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既然下决心去杠杆 就不要怕蹚债券违约“雷区”
据券商中国报道,2018年以来,已有17只债券发生违约,包括凯迪生态、四川煤炭、大连机床、丹东港、亿阳集团、中城建、神雾环保、富贵鸟、春和集团、中安消等10家公司,涉及债券余额145.64亿元。
由于目前已经出现违约的发行人主体有70%都是民营企业,这让市场对民营企业债更加谨慎,接二连三的“打击”会否让机构配置时出现民企“一刀切”的情况,也成为机构间的热点话题。
联想到浙江民营企业金盾集团和盾安集团相继出现董事长堕楼死亡、请求政府化解巨额债务风险等事件,确实不能不让人对民企面临的资金困局表示忧虑。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最近给浙江省政府的报告中,盾安集团竟然提出了托管华创风能的请求。
很显然,那些过度依靠负债进行规模扩张,又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已经陷入了负债——扩张——再负债——再扩张的恶性循环,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必然带来整条资金链的断裂。17只债券出现违约,就是资金链断裂的表现。而从出现债券违约的10家公司的情况来看,没有一家企业不存在负债扩张的现象,也没有一家企业在扩张过程中考虑过债务风险问题。如果说在债券发行过热、债券市场红火、投资人也盲目陷入债券购买的情况下,负债扩张或许还有点空间,能够通过以新还旧方式进行债务“置换”,勉强保持资金链不断裂的话。随着市场监管的趋严,去杠杆要求的提高,以新还旧没有了空间,资金链断裂风险也就不可避免了。
也正因为如此,债券违约已经成为去杠杆之路上的一道“雷区”,而且是一道密度比较大、范围比较广、威力比较强的“雷区”,如何趟过这片“雷区”,对于去杠杆的效果影响很大,对去杠杆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影响很大。因为,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去产能、去库存已经取得比较明显成效的情况下,去杠杆也不能成为短腿,而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企业杠杆过高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出现债券违约“雷区”的原因,除了去杠杆的客观要求之外,与债券到了集中兑付期也不无关系。因为,进入2015年以来,企业债券出现了发行爆发期,各地政府也把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和数量作为政绩来宣传。所以,与去杠杆同时到来,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让债券违约成为“雷区”。
尽管如此,对去杠杆问题,仍然不能放松,不能掉以轻心。虽然去杠杆可能会带来一些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并出现诸如债券违约这样的风险。但是,如果再不把企业杠杆问题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再不下决心去杠杆,并主动引爆一些债务违约“炸,药”,那么,债务违约“雷区”将自动爆炸,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最近刚刚出台的资管新规,也能对去杠杆产生积极作用。至少,银行通过体外循环向企业投放资金、信托等不受约束地给企业盲目扩张提供资金等都将受到约束。同时,在去杠杆要求下,债券发行也会越来越规范。那些只有营业收入,没有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在债券发行上受到严密控制。自然,会有一部分企业必须进入债务违约“雷区”。需要把握好的是,不要让这样的企业对于整个市场环境带来冲击和影响,不要形成连锁反应。尤其在如何强化企业和投资人责任方面,应当有更加明确的要求。切不能出现企业扩张不顾一切,出了问题把责任推给政府的现象。如果这样,首先要追究企业重要股东和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责任。不然,难以遏制住负债扩张、不负责任的歪风。
既然下决心去杠杆,就不要怕蹚债券违约“雷区”。在改革过程中,“雷区”有的是,就看如何去蹚,如何去排雷了。近三年来,企业的融资规模已经有了明显压缩,负债扩张的内在冲动也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遏制。很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已经开始收缩战线、化解债务风险,比较成功的就是大连万达,通过资金变现,已经让企业杠杆大大降低,让企业顺利渡过风险期。其他企业也应当主动降杠杆、压负债,而不是依靠外力强行推动。只有主动降杠杆、压负债,才能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来源:证券时报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咨询电话:059163307968、059163307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