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家庭的子女如何超越父辈的财富与社会地位?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的人都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就是觉得中产家庭的子女基本都能超越父辈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最不济也能保持住原有的阶级优势。但其实,这种观念是错的。
先上结论:在阶层逐渐固化的现状下,中产家庭出身的人基本无法实现阶层跨越,进入上层的资产阶级,除非天资卓越或叨天之幸,否则这层厚厚的天花板是永远打不破的。
这种看似“理所应当”的观念违背了“均值回归”原理。
均值回归:是指股票价格、房产价格等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气温、降水),无论高于或低于价值中枢(或均值)都会以很高的概率向价值中枢回归的趋势。根据这个理论,一种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不管其延续的时间多长都不能永远持续下去,最终均值回归的规律一定会出现。
讲明白点,科学家的子女平均智商会高于社会平均值,但是大部分低于自己的父母。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在总共近千名获奖者中只有6对父子,但对比世界人口总数,又显然远超平均水平。同理,身高、相貌、财富、地位等,莫不如此。
中产阶级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从收入看,月薪几万元到十几万元都算中产阶级,年流水几百万、几千万的小老板也属于中产阶级。在这里,小万只讨论“核心中产阶级”,距离上层资产阶级只差一步的部分人群。
如果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就知道这部分人数量少得惊人,不会超过10%,甚至可能低至5%,那么其下一代的阶层状况自然要由“均值回归”定律来决定——大多数人会明显高于平均线,但又远远达不到5%~10%的父辈阶层,少数秉赋出众者例外。
那么问题来了!
NO.1
中产家庭的子女们普遍过得不差?
相信有不少人都会有疑问,自己认识的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父辈们,他们的子女普遍过得不错,出国镀金、体面工作、有房有车、自主创业,加上父辈的人脉和财富扶持,别说超越父辈,起码保持住也是没问题的,阶层滑落在哪呢?
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混淆“相对值”与“绝对值”的错误。作为父辈的他们,大多在七八十年代赶上高考,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以及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
也有不少父辈下海经商,趁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发家立业,他们深受国家政策的福利,所以他们的子女们大部分会听从他们的意志也去考公务员,去应聘国企外企。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膨胀,彻底打开与世界各国交易往来的大门,各类民企、外企高薪职位多不胜数,由于中产家庭的子女受父辈影响,接受教育程度较高,更加容易应聘成功。
同理,教育的改革,大学招生数量增长几十倍,各类政府机构的不断分支、不断完善,公务员的职位每年都在扩招,省考、国考热度逐年递增,考试制度的公平与公开性,杜绝了一切走后门及人情的关系,所以考上公务员跟父辈的关系不大。
再讲明白点,今天的一个农家子弟,可以进城找到一份出卖体力的工作,如外卖员、快递员、送水工、搬运工,别说买房买车,至少吃喝不愁,还能攒点钱回老家盖房子,但是他们的父辈呢?
父辈们在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终日劳作,这样称得上是阶层跨越吗?
同样,城市里一个中产家庭的孩子像父母当年一样考上大学,毕业考到公务员,按步就班,随年龄一步步晋升,也会误以为与父母的阶层相当,却未意识到,如果父母当年做到这一点需要百里挑一的话,今天只需要十里挑一。
这种阶层错觉的产生,归功于整体社会进步而带来的红利。
NO.2
中产家庭能给子女什么帮助?
事实上,这些中产家庭的资源人脉看似很多,其实有用的很少,足以维持目前的社会地位,但是想帮助子女再进一步几乎不可能。最主要但是,这部分中产家庭的父辈们往往高估了自己的社会资源和影响力。
但是,中国大部分中产阶级只在自己工作生活的小圈子里有影响力,离开小圈子就寸步难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科长想让子女就读一线城市的区重点中学,不怎么现实。这也说明了越是在大城市、大圈子,中产阶级家庭的社会影响力越是递减。
除此之外,由于中产阶层的视野狭窄、沉浸在日常工作中、社交圈太小,对互联网发展及整个对社会趋势的认识很不到位,再加上父辈的思想较为守旧。
在子女遇到重大抉择的时刻,例如高考填志愿、申请出国、求职投简历、职业规划选择婚姻对象等情况下,他们很难给出合适合理的意见。
如果子女缺乏主见,很容易被父辈们牵着鼻子走,选择不喜欢的专业,应聘不感兴趣的职位,跟着不认识的同阶层的后辈相亲,一辈子跟着父辈的安排生活。
NO.3
中产家庭最重视子女的哪方面?
教育。坦白说,中国的中产家庭对子女的希望是最大的,给予他们的压力也是最大的。上文也有提到,中产家庭的特点是赶上高考恢复,改革开放等社会福利,跑赢当时90%的同龄人。但由于自身条件及外部因素影响,离上层资产阶级只差一步。
所以他们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都投射到子女身上,对子女的教育毫不吝惜,对子女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再进一步,成为上层资产阶级的一员。
中国的85后到95前群体,大概从小就被父母灌输“好好读书就能买房买车,考试好成绩就能赚大钱”的理念吧,非常功利、简单、直接。所以,中产家庭的子女很少有无拘无束的童年,自己喜欢的爱好也很少得到父母的支持,反而是在父辈的意愿下学习钢琴、大提琴之类的能让他们脸上有光的爱好。
而且,由于父母一辈年轻时的见识有限,在步入中年之后基本没有去适应新时代发展,与互联网脱节严重,与子女的代沟越拉越大,无法理解新时代子女的核心需求和价值观。
再次总结下:除了少数天之骄子之外,一般中产家庭的子女要实现阶层跨越,几乎是不可能的。家庭背景、教育、视野和认知已经决定了一切,甚至还轮不到拼资源的地步。
小万有话说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大意是:一个品行高尚,能力出众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业,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几代人就消耗殆尽了。
再者说:有兴必有衰,有衰必有亡,有亡而复生,有生再复兴。哪里有长久不坏的富贵?
与其整天焦虑于阶级跨越的艰难,不如去认真寻找其他的生活意义,如果生来就只是为了阶级爬升,那该有多悲哀。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