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中茅台”金龙鱼为何跌落神坛?
原标题: “油中茅台”金龙鱼为何跌落神坛?
来源丨九州凤凰
撰文丨九裘
编辑|邹猫
曾经风光无限的“油中茅台”金龙鱼(300999.SZ),正遭遇其上市以来最为严峻的经营困境。3月25日,金龙鱼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388.66亿元,同比下滑5.03%;归母净利润25.02亿元,同比下降12.14%;扣非净利润更是锐减26.42%,至仅9.72亿元。这已是金龙鱼净利润连续第四年下滑,自2020年上市巅峰以来,净利润已累计缩水近六成。
与此同时,曾高达7800亿元的市值,如今仅剩1739.79亿元,缩水超过6000亿元。从资本市场的“宠儿”到如今的“跌落者”,金龙鱼的转变,不仅是企业自身问题的缩影,更是传统粮油行业深陷结构性瓶颈的真实写照。
四年净利腰斩,盈利能力持续恶化
2020年,金龙鱼以60亿元的归母净利润成功登陆创业板,一度被誉为“中概粮油第一股”。但自此之后,业绩便一路走低。2021年至2024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32亿元、30.11亿元、28.48亿元、25.02亿元,持续探底。
2024年,公司毛利率虽同比微增0.52个百分点至5.35%,但净利率却进一步下滑至1.03%,创上市以来新低。更令人担忧的是,金龙鱼的营业成本占营收比重已高达99.9%,其中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90%。这意味着,在销售近2400亿元商品的背后,公司仅能勉强保住不足1%的利润。
财报显示,公司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依赖愈发严重。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高达15.30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61%以上。这部分收益主要来自衍生工具和结构性存款带来的投资浮盈,波动性极大,一旦原材料价格走势逆转或市场流动性吃紧,公司盈利恐将受到更大冲击。
“五常大米”造假、“油罐车”风波,品牌信任连遭重创
除了财务数据持续恶化,金龙鱼在品牌形象上也频繁“踩雷”。2024年初卷入“五常大米”掺假事件,尽管事后澄清但已损伤品牌信誉。7月,又因“油罐车混装食用油”事件登上热搜,引发消费者对其供应链安全的强烈担忧。
进入2025年,公司再度受“千禾味业酱油零添加”事件波及,旗下调味品品控被质疑。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舆情,将金龙鱼的“品质”标签打上问号,也进一步考验其作为公众消费品牌的舆情管理能力。
产能过剩严重,扩张战略反噬利润
金龙鱼目前在全国布局了80个生产基地,堪称行业“巨无霸”。但据年报披露,公司油脂精炼产能利用率仅为42.2%,油脂灌装产能利用率更是不足三分之一。过去五年新增的15个生产基地非但未带来效益,反而使固定资产折旧同比激增18%,直接拖累净利润1.2亿元。
中央厨房业务也被寄予厚望,但实际经营情况不容乐观。截至2024年,公司已布局25家央厨工厂,部分投产项目如杭州、兴平、廊坊等尚未达到预期产能利用率,收入占比偏低,尚未实现盈利。
行业红利见顶,“结构性困局”难解
数据统计,中国人均食用油消费已达25公斤/年,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20公斤,整个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更为严峻的是,粮油市场总量已连续三年负增长。
即使金龙鱼仍占据超40%的市场份额,但在地方品牌通过“低价+地推”策略抢占下沉市场的背景下,其传统业务正在被慢慢蚕食。福临门凭借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优势,将毛利率稳在6.5%;多力则凭高端油品突破传统格局,净利率高达8.5%,形成强有力差异化竞争。
相比之下,金龙鱼在高端布局上动作频频却效果不显,调味品板块沉寂多年未见起色,新品如冷冻蛋糕、大健康产品、常温米饭等尚处试水阶段,难以扭转颓势。
股价低迷+高估值,投资风险上升
目前,金龙鱼的市盈率(TTM)仍高达82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利润下滑、估值泡沫未解的双重夹击下,市场信心持续承压,股价从高点145.62元/股跌至当前32.09元/股,累计回撤近80%。
更值得注意的是,金龙鱼与鲁花的换股交易虽然被寄望于产业协同,但由于涉及45%的行业份额,或面临监管反垄断审查,同时该交易还需承担超2.5亿元的税费成本,短期或难以兑现协同效益。
曾经高举高打、扩张迅猛的金龙鱼,如今面临“高成本、低毛利、高估值、低信任”四重困局。在行业红利消退的今天,金龙鱼要想逆势突围,不仅要在业务结构上找到新的盈利支点,更需重建消费者信任与品牌声誉。未来的金龙鱼,还能否重回“油中茅台”的光环?市场仍在等待答案。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