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最严停复牌新规来了,对投资者带来什么警示?
11月21日深夜,沪深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筹划重大事项停复牌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直指A股市场的众多停牌钉子户。对于A股市场最严停复牌新规的来临,确实给市场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影响,但作为A股市场的一个长期顽疾,停复牌新规又可否为A股市场解除这一长期性问题,也就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上市公司停牌原因五花八门
停牌,本身属于上市公司的一项正常举动,但是在A股市场中,经过了这些年的演绎,却似乎有变了味的意味。任性停牌、长期停牌,或者打着各种旗号变相停牌,实际上在A股市场中,已经成为了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但是,关键问题是,对于这些停牌行为,本身并非出自保护投资者切身利益进行出发,而是为了停牌而停牌,甚至有扰乱市场正常运行秩序的倾向。
实际上,对于A股市场上市公司而言,停牌原因,却显得五花八门。
其中,有的上市公司本身牵涉到重组、收购等因素,而在市场处于回升过程中,大股东却为了压低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却通过长期停牌等动作来达到目的。由此一来,对于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却产生了不少的冲击。
再者,有的上市公司身处股权质押平仓风险之中,但为了上市公司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上市公司却选择了长期停牌,试图等待市场环境明显回暖后再行复牌,这种策略本意为大股东赢得更多时间,但却加大了上市公司的不确定预期,一旦停牌期间没有产生出实质性的成果,那么股票复牌之际难逃大幅补跌的风险。
除此以外,则是部分上市公司为了逃避市场下跌,避免股票市值缩水而选择停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当属2015年7、8月期间,当时A股市场甚至处于千股停牌的状态,但随着千股停牌的上演,却导致市场的流动性大幅下降,对其余仍在交易的上市公司而言,反而间接加剧了抛售压力,变相扰乱了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
由此可见,对于上市公司的停牌问题,尤其是任性停牌、长期停牌的问题,确实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将会对整个A股市场的发展格局构成不利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未来A股市场逐渐走出国际大舞台的形象。
最严停复牌新规到底有何亮点
实际上,对于A股市场的停复牌新规,对投资者来说,也并不陌生。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前两年沪深交易所也曾经发布了停复牌的新规,并对上市公司长期停牌、任性停牌等问题给予了整治。如今,时隔两年多的时间,A股市场的停牌问题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好转,但仍然存在部分上市公司始终不肯复牌的问题。
受此影响,史上最严停复牌新规的落地,实际上也是对之前沪深交易所的停复牌新规给予了升级与完善,并对顽固停牌的上市公司给予了实质性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从此次史上最严停牌新规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亮点。
其中,新规提出上市公司不得以相关事项不确定为由随意申请停牌,而且不可以用申请股票停牌代替相关各方的保密义务,由此细化了上市公司的停牌约束限制。
再者,对超过规定期限不复牌的上市公司,将会采取强制复牌的举措,而强制复牌的举措确实具有一定的市场震慑影响。
同时,对上市公司破产重组期间的股票原则上不停牌,减少了上市公司任性停牌的理由。
此外,从停复牌新规内容来看,还建立了股票停牌时间以及成分股指数剔除挂钩机制和停牌信息公示制度等。
由此可见,对于这一史上最严的停复牌新规制度,还是对以往停复牌制度的升级与完善,同时也给了市场更多的预期。或许,对于A股市场的长期停牌顽疾,这一次有望得到实质性的破除,而对于任性停牌、长期停牌的上市公司,未来将会受到较大的复牌压力。
投资者如何规避风险?
长期停牌的停牌股有望得到实质性的复牌,此举有利于市场往正常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于投资者而言,仍需要回避几类停牌股投资风险。
第一类,对于过去几年存在频繁停牌问题的停牌股上市公司,投资者仍需要谨慎回避,因为这类股票更容易受到市场的政策监管影响。
第二类,对于本身处于质押率较高的股权质押类上市公司,对于停牌多时的情况,一旦出现复牌的现象,则股票价格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影响,而对于质押率较高的股权质押上市公司,需要尽量回避。
第三类、对于停牌时间较长的上市公司,虽然其本身未必牵涉到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等问题,但却因为业绩变脸或盈利增速能力下降等因素,复牌后股票价格发生补跌的概率很大。
此外,则是需要警惕长期处于基金机构抱团取暖的停牌上市公司。在实际情况下,基金机构热衷于抱团取暖,实际上代表着基金机构对这类上市公司的热情较高,投资积极性较大,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对于基金机构而言,本身难免存在一定的分歧,而一旦股票得以复牌,难免会存在基金机构集中抛售的问题,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冲击更是明显。
不过,随着A股市场停复牌新规的落地,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升级与完善,相信未来将会更有效打击任性停牌上市公司以及长期停牌的上市公司。不过,对于A股市场的停牌问题,本身还是一个长期顽疾,要想从本质上根除这一问题,仍需要时间上的验证,但停牌上市公司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也将会越来越高,而市场的震慑影响也会持续提升。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