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外管理传媒 社长 总编 杨光
当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在2021年初冬,毫无征兆又水到渠成地卸下了已背负37年的一线重任时,不论他自己,还是各界朋友,恐怕心头都有千言万语,或是五味杂陈。
张瑞敏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改革开放史。
作为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能够一次次经历甚至叠加经历通胀潮、下海潮、入世潮、出海潮、危机潮、互联潮、智能潮、新冠潮,始终冲在一线又能步步为营走到今天的,少之又少。张瑞敏是其中之一。
作为跨世纪加入WTO时中国最具有业界威望的两位企业家,乐于交友、已然退休的柳传志,和他创办的联想,如今正在遭遇空前的争议;而另一位张瑞敏,和他创办的海尔,始终心无旁骛、专心向前,对内大刀阔斧,对外稳健推进,经营管理脚踏实地。当他选择后退一步时,个人和公司都平静如初。两件事毫无关联,却又折射了很多。
正如家父所总结的企业家人生要义:“想大事,做实事,不出事”。
37字说尽张瑞敏?
九,是大数。家父用了九个字概括了卓越企业家的共同人生。这时,如果我们每个人只用区区一个汉字,来超级浓缩张瑞敏这位为中国企业奋战了37年的老兵,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留下的印记……那这个字,该是什么呢?
我私下问了很多官产学三界的朋友,与张瑞敏或远或近,他们和我一起呈现了多达(且碰巧)37个各不相同的字,来概括大家各自眼中的张瑞敏。
“神”、“牛”、“圣”、“师”、“高”、“智”、“睿”、“道”、“德”、“儒”、“敏”、“博”、“思”、“悟”、“谋”、“探”、“求”、“变”、“创”、“闯”、“执”、“定”、“憨”、“魄”、“透”、“砸”、“破”、“韧”、“实”、“进”、“远”、“生”、“人”、“水”、“正”、“张”,以及我自己提出的“稳”。
这37个五彩斑斓的汉字,也许仍不能涵盖张瑞敏孜孜不倦的37年,但已足以呈现一个将思想、变革、实践贯穿融合于一体的人,其所能涵盖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大家思考审视的多元角度,并折射出张瑞敏所产生的多元影响。
对每一个字,我都由衷佩服提出者的独到,备受启发。但限于篇幅,我先举其中四个字与各位分享。因为这四个字,基于提出者的身份,给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
修“正”张瑞敏
“正”。这个字非同小可。
我相信,大多数外界朋友对着张瑞敏的身影远远望去,浮现心头的第一个词,未必会是“正”字。虽然山东人张瑞敏是军旅出身,且身材高大,但也正因为生在齐鲁,他言谈举止中浓郁的儒雅之气、睿智之风,更加直观。也因此,“儒”、“敏”、“智”、“睿”,被朋友们用得更多。
但做出“正”字评价的三位朋友,有两位恰恰离张瑞敏非常近。
一个字的分量,有时不完全在字本身,和距离也有关系。距离虽然产生美,但距离也会失真,催生误解。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能与“清”、“和”并列,且居三字之首。也因此,如果“正”只是流于表面,将是非常可悲的——却又是常见的,于是更加可悲。我记得儿时同学们之间最恶毒的指责之一,便是“假正经”。
“装”,是最令人反感的,因为它不是真的,是为了秀给人看的假象,欺骗性和杀伤力都极大。为此,世人传:宁遇真小人,不交伪君子。对此,唯有“独”和“近”,才能看破。因为“独”时无需“装”而“装”不起来,“近”时则“装”太累而“装”不下去。
因此,当“正”字是由距离非常近又非常久的人由衷评价时,自然非同小可。任何人,不管从事什么,拥有什么,期待什么,只要他内心始终有“正”,并自然而然由内彰显,便一定是值得肃然起敬的。
且看一位在张瑞敏身边工作二十年老同事的如是评价:“以正做人,以正治企,以正育人。”
而另一位,虽未多言,但更为难得。因为距离太近,“正”反而貌似不易显现。有时,我也会想该如何用一个字来评价我九十岁的父亲,也是思绪翻覆,似乎说不清。但沉吟良久后,如果就是一个字,那也是一个“正”字。他一生什么都经历过,虽然在业务上建树著述等身,但驱动这一切更内在的核心,我认为并不是才气,而首先是正气。他的人格,再加上成就,才赢得了各界包括张瑞敏的长久尊敬。
