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再次服软,A股捡了个大便宜!
周末,一则消息传来:美国开始调整关税名单。这是被咱们打服了?这消息势必冲击国内资本市场。下周 A 股会怎么走?本文从三个关键角度详细剖析,帮大家理清思路。特别提醒,文末有重要信息,关乎投资决策,千万别漏看。
一,深夜突发
2025 年 4 月 11 日晚 10:36(美国东部时间),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发布公告,更新 CSMS#64724565—— 特定产品的互惠关税豁免指南。更新内容表明,自 2025 年 4 月 5 日起,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闪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模组等产品,开始实施对等关税豁免 。
有人称这是老美认怂,事实真是这样吗?
二,并非是服软
此前就有消息披露,美国针对东大的加税举措附有一份长达 37 页的豁免清单,其中涵盖大量关键矿产。而这次将半导体纳入其中,实则源于我方策略调整 —— 把报税审核依据变更为流片地,这再度彰显出我们面对此次对峙有着周全准备 。
实际上,早在 2015 年,苹果 CEO 库克就直言美国产业工人严重短缺,明确指出将生产线迁回美国,无异于把苹果推向衰败边缘,据说届时苹果手机售价会飙升至 3500 美元,想必美国消费者对如此高价的手机也难以轻松接受。
由此可见,美国此次行动并非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筹备。尽管部分美吹极力宣扬美国策略多么高明,但现实情况却混乱不堪,许多决策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可以预见,美国不会就此罢休,定会进一步升级对我国的打压手段,以挽回颜面。
关于美国可能采取的挽回颜面之举,网上主要流传两种说法:
一是推动中概股退市;
二是将中国从 SWIFT 体系中剔除。
对于第一点,在 2020 年至 2022 年间,约有 170 家中概股选择退市,而退市后大多转至港股市场发展。企业价值归根结底取决于自身内在发展,回归港股的中国移动发展态势不也良好吗?
至于第二点,从美国那份长达 37 页的豁免名单便能判断,这种情况不会出现。若真将中国踢出 SWIFT,就不会有这份名单。
美国下一步到底会怎么做,我并不知晓,即便有所预见,也不能透露,毕竟这不能资敌。但大家要清楚,后续双方对抗只会更加激烈。因此,有人把美国延长这份豁免名单解读为服软,我并不认同。真正的服软应体现在双方共同降低关税,这才是具有标志性的举措。
目前,A 股市场在前期热潮消退后,已开始呈现分化态势。倘若后续美国使出一些不正当手段,大家务必提高警惕,谨慎行事,切不可轻举妄动。
三,什么才算不要轻举妄动
其实我在前两天文章中就讲过,当下局势极为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散户要做的并非分析市场,而是密切关注机构动向,这一点我已多次强调。咱们大 A 市场,究竟由什么主导呢?是政策消息、业绩分红,还是资金流向?实则都不是,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如同摆在明面上的木偶,目的是让大家相信自己所见并深信不疑。
实际上,木偶背后的操纵者才是关键所在。只不过在大市场这个大剧场里,木偶戏背后是实力强大的王者组合,而在一些小范围的市场波动中,可能只是小团伙在操控。牵线人的操作过程是会留下痕迹的,虽说这些痕迹有所创新,但更多时候存在重复模式。只要你将这些痕迹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请看下图:
上图展示的是我使用了十多年的大数据系统。其中,橙色柱体所代表的「机构库存」数据,能够反映机构资金的整体行为。这是近期表现出色的「岭南控股」的机构行为数据。有人认为该股近期表现优异是因为业绩良好,然而从图中可见,机构参与该股交易已持续很长时间。即便是市场遭受美国方面冲击的那几日,机构不仅没有撤离,反而更为积极地参与交易,这才促使股价不断攀升、愈发强劲。
反之,倘若缺乏机构资金的介入,即便业绩再出众又有何用?就如同大家此刻看到的「中科云网」的交易行为数据。此次其业绩表现尚可,前期市场也认为行业转暖。但在遭受美国方面冲击后,机构资金活跃度骤然下降,导致这两天股价毫无声息地持续下跌 。
简而言之,接下来,紧密跟随机构的动向堪称重中之重!
本篇就聊到这里,关注老概,随时随地带给你不同视角。
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
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