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首富破产700天倒计时:贸易是个壳 银行敬而远之
来源:商界
资本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疯狂超车,但稍不留神,就会车毁人亡。原中国“大豆王”山东晨曦集团突然破产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今年7月的山东比往年更加酷热难当,可在大豆进口贸易市场,却是一片寒意斐然。
已经为大豆进口贸易焦头烂额多年的山东晨曦集团,此时已经精疲力尽,终于在7月20日,由山东省莒县人民法院一纸民事裁定书宣告它破产,这也同时宣告大豆贸易融资模式正式衰亡。
作为山东晨曦集团掌舵人的邵仲毅,面对公司今天的结局无力回天。
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基业一步步走向末路,他把“锅”甩了给银行:“从2014年年中开始,银行逐步减少了给山东晨曦集团的贷款,银行高速‘抽血’,企业举步维艰。”
但山东晨曦集团这辆巨大的“战车”之所以会倾覆,银行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并非根本原因,“去实向虚”、赚快钱的模式才是。
贸易是个壳
山东晨曦集团曾经无比辉煌。
早在2012年,其进口大豆总量就达551万吨,约占当年全国进口总量的9.44%,登上了国内“大豆王”的宝座。
到了2016年,山东晨曦集团的业务发展到了顶峰,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32亿元,其中超过六成来自于贸易业务,大豆贸易贡献了主要部分。据《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邵仲毅当年以190亿元的财富成为山东“首富”。
然而,大豆进口贸易本身利薄,并不是什么赚钱的生意,邵仲毅之所以能跻身“首富”,其实与企业独特的运营模式有关。
传统的大豆贸易模式很简单,从外国进口到国内,然后卖给下游商家,赚取差价。这种方式占用资金量大,且只能赚点“小钱”。但邵仲毅则从一张张信用证当中发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他另辟蹊径,造就了一个新的贸易模式——大豆贸易融资:
首先,山东晨曦集团在签订进口合同后,向海外银行申请信用证,缴纳20%到30%的保证金,这样企业就可以获得90天至180天不等的延期支付货款的远期信用证。
随后,凭借远期信用证,山东晨曦集团向国内银行贷款。通常来说,基于信用证的银行贷款利率比一般的信用贷款要低,最低时只有2%。
最后,迅速将拿到的钱投入小额贷款、房地产等更有利可图的地方,而进口的大豆则低价卖给其他企业。
在这一过程中,山东晨曦集团既可以利用低利率贷款,进行高利率的投资,赚利率差,还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在利用美元作为基准货币进行结算过程中,赚取汇率差。
邵仲毅此前也公开承认,“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做进口确实舒服,汇率变化使得大宗贸易赚钱很容易。”
邵仲毅利用大豆贸易融资做成了“首富”之后,山东晨曦集团作为行业龙头的“示范”效应开始显现。
一时间中国民营企业大豆进口量大增,据中粮期货的统计,2012-2013年度中国民营企业大豆进口占比由2009年的32%增加至53%,外资企业的进口占比则由37%下降至16%,这其中的变化最主要来自于贸易融资。
然而,这种看似“完美”的赚钱模式,却存在着致命弱点——靠“天”吃饭。这也为山东晨曦集团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银行坐不住了
今年恰好满50岁的邵仲毅,经商之路颇具传奇色彩。
1992年,他还是山东莒县外贸公司的一名临时工。2年后,接手了一家只有十几人的乡镇作坊式吹塑企业。然后用了6年时间,把它办成了一家生产5大系列、60余个品种的大型塑料加工厂,并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
在塑料加工行业小试牛刀之后,邵仲毅的才能和胆识被彻底激发出来。之后几年,他开启“暴走”模式。
2003年,邵仲毅将濒临倒闭的莒县化肥厂重组。在这一过程中,他接收了773名国企员工,一次性补发了国企欠发的工资。新公司山东晨曦集团有限公司也随之成立,且当年就实现营收3亿元。2006年10月,他又重组了濒临破产的莒县植物油厂。仅用4年时间,就把麾下的公司打造成为国内前列的大豆进口民营企业之一。
做实业起家的邵仲毅,原本应该在这条路上继续发力,但却没能抵抗住资本游戏的诱惑。
2015年之前,人民币经历了一波升值周期,加上进口企业通过信用证融资利率最低只有2%,商业贷款利率则高达8%,这些在资本玩家的眼中,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邵仲毅的大豆贸易融资做得风生水起时,2016年之后人民币开始震荡,火热的大豆贸易融资市场焦虑情绪开始蔓延。
