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更宽广视角,如何评价安倍?
【引子】
最近,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
以此为引子,说几个直击本质的问题吧:
一、站在吃瓜群众立场,应该如何评价公众人物的言行,以及如何看待其他人对同一个人事物与你截然不同的评价?
二、站在当事人立场,如何看待命运的多舛,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这个残酷事实?
这两个,是哲学(宗教)问题。
三、都说安倍是日本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广受国民好评,那究竟是神奇的安倍,一手缔造今天日本之格局,还是日本自身内在需求,需要安倍这一号人物出现,安倍只是工具人呢?
四、站在更宽广的全人类大历史角度看,安倍这一生,究竟对这个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他的历史地位?
这两个,是历史问题。
我将分四篇文章,分别阐述我对这四个问题的理解。
这四篇文章,谈论的问题有点深,涉及的知识有点广,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但有些关键概念,还是要引用哲学宗教术语,还望理解。
01
最近现实世界让人苦闷,我又梳理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从泰勒斯到哈贝马斯,各时代的哲学家,无非是从各种角度,组织各种逻辑,创造各种术语(越后面的哲学家,角度越刁钻,语言越难懂,因为简单的角度都被前人说光了),来试图解释最根本的两个问题:
一、世界是什么?
二、人是什么?
这其中出了个“异类”——吃哲学家饭,砸哲学家饭碗的马克思。
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但这一路上,包括马克思也不例外,所有哲学家都被两个几乎永远无解的核心问题困扰,导致翻来覆去也不得终解:
一、人(我)被自身的主体性所限制。
二、人(我)被四维时空所限制。
梳理下西方哲学简史,就能明白为啥这两问题是死穴。
在《“他们”讲的故事,你还信吗》一文中,我说我们智人祖先能在几万年前把尼安德特人等近亲都给KO,最终统治地球,靠的不是四肢更强壮,也不是脑容量更大,而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独特技能——虚构概念。
也就是能互相洗脑,共同相信一些想象出来的故事。
这技能有两作用。一是被迫创造更复杂的语言,表达更复杂的概念,不断提升大脑思维能力。
二是族群有了超越眼前现实利益之上的共同追求,能大幅增强人与人的协作,产生更强大的集体力量。
个人智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的共同提升,最终打开了通往文明的大门。
吃饱穿暖,闲来无事,一些最聪明的人,就会思考:
一、这世界到底咋回事?会不会有什么眼睛看不到的规律或现象背后更本质的东西,主宰着?
二、所有动物都会死,我也是,那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其他动物都只会根据基因设定好的求生本能,吃饱睡,睡醒吃,精虫上脑嘿咻嘿,只有人类因为有更高的智力,能超越基因约束,思考这些可能是“虚构”出来的问题。
最开始,人类给出的终极答案都是“神灵”。
世界由各种神灵创造,人类也是由某个神创造,神对人赋予了使命和意义,同时虚构了花样繁多的死后亡灵世界。
2500年前,老大陆北温带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都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的智者不再满足于被祖上传下来的各种神话故事洗脑,想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发现世界真理。
在东亚,因地理环境相对隔绝,遭遇外来入侵,导致文明重新洗牌的威胁较小,随着帝国统治疆域不断扩大,传统封建制度无法维系,国家分崩离析,出现长达500多年的大乱战(大内卷)时代。
最智慧的人没空研究世界是怎么回事,只能集中精力研究如何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尽快结束乱世。
核心思路是构建一套有效的道德伦理体系或高效的政治体制。
竞争到最后,儒法道三家脱颖而出,深刻影响后世中国人的心智模型,你我都被深刻影响,只是不自知罢了。
同样半封闭的印度次大陆,和老子同时代的笩駄摩那(摩诃毗罗)+和孔子同时代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面对婆罗门教僧侣贵族不公不义的压迫统治,选择给生命做减法,回到内心寻求解脱之道,同样深刻影响后世印度人心智模型。
东到阿富汗,西到摩洛哥,老大陆中心区域出现了更高级的一神教(强调终极造物主概念),对世界现象背后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都做出了更有说服力的系统性解释。
这个过程,开始于3300年前的摩西,经3000年前的大卫,2600年前的琐罗亚斯德,2000年前的耶稣,1800年前的摩尼,到1400年前的穆罕默德,基本结束。
只有希腊,因独特地理环境,不像中国回避问题,只讨论人人关系,也不像印度做减法,更不像以色列直接从信仰角度,跪倒在神脚下,而是坚持理性思辨,不断做加法,直面世界,穷追猛打,诞生爱智求真的海洋商业文明。
02
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是与琐罗亚斯德同时代的泰勒斯。
因为他第一个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终极哲学问题。
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个默认假设:所有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世界表象背后,有一个始终不变的东西,你叫他本原、本质、真相、真理、规律、法则都行。
泰勒斯认为,这个本原是“水”。
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
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色诺芬尼认为,是“土”。
巴门尼德认为,是“一”或“存在”(老子的既视感有木有?)
