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实现重大技术国产化,国内天然气保供将获强力支撑
在LNG基础设计建造方面,中国海油经过了十余年的潜心技术攻关之后,又实现了多项重大技术的突破,相关项目也正式迎来了投产。配合其他一系列举措,为接下来的冬季保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文 | 石油Link
(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石油Link)
10月12日,我国首个完全自主技术、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直径16万方大型LNG(液化天然气)储罐在中国海油天津LNG接收站竣工投产。
这一装置的投产,不仅标志着国内LNG产业的又一次大升级,也将为接下来国内天然气的供应提供强力支撑,改变国内天然气市场的格局。
◆◆◆
一个里程碑式项目
中国海油天津LNG接收站大型LNG储罐的落成,可谓国内油气技术和制造领域一次不小的突破。
受中国清洁能源转型的影响,近两年来LNG的需求量开始激增,而这也引发了业内对天然气储运行业的广泛关注。
虽然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天然气资源量、货源都十分充足,但在去年冬季,国内部分地区依旧出现了天然气供应紧张的情况。这一局面反映出了国内天然气储运设施的薄弱。
所以,完善国内天然气储运系统的建设,成为当下中国油气行业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而在此过程中,尽快实现LNG基础设施制造的国产化,显得更为迫切。
中国LNG的进口量,正呈现出超乎预期的增长,其增速超出了大部分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预期,随之而来的,将是大量LNG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其建设实现国产化,不仅有利于建设成本的下降,也有利于天然气保供体系建设的加速,从而更好地保障能源安全。
中国海油作为国内最大的LNG供应商,是实现以上目标的中坚力量,也为此实施了相关战略。天津16万方LNG储罐的投产,也标志着这一战略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据了解,这一LNG储罐也是天津LNG接收站投资最大的单体设施。16万方的LNG储罐容积,直径约84米(目前国内同等容积最大),高约52米,储罐内可以叠放三架波音777大型客机。
而按照1户居民每月用气15方计算,16万方储罐储存的液化天然气可供天津市1500万人使用一个半月。
天津LNG总经理王晓刚表示:“作为我国北方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设施之一,该储罐投产后,天津LNG的天然气储存能力将大幅提升近80%,可保障华北地区在冬季天然气供应高峰期‘罐中有气,心中不慌’。”
不仅如此,因为技术上的突破,中国海油使得单个储罐建造成本大幅下降1/3左右,并且带动了国内储罐配套设备、材料制造行业的优化升级。
这对中国国内LNG基础设施建造市场而言,无疑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对国内LNG市场后续的发展,将形成深远影响。
◆◆◆
中国海油天然气供应体系全面升级
除了在LNG设施建设方面推进国产化,中国海油目前对其天然气产供销体系的升级,展开了全国性的布局。
其中格外引人关注的,是中国海油参与开展的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工程。
在北方地区,中国海油正在重点推进蒙西管道天津段工程建设。这一管道项目预计于今年11月15日投产,预计在今冬明春采暖季期间,通过蒙西管道增供的天然气将达到500-700万方/日。
而在南方地区,中国海油正在全力推进深圳LNG与大鹏福华德支线联通、广东管道与广东大鹏南沙分输站联通、广东大鹏与广东管网惠州分输站联通三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建设。通过这一工程,今冬明春采暖季,中国海油将助力实现“南气北上”,其“南气北上”气量大幅提升至3000万方/日。
在河北、天津、广东、浙江地区,中国海油已同中国石油达成合作,通过天然气置换、互保互供等措施,利用中国海油海气和LNG的双资源条件,在南方地区增加3亿方天然气的供应,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石油将利用其完备的管网系统将供应该部分天然气调配至北方天然气短缺的地区,进而实现全国保供。
同时,为了弥补管道输送天然气不足的情况,中国海油天津LNG接收站在现有20个装车撬的基础上增建了11个新的装车撬,预计10月底投产。投产后,单日装车能力将从现在的400车(约8000吨LNG)增加至600车(约12000吨LNG)。这些装车撬的投产,将保障供暖站、医院、学校等场所的天然气供应。
为了进一步确保天然气供应量的充足,中国海油依托天津LNG接收站,租赁了一艘可储存17万方LNG的FSRU(带有储存及再气化装置的浮式船舶),为华北地区额外增加1400万立方米/天的供气能力。同时,中国海油租赁了2艘LNG船舶,这将作为海上应急储罐在天津外海漂航待命,预计增加约2亿方天然气储备量。当个别地区天然气需求出现激增或超出常规供应保障范围时,这2艘LNG船舶可在短时间内靠泊沿海LNG接收站应急补充天然气供应。
此外,在保供期间,中国海油还将采用创新的LNG罐箱水陆运输新模式,向内陆1000公里区域进行保供,2018-2019年采暖季,力争实现“南液北运”3000箱,以增加北方天然气供应,预计能满足万百万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用气量。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