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网
入驻财经号 登录 客服 |
首页> 财经> 正文

2.9万亿新增信贷背后:房价今年是否还会涨?

财经号APP
平说财经张平平说财经张平 2018-02-13 23:30:05 3206
分享到:
摘要:中国央行于昨日(12日)发布了2018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9000亿元,同比多增8670亿元,环比多增23156亿元;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1月社会


中国央行于昨日(12日)发布了2018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9000亿元,同比多增8670亿元,环比多增23156亿元;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0600亿元人民币,低于预期31500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广义货币(M2)持续低位,余额172.0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略有回升,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但仍为有数据以来第二低值。从趋势来看,单个月的修复性上行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但M2的增速8%-9%仍然处于历史最低增速水平。

针对1月新增贷款反弹力度超过去年同期,业内专家表示,一方面,临近春节,居民贷款尤其是短期消费类贷款明显增加,这说明我国消费金融正在崛起。另一方面,企业新增贷款反弹力度也较大,主要是今年春节假期较晚,企业投资信贷多集中在1月份。此外,今年伊始银行在信贷额度上又可以宽松了,放贷的冲动又开始在金融体系内蔓延。

但与专家们解释不同,多数想要在今年购房的刚需坐不住了,他们认为,才刚刚1月份开始,我国银行就新增人民币贷款29000亿元,并创下历史新高,难道是央行信贷阀门又重新开启?难道今年房价又会像去年上半年那样出现飙升。若果真如此,我们还不如早点选择购房置业,也不至于落到一直处于观望状态。

对此,我们觉得一月份信贷大幅增长,有这么几大因素导致:一方面年初银行信贷投放冲动。另一方面,银监会去杠杆,要求表外融资移至表内,这样本来你看不见的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都划入表内统计,那自然会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受到去年末MPA考核的影响,一些贷款由于是去年积攒下来而未能投放下去,就只能在今年初进行投放了。

至于说1月份的信贷扩张是否会影响到今年国内房价集体大涨,我们认为2018年与去年同期不一样,即使出现了1月份金融数据创下新高的问题,今年房价也难以有向上一路飙升的可能性。

首先,出于种种历史原因,1月份的贷款升高只是阶段性的,全年贷款增量不见得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对此,我们认为不宜过分夸大信贷单月增量的影响,建议综合一二月份来评估信贷增量和增速,这样才更合理一些。

从1月份信贷结构来看,其中短期贷款新增6856亿元,同比多增1296亿元,环比多增7659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19210亿元,同比减少2283亿元,环比增加14039亿元。

也就是说,1月份新增贷款主要是短期消费类贷款,而中长期贷款增量反而在下降。要知道,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才是支撑房贷上涨的主因。现在监管层只要堵住短期消费类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渠道即可。

再者,尽管1月份新增信贷2.9万亿,创下历史新高。而广义货币(M2)持续低位,余额172.0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略有回升,但这恰恰说明信贷资金并没有大量流向房地产市场,而是都跑到了货币基金里去了。这意味着金融空转问题还是经较突出。

即使要拿单月数据来说事,1月的M2的增速8%-9%仍然处于历史最低增速水平,相比于社融增速11%-12%而言也仍然偏低。这与2009年的M2增速达到29%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于离开央行的13%的增速目标也相差甚远,M2这个增速实在偏低,只能说明实体经济需求不旺,甚至连房地产对外投资需求也在萎缩,而大量存量资金仍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最后,资金都跑到货币基金去享受无风险收益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融资成本还会上升,房贷今年还有继续上涨的空间,这次国内房价真的涨不上去。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86万亿元,同比多增2.38万亿元。似乎是我国居民和企业很有钱,但是1月新增的存款主要是财政存款和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量很大`。当月居民存款新增才8676亿,而新增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却高达15900元。

而这些非银金融机构主要是存款流向货币基金,再由货币基金那边将资金出借给银行,这个现象对银行并非好事。因为非银存款的成本明显高于普通居民和企业存款,银行融资成本就会急剧上升,当银行的资金多数都是从货币基金或者银行间货币市场来融的,那么只能说明,要不了多久,这个融资高成本会转嫁到其他领域中去,这其中包括房贷、开发贷。

1月份金融数据刚出炉,上月新增贷款数据就高达2.9万亿。很多人会怀疑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已经转向?但实际上,仅用一个月的数据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更何况我国央行将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归于表内,使表内的信贷规模一下子快速扩张。从目前情况看,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向了货币基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而这终非长久之策。

展开全文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

0条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中金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查看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X
    确认
    取消

    热门视频换一批

    温馨提示

    由于您的浏览器非微信客户端浏览器,无法继续支付,如需支付,请于微信中打开链接付款。(点击复制--打开微信--选择”自己“或”文件传输助手“--粘贴链接--打开后付款)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中金在线>底部菜单”名博看市“,搜索您要的作者名称或文章名称。给您带来的不便尽请谅解!感谢您的支持!

    复制链接

    鲜花打赏 X

    可用金币:0

    总支付金额:0

    您还需要支付0
    我已阅读《增值服务协议》
    确认打赏

    1鲜花=0.1元人民币=1金币    打赏无悔,概不退款

    举报文章问题 X
    参考地址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确定

    温馨提示

    前往财经号APP听深入解析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