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第欧根尼认为,是“气”。
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土、气、水、火这四种元素的调和平衡。
有木有想到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
古希腊早期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因为当时的哲学家只想到世界应该有个不变本原,就在这条道上一路走到黑。
直到苏格拉底,发现“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还蕴含第二个假设:人类可以认识到这个本原。
苏格拉底的焦点,从世界是怎么回事,退回到“人用什么方法才能认识世界”。
今天我们知道,回答前一个问题,是科学家的工作,回答后一个问题,才是哲学家的工作。
此后,哲学研究开始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苏格拉底的伟大,就在于此。
对于苏格拉底的灵魂拷问,徒子柏拉图和徒孙亚里士多德,有不同观点。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说明,人通过自身感官经验,只能认识到世界的现象,无法认识到现象背后的本体。
现象界是本体的投影,影子不可能完美复原本体,所以现象界不存在完美事物,但背后的本体却是完美的存在。
人类想要认识那个完美存在,就要怀疑感官经验,通过形而上的理性思辨,接近目标。
这就是唯理论,主张通过更经得起逻辑推敲的演绎法,发现真理。
所谓“形而上”,是近代日本人翻译的,取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柏拉图主张不要研究“器”,研究“道”。
亚里士多德表示反对,他认为不相信眼睛所见,耳朵所听的真实事物,非要去描绘一个大脑YY出来的“理想国”,才是因噎废食,舍本逐末。
亚里士多德名言“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就这意思。
这就是经验论,主张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法),发现真理。
当然,亚里士多德并不排斥理性论,提出了逻辑学上著名的三段论,所以他既通过理性思辨,成了哲学家,也通过观察试验,成了科学家。
随着古希腊城邦先后被马其顿和罗马占领,古希腊文明陷入内忧外患的衰退期,和当下很多国人一样,哲学家中的悲观主义情绪蔓延。
代表人物是伊壁鸠鲁,认为世界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人生目标是追求快乐,有种及时行乐,躺平摆烂的既视感。
这就有庄子的feel了。
更多哲学家没心思继续形而上的YY,把精力投入到对现象界规律的研究,希望尽快学以致用,代表人物就是阿基米德。
公元前212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希腊殖民地叙拉古被罗马军队攻陷,正在城内做学问的阿基米德一命呜呼。
阿基米德的死亡,宣告璨若星河的古希腊群贤时代,最终落下帷幕。
03
限于认知世界的手段严重不足,古罗马时期哲学家并没有在希腊三贤基础上有太多创新成就。
转眼罗马陷入衰弱和分裂,欧洲进入教会一统天下的黑暗中世纪。
因为圣经是绝对权威,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是权威中的权威,哲学成了神学附庸,不再有自由思想空间。
拿出古希腊哲学大厦中一部分对基督教神学体系有用的东西(新柏拉图主义),再加上非理性的东方神秘主义,结合神学,就成了教父哲学。
集大成者是奥古斯丁。
但神秘主义这玩样儿很难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探讨,我说感受到了上帝与我同在,你说没感受到,这事说不清楚。
到中世纪后期,哲学/神学家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人的理性本身就是神的启示,神给人知识和逻辑,就是让人通过这条路去认识祂,证明祂的存在,这就是今天看起来逻辑超烧脑的经院哲学。
开创者是安瑟尔谟,集大成者是托马斯·阿奎那。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欧洲逐渐摆脱中世纪神学枷锁,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回归,研究自然界规律本身也是荣耀上帝的表现,所以你说地球绕太阳转,只是违背中世纪教会解释,并不能否定上帝的存在。
这时,问题又回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争。
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德国的莱布尼茨、挺柏拉图,坚持唯理论才能认识世界本原。
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挺亚里士多德,坚持经验论才能认识世界本原。
这两种方法论上的根本差异,导致后来英美文化和欧陆文化分道扬镳。
英国能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以及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差异,包括美国最高法院取消联邦层面对女性堕胎权的保护,都能从中找到思想渊源。
这些大神一个个单独拎出来,各自思想都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不展开了。
值得一说的是休谟。
休谟也归经验论一派,但他更是彻底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者。
他认为,演绎法(唯理论)只能对过往已知知识进行推演,但人类已知太少,无法通过这种方法发现新知识。
所以演绎法能从逻辑上100%推出正确性,但这100%可能不靠谱。
比如在经典力学知识框架下,不管怎么推都推不出相对论。
因为经典力学只是相对论在宏观低速环境下的特例,普遍能推出特例,特例没法倒推出普遍,人类就只能在这种虚假的自圆其说的逻辑闭环中自己骗自己。
归纳法(经验论)永远无法证明世界上没有例外,只是暂时有效,一旦发现例外,过往经验立马就被推翻。
所以归纳法永远无法从逻辑上推出100%正确性,最多只能99.99%。
比如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归纳出的结论,最多只能证明某新药对某疾病99%有效,总会有例外。
在休谟看来,回到苏格拉底之问,问题根本不是人类应该用什么方法认识世界,而是不管用什么方法,人类都无法认识世界本原。
因果律根本不存在,“人类能认识世界”就是个伪命题。
休谟直接否定认识论,只会带来彻底的悲观主义甚至虚无主义。
04
休谟出生后13年,康德就来了。
康德用先验论,直接调和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矛盾。
康德承认,绝对客观世界,人类的确没能力认识,康德称为“物自体”,就像你永远不知道程序员啥时候突然改代码。
对于这些人类意识之外的存在(彼岸世界),纯粹理性无用,必须迈向实践理性,也就是你不能用数学计算和物理公式这些抽象概念强行逻辑推理,得出科学结论,而要用全部感官,特别是意志和心灵去实践,最后得出你的信仰。
但还有些东西,人类完全有能力认识,康德称之为“现象界”(此岸世界),在这个圈子里,可以用有限理性去研究发现,因果律依然适用。
我们就去研究理性能力圈内的问题,研究出的成果,依然有助于人类进步,改善福祉,不就行了吗?
