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开低走吓谁,难道六部委白出利好?
从昨晚开始,六部委联合发声,一系列利好政策如同密集的排炮,强势打入 A 股市场。这本应是一场让市场沸腾的 “及时雨”,然而,现实却有些差强人意。与 9.24 的市场表现相比,此次利好后的涨幅力度似乎略显不足。不少投资者认为,并非政策本身不给力,而是这边利好频出,太平洋彼岸的老川却在叫嚷着加税,利空因素的存在冲淡了利好的效果。
开盘时,市场中充满自信的投资者不在少数,可经过一天的交易,许多人开始动摇。他们觉得利好与利空并存,市场走向变得扑朔迷离,于是萌生了再等几天,等市场走势更明朗后再做决策的想法。然而,这种看似稳妥的等待,实则暗藏巨大危机。
一、等会等出大问题
那些打算等待看清市场选择的投资者,他们的思路看似合理,实则问题重重。他们期望等待市场明确是上涨还是下跌后再行动。可如果市场上涨,连续大涨的行情确实容易判断,但等到那时再入场,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极有可能成为替他人抬轿的 “接盘侠”;要是市场下跌,随着股价不断走低,投资者会越发恐惧,更不敢轻易买入;而倘若市场横盘震荡,无论持续多久,这种混沌的局面都难以让人看清方向,等待也只是徒劳。
二、资金已经做了选择
实际上,资金早在昨天就已经表明了态度。1 月 22 日(周三),央行开展了 11575 亿元 14 天期逆回购操作,而上一次 15 日的逆回购规模为 9595 亿元,这意味着此次为市场投放了 1980 亿流动性,旨在缓解当前市场的资金紧张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资金并没有明显流入债市,甚至在尾盘还出现了流出迹象。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资金既不去债市,又难以流向海外,那么它的去向就很值得玩味了,A 股市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选项。
三、散户不选,机构先选
在股市中具体股票的选择上,散户和机构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身边许多朋友的看法可以看出,散户们还在犹豫不决,而专业机构却早已行动起来。通过系统统计 “机构交易特征”,观察具体的机构动作,我们可以发现,当下机构活跃的股票数量显著增加,处于观望状态的股票数量在减少,这表明机构已经开始积极布局,他们没有选择等待。
同时,除了 80 家处于 “高级控盘” 的股票外,其他控盘股票的数量较昨日有所减少。这说明在市场下跌时,机构更多地采取控盘手段稳定股价;而当局势逐渐明朗,机构便不再费力控盘,转而吸引游资和散户共同参与,这样既能推动股价上涨,又能减轻自身压力。由此可见,尽管目前蓄势上涨的股票数量有限,但反复震荡的股票不在少数。在这些震荡股票背后,机构的参与态度对后续市场走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毕竟,面对 5000 多只股票,资金无论如何选择,都不可能让所有股票都上涨。
四、震荡中的抉择
以两只处于震荡状态的股票为例,一只向上突破,开启上涨行情;另一只则破位向下,股价持续走低。很明显,右侧向上突破的股票,在震荡过程中做空的散户大多被迫止损离场。
然而,在股票未突破或破位之前,想要判断机构的意图并非易事。这是因为机构的交易动作与散户、游资的交易相互交织,普通投资者几乎难以区分。
不过,随着金融模型的日益成熟以及计算机算力的不断提升,我们有了更强大的工具来分析市场。通过对原始交易数据进行全面收集、精细筛选、系统整理和深度挖掘,再借助模型进行比对分析,就能发现许多隐藏在市场背后的特殊规律。其中,“交易行为” 数据,尤其是机构交易行为数据,因其具有连续性、规模性和重复性的特点,能够揭示出许多以往难以察觉的交易细节。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就能清晰地了解机构在震荡时期的动作,进而判断股票在震荡后是会砸盘下跌还是强势反击。
这种观察机构动作与单纯看股票走势的差异十分明显。对于投资者手头持有的股票,背后的机构是在积极参与还是消极躲避呢?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