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网
入驻财经号 登录 客服 |
首页> 房产> 正文

我在深圳工作,但是我住在东莞!深圳要扩容吗?

财经号APP
观楼客观楼客 2020-08-01 17:05:13 3337
分享到:

你知道有多少深圳人居住在东莞吗?注意,这里的深圳人指的是在深圳工作的人,并非户籍上的深圳人。

广东省政协委员聂竹青提到过一组数据:在深圳工作,在临深片区居住的深圳人约有8万人,其中居住在东莞的占67%,惠州占18%、香港占15%。

按照这组数据,居住在东莞的深圳人约为5.36万人。

而实际上,单单从2015年至今,深圳人在东莞就至少买了超过10万套房子。

扬哥的粉丝里也有很多两地跑的深圳人。丁总在深圳经营一家广告公司,好几年前他就把家安在了樟木头的保利生态城。他说,小区里有好多像他这样两地跑的业主。他们经常会组织了一些小聚会,也会一起拼车去上班。虽然居住在东莞,但是通勤距离不到一个小时,他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

而另外一个粉丝小胡大学毕业已经六年了,最初在深圳一家影视公司跑业务,后面自己组建团队正式创业。不过由于资金有限,在深圳买不起房子,只能把目光投向了东莞,最终他选中了横沥的御河湾项目。他把父母接了过来东莞住,让他们负责照顾他正准备上幼儿园的女儿,他和太太则在深圳租房住打拼事业。

从跨市域交通通勤数据分析,深圳与东莞、惠州的交界地区有形成新的组团趋势。例如,深圳的沙井、松岗、公明、光明等与东莞的长安镇、虎门镇、大岭山镇联系强度已经超过了和深圳其他区域的联系强度,它们自发形成了新的组团。

随着大都市圈发展及区域协同进一步加强,未来职住关系也需要在更大的区域空间尺度进行研究与统筹。开展跨市域公共住房建设,既能缓解深圳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的建设筹集压力,一定程度上解决深莞惠三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又能促进东莞、惠州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建房,首先涉及的是用地问题。有人建议,在市域交界处、轨道沿线,设置专项用地指标用于临深片区(东莞、惠州)合作建设大型安居社区。

伴随着住房带来的教育、医疗等问题,有政协委员则建议,省政府可协调深圳、东莞、惠州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就临深片区合作建设大型安居社区涉及的户籍、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的突破进行沟通,将区域联动向纵深推进,推动建立都市圈城际住房合作机制。

家有了,去上班自然不能缺少公共交通设施。政协委员聂竹青建议,省政府统筹协调深圳与东莞、惠州等地区的城际公共交通接驳和线路规划工作,通过推进城际线建设,大力推进深莞惠三地边界地区合作共建,实现空间、功能和设施的协同发展,形成深莞惠一体化通勤圈。 

人多地少的深圳确实被逼着要往外扩张。

深圳在2016年底,曾出台了“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6-2020)”,这份文件值得细读。在这份文件里,深圳预计在“十三五”期间(2016-2020),全市住房总需求约180万套,其中,购房需求约70.8万套,租赁住房需求约109.2万套。

期间深圳的住房供应量有多少?说出来吓人:只有65万套!其中“力争新建商品住房批准预售与现售3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供应35万套”。

180万减去65万,还有115万套房子从哪里来?当然只能靠周边城市。

对此,深圳官方已经直言不讳,多次表态要跟周边城市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最近有消息说,深圳又在跟东莞、惠州商谈,仿照“深汕(汕尾)合作区”搞两地合建的开发区。这类开发区,一般会有配套的住房。此外,深圳还希望沿着连接东莞惠州的地铁线,建设一些能安置深圳居民的小区。当然,这涉及到落户、教育和纳税等诸多问题,需要协商。

115万套房子,每套住4个人,就是将近500万人。而这,仅仅是“十三五期间”。

而东莞位于“大湾区”黄金轴上,是中国唯一一个被“三个一线城市”(香港、深圳、广州)包围的城市,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华为终端业务总部的迁入,让东莞成为中国本土智能手机的生产、研发中心(将带来整个产业链条的迁入)。更可怕的是,东莞未来有10条地铁连接深圳,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深圳“吸收资源”。

截止目前,深圳与东莞规划对接的地铁线路有:

深圳6号线支线对接东莞1号线三期;

深圳22号线对接东莞1号线支线;

深圳20号线对接东莞2号线三期;

深圳11号线对接东莞3号线支线;

深圳13号线对接东莞5号线;

深圳10号线延伸至东莞,预留接驳口。

随着都市圈协同效应的进一步增强,深圳就算不扩容,也必然会扩权。

深圳未来跟东莞的关系必然越来越紧密。轨道交通会互联互通。海洋经济共同打造。光明科学城也会与松山湖科学城无缝链接。深圳的产业会往东莞转移,深圳的人才也会到东莞居住。未来,深圳跟东莞之间,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对东莞进行规划和设计,东莞这座城市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臆测深圳是否会扩容。我们只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见证一个伟大的都市圈的诞生。

来源:


展开全文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

0条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中金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查看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X
    确认
    取消

    热门视频换一批

    温馨提示

    由于您的浏览器非微信客户端浏览器,无法继续支付,如需支付,请于微信中打开链接付款。(点击复制--打开微信--选择”自己“或”文件传输助手“--粘贴链接--打开后付款)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中金在线>底部菜单”名博看市“,搜索您要的作者名称或文章名称。给您带来的不便尽请谅解!感谢您的支持!

    复制链接

    鲜花打赏 X

    可用金币:0

    总支付金额:0

    您还需要支付0
    我已阅读《增值服务协议》
    确认打赏

    1鲜花=0.1元人民币=1金币    打赏无悔,概不退款

    举报文章问题 X
    参考地址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确定

    温馨提示

    前往财经号APP听深入解析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