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巨头的又一新战场:vivo亮剑家庭机器人赛道
这不是跨界,是基因进化。
文 | 华商韬略 张静波
博鳌之夜,海风裹挟着科技革命的味道。
当宇树等中国机器人初创企业,在全球大放异彩时,vivo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可能改变整个产业格局。
中国消费电子的下一场战役,打响了。
【机器人:手机巨头的隐形战场】
2025年3月,博鳌亚洲论坛。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站在镁光灯下,发表了题为《科技为器,人文为道》的演讲。
这次演讲,极有可能成为这个手机巨头的重要节点,因为胡柏山首次向外界官宣:
vivo成立机器人Lab,正式进军家庭机器人行业!
这是vivo连续四年在博鳌亮相,也是其首次将机器人战略推至舞台中央。
据悉,vivo将聚焦家庭机器人领域,通过技术孵化与产品研发,推进家庭场景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这一举动早有伏笔。
早在2023年,胡柏山在《vivo会客厅》圆桌对谈中就表示:基于公司在大模型技术和混合现实头显技术上的积累,vivo会顺势切入机器人领域。
此后,他又多次在公开活动中,进一步阐述了vivo对于机器人领域的长期规划。
相关的落地措施,也在稳步推进。
在vivo 官网上,细心的人发现,公司正在全球招募机器人首席科学家。
从招聘需求上,我们能感受到这个手机巨头的战略雄心。成立机器人Lab,正是实现这一雄心的关键步骤。
在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胡柏山还披露了更多关于家庭机器人业务细节,包括技术路径和产品规划。
不止vivo。
近年来,全球七大手机厂商都在积极布局机器人行业。
苹果在放弃汽车业务之后,悄然组建了家庭机器人项目,内部代号“臭鼬工厂”。
三星则早在2012年,就展示了人形机器人Roboray,具备奔跑功能和32个关节,并拥有大量技术专利。
机器人行业,过去虽有车企参与,但大多数玩家是初创企业,实力尚浅。
而今,随着vivo等手机大厂的加入,情况正在发生微妙改变,或将深刻改变机器人行业的格局。
七大手机巨头,尽管布局路径迥异,但传达出的信号很明确:机器人赛道,正悄然成为手机巨头的第二战场。
更重要的是,手机厂商天生就具备机器人基因。
【战略屯基:一场完美的技术复利】
“最合适做机器人的就是手机行业,甚至没有之一。”
早在一年多前,vivo第一次表露出进军机器人行业的战略意图时,胡柏山就曾做过这样的判断。
理解这句话,需要回到其商业本质上。
机器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是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这个定义听上去很熟,我们在手机时代,也是这么定义的。要实现人机交互,必须有强大的软硬件协同能力。
手机厂商,恰恰就具备这样的能力。
以vivo为例,不但掌握芯片、影像、续航等硬件能力,同时还拥有大模型、操作系统、端侧AI等软件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机器人行业需要,更是vivo擅长的。
以大模型和端侧AI为例,vivo自研蓝心大模型,覆盖从10亿参数到1750亿参数等不同规模,在多项权威评测中表现突出。
同时,蓝心大模型还是全球首个支持端云协同的十亿级参数大模型。
影像更是vivo的核心能力。
vivo长期深耕移动影像领域,构建了一套领先的视觉感知系统。
很多人都知道,vivo的影像能力很强,在手机行业独树一帜,却不知这种能力也是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的核心技术基础。
如果我们把AI大模型看作机器人的大脑,那么影像能力就是机器人的眼睛。
在这个领域,vivo自研影像芯片、VCS仿生光谱技术、SLAM空间计算等众多技术,能帮助机器人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环境感知。
不仅如此,vivo还组建了MR团队,并计划在2025年9月,推出vivo混合现实头显。
MR技术可提升机器人的空间计算和感知能力,是发展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之一。
有了眼睛,有了大脑,机器人也就有了感知和决策能力。这两项能力,也是机器人的核心能力。
按照胡柏山的说法,未来vivo将聚焦孵化家庭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
从芯片、移动影像到AI大模型……这种软硬件协同能力,非一般企业能比。
尤其是,vivo全球5亿多智能设备用户的to C能力和生态,为机器人场景落地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场。
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建成,而是脱胎于过去30年的经验和技术储备。
最近十年,vivo更在影像、芯片、AI等领域,不断加码投入,为进入机器人行业积累技术实力。
2018年成立AI全球研究院,2024年推出蓝心大模型……
截至目前,vivo在AI领域已投入超过1000人的研发力量。MR领域的研发则更早,如今已进入原型机冲刺阶段。
这些研发投入和技术储备,是vivo进军家庭机器人领域的最大底气。
从这个意义上讲,vivo决定做家庭机器人,是用户所需,更是其技术基因的延续,是一场完美的技术复利。
【站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起点上】
做汽车,还是做机器人?
过去几年,外界对于国内手机巨头的战略选择,一直猜测不断。
从直观上看,汽车已成为当下最热的赛道之一,无论规模还是受关注度,似乎都是更好的选择。
手机厂商跨界造车,也确实成为一股潮流。
对vivo来讲,造车也并非难事,随时可以启动,但vivo最终却选择了家庭机器人这个目前还不成熟的赛道。
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但其实,这恰恰是vivo价值观的又一次体现。
多年来,一直埋头种因的vivo,在选择一个产业或者新赛道时,并不会去看是不是风口,而首先会审视:
它与vivo的核心能力,是否匹配?公司能不能在这个领域,为用户创造价值?
这种从用户需求出发,坚持在自己的能力边界内做事,一直是vivo的风格,也是其能够多次穿越产业周期的关键。
相比汽车行业,机器人行业无论技术的复用性,还是用户场景的连续性,对vivo而言都是更好的选择。
事实上,哪怕机器人行业,vivo也并非全部都做,而是聚焦于自己擅长的消费级市场,即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
这个选择与苹果如出一辙,这也是vivo这样的消费电子企业最擅长的领域,它们更懂C端用户。
在家庭机器人领域,vivo也并非大包大揽,而始终坚持产业共荣理念。
具体来讲,vivo只做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因为这是其擅长的事情。至于机械臂、灵巧手和机器人身体,则交给产业链合作伙伴。
虽然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目前条件还不成熟,但业内人士看来,这将是手机之后,人机交互的又一次重大革命。
事实上,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截至2024年,全球工厂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已经突破472万台。
仅在中国,就有198万台,而且还在以每年超过50万台的速度,高速增长。
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人最终走进千家万户,并非遥不可及。
一方面,数字世界,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大模型,不断迭代,能力越来越强,成本则越来越低。
另一方面,物理世界,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无论关节的精度,还是拟人操控等方面,也都在持续进化。
然而目前,这两个世界之间还是割裂的状态。
vivo在手机行业,长期扮演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这是vivo所擅长的,是其价值所在。
未来,在机器人行业,用胡柏山的话来讲,vivo将继续扮演桥梁的角色。
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久,体验闭环的原型机,大概需要三到五年时间,to C商用可能还要更久一点。
但胡柏山也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不排除会沿途下蛋,针对一些特定的用户场景,推出特定功能的家庭机器人产品。
最终的目标是,与产业伙伴一起,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今年,也恰逢vivo成立30周年。这个手机巨头,如今正站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起点上,迎来一个或许比手机更大的战略性机会。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