首页 手机网
入驻财经号 登录 客服 |
首页> 财经> 正文

财经麻辣姐:权健该死,但知识付费不该死!

财经号APP
功夫财经功夫财经 2019-01-09 17:49:01 668
分享到:

知识付费最近被骂惨了。生产知识付费的人被骂成“骗子”,购买知识付费的人被骂成“脑残”,有人甚至把知识付费等同于权健,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知识付费被指控的最大罪名,是“贩卖焦虑”、“制造知识幻觉”;而知识付费用户被指控的最大罪名,是“你明明是伪学习,竟然还敢宣传自己是学习,竟然还敢发朋友圈炫耀!”

这些知识付费的批评者,众口一词地坚称,真正的学习、真正的独立思考,必须要自己老老实实去啃书本,而绝不是听知识付费这种别人嚼过的馍馍!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莫名惊诧:就算知识付费一无是处,这些作者也犯不着如此大动肝火啊!读到最后,我发现,这些作者可比知识付费用户要焦虑多了。有人说他们这是酸葡萄心态,有一定道理,不过在我看来,他们最根本的焦虑,无非是有人冒犯了其“知识优越感”。

打个比方,你省吃俭用好几个月,一咬牙入手了当季新款名牌包包。有了名牌包包的加持,你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走路都是看天的。不过,你突然发现隔壁工位的姑娘拎了一个同款包包。你心里咯噔一下。再定睛一看,这根本不是真品!是花几百块从网上淘来的高仿货!

更气的是,除了你自己,其他人根本看不出区别!这还了得?这不是欺世盗名吗?你越想越气,不行,一定要让全公司的人都知道,她背的是不是真货,是可笑的冒牌货!

想想看,究竟是谁可笑呢?就装东西这个根本功能来说,她的包和你的包本来就差不多,说不定她那个比你的还结实点。

知识付费的本质是什么?

在我看来,知识付费本来就不是什么新东西。出版图书、杂志的传统出版业,一直就是在做知识付费的生意啊。只不过,时代不同了,知识付费的载体变了。原来是以书的形式呈现,现在以音频课程的形式呈现。

同样是花钱买知识,消费者以前是买书,现在是买音频课;同样是传授知识,学者们以前是写书,现在改成线上讲课;同样是知识付费生意,传统出版社以前只做书,现在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家品牌的音频课程。

那么,那些批评者从什么意义上说,只有写在书上的才是真知识,做成了音频课程就只能是知识的高仿货?只有看书才是真正的学习,听音频就是伪学习?

原因只有一个。

读书一直就是属于少数人的活动。书虽然不贵,但读一本书需要投入可观的时间和心力,不是所有人都负担得起。只要有壁垒,就会有优越感,就会有鄙视链。读书人把自己读过的那点书像名牌包包一样时时挂着,生怕别人看不见,直到知识付费忽如一夜春风来。

这些音频课程的罪大恶极之处,就在于界面太友好,门槛太低,性价比太高,让那些很少或者从来不看书的人突然有了一个接近知识的新渠道,而且,他们骄傲地宣称,自己也是在学习。

这些人在读书人看来,简直就是“门口的野蛮人”,背了个高仿包包四处招摇,混淆视听,眼看就要摧毁自己辛辛苦苦打造出的知识鄙视链。

这笔账,难道不该算在知识付费的头上?

什么是知识呈现的最好形式?

那么,知识是不是真的如这些人所言,必须以系统的书面文字形式出现,否则就是伪知识、伪学习?至少人类历史上两个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不这么认为。

这两人有个共同点,就是只说不写,天天和一大帮弟子坐着聊天。显然他们认为,这才是最好的教育;以面对面的口头形式传授的知识,才是饱和度和清晰度最高的知识。

只可惜这样的知识传授成本太高,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孔门弟子三千,真正能登堂入室去听课的,不过几十人;能随时跟在老夫子身边得到耳提面命的,就更少了,满打满算十几个人。当世弟子都没机会听课,后世弟子就更不说了。

怎么办?那时候没有录音设备,没法把老师的课录成音频,只能由弟子们凭着记忆写下来,传之后世。

换句话说,如果那时候就有音频技术,能够为孔老夫子制作音频课程,今天我们有机会亲自听他老人家讲《诗经五十讲》《春秋五十讲》《周易五十讲》,那我们干嘛还要想不开,非要死啃《论语》?那不是神经病?