比起两位张瑞敏的身边人,第三位用“正”字评价张瑞敏的朋友,却和张瑞敏没有过深交。但他为什么也会远远地用了“正”字?因为他距离另一位知名企业经营之圣,非常之近。我想正因为他通过深交一位有口皆碑的大家,使得他对于卓越企业管理者特有的内在共性,拥有了一种独特的敏感。
谦“德”张瑞敏
用“德”字评价张瑞敏的朋友,没有用“道”字的多,且仅有一位。但因为他同样是跟随张瑞敏多年,深谙张瑞敏的方方面面,又特别是他的扼要解释,显得非常特别。
他说:“穷极是个‘道’字。不同阶段的修为和目标不同。先礼,后义,而后仁,再德,最终可能是道吧。现在用‘德’比较合适。”
这段话说完,我很受震撼。因为这里最重要的,已不是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下不同汉字所包含的博大精深,以及它们之间的境界区别——而在于“没到顶”这个凌驾于评价本身的动态评价。当一些企业家因为敬仰张瑞敏,而慨然以“道”相评时,他周围反倒主动退了一步。
我们知道张瑞敏半生都务实,低调,谦和。至少在公众场合,我们没有听他评价过任何同行,从不褒贬,更无攻击——这与其某些同行的境界修为,别如云泥。同时与之相关的,也是与那位同行天差地别的是,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张瑞敏,在不断提出真知灼见时,却从不会为了博得眼球而用“语言暴力”把话说满,更不会把满话用在自己身上。
于是,我不由赞叹那位朋友:“评有据,且有余”。张瑞敏的了不起,不仅在于“正己”,还在于“传人”。他的价值与风度,已在身边浸染,并习以为常。
乐“水”张瑞敏
用“水”字评价张瑞敏的,也仅有一人。
与大多数朋友是直接评价张瑞敏本人不同,这位朋友的孤独是因为独到,他这次将张瑞敏的思想载体,做了一次提炼。由于他对张瑞敏也是观察多年,了解颇深,于是脱口而出:“他非常喜欢水。”
是的,我们稍加回忆,就会想到张瑞敏那篇著名的短文:《海尔是海》。海的本质,当然是水。但还远不止如此。这位朋友马上如数家珍:
“他形容企业时,说:海尔是海。”
“他描述市场时,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他强调造势时,说:激水漂石,势也。”
“他描述变化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他进一步研究发现,张瑞敏之所以如此喜欢“水”,在于真正让他着迷的,其实并不是水本身,而在于一是水所代表的“变化”,二是水所蕴含的“不争”(诚如前述由“道”让到“德”)。这显然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巨大影响,并半生行之于海尔。
读懂了水,读懂了道家,或许会有助于我们读懂张瑞敏。
行“韧”张瑞敏
张瑞敏不只是一位思想家,更首先在于他是一位企业家,是一位矢志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思想家和践行者。
于是,难题就来了。像彼得·杜拉克那样预测未来的创新变革,是了不起的;像克里斯坦森那样深入地研究创新变革,是了不起的;像乔布斯那样惊人实践创新变革,是了不起的。像张瑞敏这样,既要形成清晰而动态的创新变革理论体系,又要持续亲自实践自己这个清晰而动态的理论体系,直到能够对外证明它,这真的不只是同样了不起,更在于它实在太难了……
于是,一些企业家,又特别是一些管理学界精英,用“韧”字来评价张瑞敏,便意味深长了。
作为实践者,比起理论者和观察者,贵在于做,难在于一直做。钱钟书甚至调侃过:“理论都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而作为变革实践者,比起一般实践者,又在于他们无从学习,无从临摹,无从获得理解,他们要做的都是没有标杆的,都是容易遭非议的,都是短期内往往无法立竿见影的。
这时候,起决定性的不再是灵性,而是韧性。因为韧性,就包含着自信、持续、忍耐、不屈。不少足够聪明乃至颇具远见的人,却无法带领变革成功,或说见到变革成功,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自身的韧性不够。
而这,又更多是靠后天习得的。如果说创新,还是需要些许灵性支撑的。那么变革,没有韧性则肯定走不到彼岸。
张瑞敏在本世纪埋头创新并践行“人单合一”,在各界乃至全球都不理解的情况下,坚持不懈、持续完善、灵活调整、不争是非,实现了刚柔并济、持之以恒,直到柳暗花明、水落石出,恰恰就是“韧性”生动而完整的诠释。
72岁的张瑞敏,毕生执着,但从不眷恋。
37年里,他稳稳地做起事业,稳稳地掀起波涛,稳稳地创新变革,此刻,又稳稳地坐下旁观,水岸观澜。
殊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