按理说,大豆贸易融资,赚的是汇率和利率。如果人民币贬值,汇率上赚不到钱了,利率上可能还能赚到,因为融资成本相对还是比较低的。
但问题是,这时银行突然开始严查贸易公司信用证融资,并收紧了信贷,使得企业资金获得的成本和难度大大增加。以至于一些大豆进口商涉及数亿美元的大豆无钱支付。
作为大豆贸易融资最大规模的玩家,银行更是对山东晨曦集团其他业务的融资行为进行了审查,并陆续通过让其提前还款、贷款到期后减少放贷额度等方式,逐步减少了贷款。
大豆贸易融资性进口高峰时期曾占据国内大豆进口总量的35%,而大豆还仅是整个贸易融资链条中的冰山一角。例如,另一贸易融资性进口的主要产品——棕榈油,高峰期其融资性进口量曾占到总进口量的85%。
在行业相对景气、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大宗商品的融资手段风险并未引起外界的注意。当市场行情发生逆转,银行如果继续为这类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将面临巨大的坏账风险,所以“抽血”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一损俱损
过去几年来,国家一直强调要在金融政策上给予实体企业支持。邵仲毅一度以为看到了希望。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尽管中央政府反复强调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2016年实体经济,仍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如果支持实体经济的相关政策和改革真正落实到位,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但一头扎进融资贸易漩涡的山东晨曦集团,其贷款数额之高、风险之大让银行也敬而远之。
时间来到2018年,我国提升了从美国进口大豆的关税,加上人民币再次贬值,这让山东晨曦集团彻底失去了大豆贸易融资这条赚钱的路子。
不过,邵仲毅并不是只有大豆贸易融资这一张“牌”可以打,毕竟山东晨曦集团的业务涵盖了大豆、燃料油、原油、石化产品的进口加工等。按照常理来说,大豆贸易融资出现问题,不至于让企业一蹶不振。
然而现实是,就在邵仲毅准备通过正常的大豆贸易来对冲大豆贸易融资带来的损失之时,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因为猪肉价格下跌,饲料需求下滑,生产油料和豆粕的压榨企业都减少了大豆的采购。根据上海汇易咨询的数据,以今年6月为例,山东压榨企业每加工1吨大豆要亏损近50元。
行情不好之外,由于山东晨曦集团一直以来是以投机为主,做贸易为辅,缺少有竞争力的大豆贸易专业团队,没有核心竞争力。所以想要回归正常大豆贸易重整旗鼓,也变得难上加难。
更让山东晨曦集团雪上加霜的是,跟大豆行业一样,该公司的另一项重要业务—石油炼制,也在大幅亏损。
今年6月下旬,已有近40%的中国民营炼厂处于亏损,地方炼厂处理每吨原油平均亏损约300元。地炼行业大面积亏损,正是压垮山东晨曦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
打破刚兑
由于曾经在莒县的两家企业破产重组中,为安置国企下岗员工出过力,加上又是本地龙头企业,外界一度认为当地政府不会对山东晨曦集团的困境坐视不管。
然而问题是,早在2013年,政府已经救过山东晨曦集团一次。
那时也是大豆贸易不景气、汇率震荡,银行突然抽走了山东晨曦集团19亿元流动资金,使其一度面临非常艰难的境地,当时山东省政府多方协调,为山东晨曦集团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最终的结果是,邵仲毅暂时度过危机,没有破产。当时政府和银行都承受了巨大压力。
但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山东晨曦集团的经营模式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再加上所在行业持续低迷,地方政府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因此这一次,它终于迎来了该有的结局。
正如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撰文所言:“行业大转型,有一些企业会被淘汰出局,山东晨曦集团出局的意义在于,连它都能出局,何况其他企业?不要低估政府产业转型的决心。”
时下,国家正在收紧信贷,打破刚兑,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的倒闭并非坏事。正如山东晨曦集团的破产,就是国家和市场要把那些高负债、在经营上“玩火”的企业挤出去的一个典范。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咨询电话:059163307968、059163307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