事实上,几千年来人类之所以主要通过书面形式来保存和传播知识,只不过是技术条件限制下的无奈之举。这并不说明书面形式是呈现知识的最好形式,当然更不是唯一的形式。

口授的知识、实践的知识、内省的知识……同样是知识的有效形式。把读书当成知识优越感的来源,只不过是当代读书人的自欺欺人。

怎样看待“听书产品”?

有人可能会说,好吧,就算那些系统的知识付费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读书,那“听书产品”又怎么说?就花20分钟,听完一本书的主要观点,这不是吃别人嚼过的馍馍吗?这难道不是伪学习?

持这种观点的人,又一次把书这种东西给神圣化了。我承认,有的书是不可以压缩的,谁也没有试着用20分钟给你讲完《红楼梦》。但时至今日,书早就走下神坛,成为快消品的一种。

中国图书市场每年推出20多万种新书,负责任地说,对其中大部分书,用20分钟讲完并没有什么损失。作者的观点明明几句话就能说完,他非要长篇大论(因为图书都是按厚度定价的),听书产品只不过是把这些本来就严重兑水的知识快消品给重新脱水而已。

更何况,面对每年20多万种新品,你怎么选?听书也是某种意义的上“试吃”,你可以通过听书来快速剔除垃圾书,打捞起一本真正的好书。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孔老夫子早就说过,真正的学习,就是“学而时习之”,既要学,又要习。

所谓“学”,是输入,无论看书也好、听书也好、听音频课也好、刷微信也好,都是一种输入过程。所谓“习”,是输出,不过不是乱输出,而是启功先生说的“准确的重复”。学加习,输入加输出,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凡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学习,就是伪学习。伪学习和你选择什么输入形式无关。同时订几十门音频课的人是伪学习,宣称自己每年看100本书的人同样是伪学习。只浏览过一遍的知识,和跟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一样,24小时之内就会忘得干干净净。这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的道理。

正因为如此,要想在某个领域学有所成、成为专业人士,是很难的,至少需要刻意练习一万个小时,就是我们熟知的“一万小时定律”。问题是,每个人的时间都很有限,即使是天才级人物,也最多只能在两三个领域成为专家。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最理想的知识体系是建立一种“T”型结构,也就是通常说的“一专多能”:T字上的那一横表示知识的广度,而T字上的那一竖表示在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度。

显然,想通过只读几本书、只听几门音频课,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是不可能的。这不是知识付费的错,知识付费的用户也没这么天真。

写作者不会以为听几节小说鉴赏课就能成为大文豪,科学工作者也不会以为听几节前沿科技课就成为顶级科学家。更常见的情况其实是,写作者心血来潮去听听科技课,科学工作者偶尔去听听小说鉴赏课。大家无非是想拓宽T字上的那一横。

拓宽知识面,同样是一种学习,同样需要输入和输出的闭环,只不过不需要一万小时,也可以不用整段时间。

就输入部分来说,你无论是选择自己看书、听现场讲座,买音频课程、还是向专家当面请教,都没问题,这些都是知识输入的有效形式。就输出部分来说,你可以做思考笔记、写心得感悟、和人讨论、向朋友转述,等等,这些都是输出的有效形式。

只要你能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有意识地去完成输入和输出循环,积累几十个小时就能在某个新的领域小有收获。

总之,知识没那么神秘,学习没那么困难,书本并不是知识呈现的唯一方式,通过知识付费来学习并不低人一等。

年轻人,别被唬住了。

展开全文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

0条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中金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查看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X
    确认
    取消

    热门视频换一批

    温馨提示

    由于您的浏览器非微信客户端浏览器,无法继续支付,如需支付,请于微信中打开链接付款。(点击复制--打开微信--选择”自己“或”文件传输助手“--粘贴链接--打开后付款)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中金在线>底部菜单”名博看市“,搜索您要的作者名称或文章名称。给您带来的不便尽请谅解!感谢您的支持!

    复制链接

    鲜花打赏 X

    可用金币:0

    总支付金额:0

    您还需要支付0
    我已阅读《增值服务协议》
    确认打赏

    1鲜花=0.1元人民币=1金币    打赏无悔,概不退款

    举报文章问题 X
    参考地址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确定

    温馨提示

    前往财经号APP听深入解析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