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商行隐藏的危机正在浮现?
原标题: 乐山商行隐藏的危机正在浮现?
2025年开年未久,乐山市商业银行(下称“乐山商行”)再度进入公众视野,不是因为突出的业绩,而是因为行长人选三年悬而未决、合规事件接连不断、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在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地市级城商行即将走过三十年之际,一系列积压的问题正浮出水面,挑战其继续前行的基本稳定性。
“三年无正主”:行长之位“接力赛”折射治理失衡
行长之职的长期空缺是对一家银行治理结构最大的警讯之一。自2021年原行长张霞调任国企后,乐山商行的行长岗位已经空缺三年多。其间,两位拟任行长先后未能转正。2022年入职的吴远洪曾被寄予厚望,却于2024年3月“工作变动”调离,如今又传来李映军“拟任行长”的消息,但消息发布后不久即被官方账号删除,耐人寻味。
频繁更换核心高管,直接影响战略稳定性与执行力,也反映出该行在人事安排、监管沟通与治理透明度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对比同类城商行,乐山商行的人事震荡之频密实属罕见。
表面盈利背后的经营隐忧:净息差承压、减值爆雷
从财务数据来看,乐山商行2024年实现净利润8.18亿元,同比增长40.09%,看似喜人,但这一业绩增长背后却是资产质量隐忧加剧、信用减值损失激增的现实。
2024年前三季度,该行营业支出同比增长21.77%,信用减值损失同比飙升32.57%。净息差持续收窄,已影响到核心盈利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该行持有大量非标资产(如信托受益权、资产管理计划),其中部分项目已出现逾期,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同步升温。
尽管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48%,拨备覆盖率也有提升,但这更像是“漂亮的数据包装”——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较高,租赁、商务服务等行业不良率高于平均值,未来一旦宏观环境继续承压,资产质量或将快速恶化。
数字化转型“掉队”,App曝出隐私违规问题
在银行全面数字化转型的今天,乐山商行却在合规和数据安全方面再度踩雷。近期,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点名其App(版本3.31.6)存在隐私违规问题,涉嫌调用非必要权限、限制用户选择权等行为。
这不是该行第一次在合规管理上“翻车”。早在2021年,因虚报金融数据被央行处以58.1万元罚款,暴露出其内部审计和监管沟通机制的严重漏洞。数字化转型本应提升服务体验和效率,但在乐山商行,这却变成了新的合规“雷区”。
零售业务推进艰难,个人贷款拖累增长引擎
乐山商行近年来虽力推零售转型,但效果仍不及预期。个人贷款需求持续疲软,余额下降,占比依旧偏低。与此同时,储蓄存款增长显著,但并未成功转化为可盈利的资产,造成资产结构错配。
在公司银行业务方面,尽管该行在本地市场具有一定优势,但异地扩张带来了管理成本和风险识别能力的压力。地方财政周期性波动影响了部分企业客户的还款能力,也使存款稳定性受到冲击。
“绿色金融”虽有投入,实效与话语权仍存落差
在政策引导下,乐山商行积极布局绿色金融,累计投放资金29.69亿元支持多个环保项目。然而,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与商业效益之间找到平衡,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该行公益活动虽多,但影响力不强;员工培训覆盖广泛,但深度和专业化不足。社会责任履行更多停留在“表态”层面,缺乏可量化的成果评估机制。
眼下的乐山商行,正处在一个艰难的转型中场。一方面是高层管理频繁动荡、合规问题频发、资产质量堪忧;另一方面,则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银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在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口号之下,乐山商行亟需真正实现组织能力重构:不仅是人事上的稳定,更需要业务结构的根本性优化和风险控制机制的实质性加强。如果不能摆脱依赖非标资产、高负债扩张和合规短板的路径依赖,其在激烈的区域银行竞争中恐将难以为继。
未来能否破局?看的不只是数字,更要看其改革的决心与执行的勇气。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