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网
入驻财经号 登录 客服 |
首页> 行业> 正文

北京市新规“亮剑”:化妆品企业别再拿“药妆”“可食用”忽悠人

财经号APP
清扬君清扬君 2025-04-13 11:55:27 497
分享到:

化妆品广告的“野蛮生长”时代,或许真要结束了。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药监局发布的《北京市化妆品广告发布指引》(征求意见稿),直接给行业划出了一道“高压线”——从功效宣称到儿童产品,从牙膏营销到广告代言,新规几乎堵死了所有“打擦边球”的空间。清扬君仔细研读后发现,这次的新规不仅“严”字当头,更透露出监管部门对行业乱象“零容忍”的态度。

 

“药妆”“医学护肤品”彻底凉凉?

 

“抗敏”“消炎”“医用级”“食品级”……这些曾经让消费者趋之若鹜的营销话术,在新规中直接被列入“禁用词”清单。

 

更狠的是,连“祛疤”“生发”“瘦身”等暗示医疗效果的词汇也被全面封杀。这意味着,化妆品企业再也不能用“伪医学”概念制造焦虑,或通过模糊功效边界收割智商税。

 

新规的“精准打击”还体现在对功效宣称的严控上。比如,宣称“温和无刺激”需提供人体试验证明;宣传“敏感肌适用”必须通过功效评价测试。说白了,企业想吹牛,得先拿出科学证据。这对依赖“故事营销”的中小品牌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毕竟实验室数据比编造概念的成本高得多。

 

image.png

 

儿童化妆品成“禁区”

 

儿童赛道向来是化妆品行业的“暴利区”,但新规直接给这个市场套上了“紧箍咒”。例如,0-3岁婴幼儿产品只能宣传清洁、保湿等基础功效;3-12岁儿童产品不得涉及“祛斑美白”“防脱发”等成人化功能。更关键的是,非儿童产品若标注“全家使用”或暗示适用儿童,将被直接定性为违规。

 

这一刀切断了企业“一鱼两吃”的算盘。过去,不少品牌通过模糊年龄界限,将成人产品包装成“儿童友好型”,甚至用“食品级”“可食用”等话术诱导家长。新规实施后,这类“障眼法”将无处遁形。而“小金盾”标志的规范使用,也让浑水摸鱼的“伪儿童化妆品”彻底暴露。

 

牙膏广告也难逃监管

 

牙膏市场向来是虚假宣传的“重灾区”,新规首次将牙膏广告纳入监管视线。例如,宣称“防龋”“抗敏感”等功效,必须提供国家标准下的功效评价报告。这意味着,靠“概念添加”(比如微量抗敏成分)就敢标榜功效的牙膏品牌,或将面临集体“翻车”。

 

行业洗牌在即合规成本陡增

 

新规的出台无疑抬高了行业门槛。企业若想合规,需在研发备案、功效测试、广告审核等环节投入大量资源。这对于本就利润微薄的中小品牌而言,可能是致命一击。而头部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反而能借机巩固市场地位。

 

不过,清扬君认为,阵痛之后将是良性竞争的开始。当“讲故事”的营销套路失效,真正具备研发实力的品牌才有机会脱颖而出。消费者也不必再为“虚假承诺”买单,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有望被打破。

 

清扬君点评:

 

北京市的这份指引,看似只是地方性文件,实则释放了全国监管的风向标——化妆品行业“野蛮营销”的时代即将终结。对企业而言,与其抱怨规则太严,不如早日抛弃侥幸心理,把精力花在产品研发和真实功效上。毕竟,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天花乱坠的广告词,而是一瓶真正安全有效的产品。

 

注:本文为清扬君自媒体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或抄袭,违者必究。转载合作请联系授权。

image.png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

0条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中金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举报此人

    X
    确认
    取消

    温馨提示

    由于您的浏览器非微信客户端浏览器,无法继续支付,如需支付,请于微信中打开链接付款。(点击复制--打开微信--选择”自己“或”文件传输助手“--粘贴链接--打开后付款)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中金在线>底部菜单”名博看市“,搜索您要的作者名称或文章名称。给您带来的不便尽请谅解!感谢您的支持!

    复制链接

    鲜花打赏 X

    可用金币:0

    总支付金额:0

    您还需要支付0
    我已阅读《增值服务协议》
    确认打赏

    1鲜花=0.1元人民币=1金币    打赏无悔,概不退款

    举报文章问题 X
    参考地址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