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网 财经号下载
入驻财经号 登录 客服 |
首页> 行业> 正文

10万元罚款能否斩断检测造假的黑手?

财经号APP
清扬君清扬君 2025-04-02 17:26:54 298
分享到:

一张虚假的检测报告,可能让不合格的建材流入高楼大厦,让有害食品摆上百姓餐桌,甚至让存在安全隐患的汽车驶上公路。当最新《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将出具虚假报告的罚款上限由3万提升至10万元时,这个数字在行业内外激起了巨大争议——这样的处罚力度,真的能遏制早已泛滥成灾的检测造假乱象吗?

 

现实给出的答案令人忧心。在某建材检测造假案例中,涉事机构通过虚假报告获利超过300万元,最终却只被处以10万元顶格罚款,违法成本仅为非法获利的3%。

 

更触目惊心的是,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查发现,12.7%的检测报告存在数据造假。这些带着“合格”印章的问题报告,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质量安全事故。  

 

深入调查发现,检测造假早已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企业为节省成本、缩短工期,主动寻求“包过”服务;专业黄牛游走其间,收取20%-30%的佣金;部分小型检测机构甚至仪器长期闲置,全程“纸上谈兵”。某食品检测机构未实际检测就出具合格报告,导致问题奶粉流入市场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image.png

 

在化妆品行业,虚假检测报告早已成为公开的“美丽秘密”。据业内人士透露,某些检测机构甚至明码标价“包过服务”,只要支付额外费用,就能获得理想数据。清扬君调查发现,这类造假行为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品牌方、中介机构到检测实验室环环相扣。后续清扬君也将深度起底几个典型案例,揭露那些标榜“安全认证”的化妆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检测黑幕。

 

对比其他领域的处罚标准,这种惩戒力度更显苍白。证券财务造假最高可罚1000万元,环境数据造假最高罚款100万元,工程质量造假更要追究刑事责任。而当一份虚假的检测报告可能引发10亿元级的安全事故时,10万元的上限是否太过儿戏?德国对同类违法行为的处罚起步就是50万欧元,是我们的数倍。  

 

要根治这一毒瘤,仅靠罚款显然不够。我们需要的是一套组合拳:建立行业黑名单让造假者永久出局,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检测数据不可篡改,推行吹哨人制度重奖内部举报,对造成重大事故的必须追究刑事责任。当造假收益是处罚的30倍时,道德说教毫无意义,唯有让违法者付出承受不起的代价,才能真正守住质量安全的底线。 

 

清扬君认为,检测报告是现代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石,当这个基石可以被随意买卖时,我们每个人的安全都将失去保障。10万元罚单必须配上“从业禁止”和“刑事追责”的组合拳,才能让那些在黑夜里盖章的手,在阳光下颤抖。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

0条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中金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举报此人

    X
    确认
    取消

    温馨提示

    由于您的浏览器非微信客户端浏览器,无法继续支付,如需支付,请于微信中打开链接付款。(点击复制--打开微信--选择”自己“或”文件传输助手“--粘贴链接--打开后付款)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中金在线>底部菜单”名博看市“,搜索您要的作者名称或文章名称。给您带来的不便尽请谅解!感谢您的支持!

    复制链接

    鲜花打赏 X

    可用金币:0

    总支付金额:0

    您还需要支付0
    我已阅读《增值服务协议》
    确认打赏

    1鲜花=0.1元人民币=1金币    打赏无悔,概不退款

    举报文章问题 X
    参考地址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