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卡“套路深”,怎样才能不被坑?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全国连锁儿童室内游乐设施品牌“悠游堂”旗下部分亲子儿童乐园门店因关店、暂停营业等原因,导致会员卡无处可用或者无法退款等问题相继出现,再次引发公众对预付卡风险的关注。在读者中也引起了各类预付卡应不应该办、该如何防范其中的风险等话题。(6月20日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首先承认,预付卡的模式很好。从商家角度讲,发行预付卡可迅速回笼资金,还能实现“钱生钱”;从消费者角度说,消费者可通过预存较大金额的资金,来获得较大幅度的折扣优惠。但同时,预付卡在带来优惠与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商家有空可钻,滋生了种种乱象。“悠游堂”的“表现”就是个例子。如此,好端端的预付卡就变成一张“坑人卡”了。
近年来,有关此类事件频见报端。一方面,一些发卡商家随意撤并网点,不按约定和承诺提供服务,超偿付能力发卡成瘾,无理由拒不接受退卡,肆无忌惮吞噬卡内残值,甚至关门跑路。另一方面,公众无法获得商品或者服务兑付而引发的集中投诉,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迹象表明,采取措施,有效治理预付卡消费领域乱象已是当务之急。
以互信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最大的隐患就是商家失信。在当今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体系中,仅靠道德号召、舆论谴责难以发挥根本作用。我国预付式消费模式已经出现了很多年,至今依旧乱象频发就能说明问题。因此,治理预付卡消费领域乱象,除了提醒消费者“谨慎办卡,合法维权”,还需法治给力。
理论上讲,只有法治给力,方能显见刚性约束,形成震慑效应。从实践层面看,立法的必要性非常紧迫。虽然,针对预付卡各种“大坑、小坑”,商务部已于2012年出台《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对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单用途预付卡发卡商家实行登记备案。但事实证明,除了一些大型超市、百货商场等“听话”,为数更多的街边小店却甚少备案,这也恰恰成为“跑路”和“耍赖”的重灾区。
因此,以法治思维和手段治理预付卡消费乱象,亟需“顶层设计”。即通过更高层级的立法,对商家提出规范要求,确立相应的检查监督、违法处罚等措施。其中有两点不可或缺:一是设立预付式消费资质门槛,规定只有取得预付式消费资质的经营者才能推行预付式消费服务,否则一律视同非法行为。二是对预付式消费资金实行监管,明确商家必须在正规银行建立预付式消费资金专账,且只能根据实际消费情况下账,其余的预付款不能擅自动用,不然及时予以重处,以防止其卷款跑路,最大程度上维护消费者权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咨询电话:059163307968、059163307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