康德哲学是一种中庸的,实用的,既有积极正能量,又让人心怀谦卑,强化道德自律的哲学体系。
类似我们对南海问题的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这种“智慧”,只是避免矛盾激化的权宜之计,南海主权问题还是没有最终确定。
康德把无法讨论的问题归入“物自体”,依然是有限理性论,黑格尔表示不满,他主张无限理性论,理性就是最高的“神”,问题根本不在理性,而在人。
人类目前还无法达到最高的理性状态,误以为理性不堪大用。
黑格尔认为,自希腊三贤以来的西方古典哲学,一直强调主体和客体的对立性,为什么老是想“人(我)能不能认识世界”,“人(我)应该如何认识世界”呢?
世界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对立统一,看上去二元矛盾,实则一元统一,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精神”,这就是唯心辩证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康德说这个二律背反,那个二律背反,只是因为事物还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到最终形态(绝对精神),你暂时看不懂罢了。
人类强调主客二元对立,是因为只有通过将客体对象化,才能反过来确认主体(自身)的存在。
善将恶对象化,才能确认自己是善,我将你对象化,才能确认我是谁。
这只是人类这种愚蠢生物的肤浅区分……
西方古典哲学到黑格尔这里,算到头了。
05
但黑格尔哲学也有问题。
原本康德哲学中,有“知性”这个关键概念。
一个苹果,我看到它是红的、圆的,闻上去有香味,吃一口甜的,这就是我获得的原始感官材料。
感官材料进入记忆库存档,今后要用时调取,这种感官的记忆,叫经验。
通过对比梨的不同感官材料,我就能确定眼前看到的是苹果,不是梨,进而为苹果和梨进行分类归纳。
这种对比分类的次数足够多了,就会形成经验的知识,即知性。
感性是被动获得的,我们主动创造语言文字来把“苹果”和“梨”概念化,也是一种知性。
当我说“苹果”时,并不一定指我眼前那个红彤彤的东西,而是把这个概念抽象出来,指所有苹果树上结的果实。
知性并没有直达现象背后的实质。
比如“红色”,虽然把一部分颜色抽象出来,但实质是电磁波可见光谱中低频末端的部分,频率在380-480THz,对应波长在700nm左右,这种在一阶知识之上建立起来的二阶知识,知识背后的知识,就叫理性,由此形成的高阶知识,叫智慧。
黑格尔对康德哲学中牛不像牛,马不像马的“知性”概念做了彻底批判。
没了知性,只剩愚蠢人类天生的感性,和神一般可望不可即的绝对理性,普通人类个体的生命意义,显得无比尴尬。
黑格尔终结了古典哲学,也把后世哲学家的饭碗全砸了,不得不掀桌子重开一局。
黑格尔去世后,人类很快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20世纪后,又因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明,彻底颠覆人类世界观,在此基础上,现代哲学想要掀桌子,只能走向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叫科学主义。
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种空对空的哲学思辨?滚蛋吧,老古董!
哲学以前是万学之王,是因为科学还很弱小,现在科学强大了,哲学想继续苟活,必须成为科学的附庸,用科学方法做研究。
开山鼻祖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孔德也是社会学创始人,想把研究自然科学的那套方法,运用到研究人类自身问题上。
然后是只研究事物的形式和关系,不研究事物内容(那是科学的神圣工作)的结构主义,开山鼻祖是语言学家索绪尔。
同样反对形而上学,主张引入数理逻辑,后来形成罗素为代表的逻辑分析哲学。
到逻辑分析哲学,哲学已卑微到连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都没资格研究,只能研究语言本身的形式,以及相互之间形成的逻辑关系。
甚至连自然语言都不需要了,只需要像物理学一样,用一堆数学符号把抽象的逻辑演算规则表达出来,就是最完美的哲学了……
另一个极端叫非理性主义。
你说理性是神?切!关我屁事?
你把理性捧上天,我就把理性踩地上,把整个古典哲学大厦全推翻,反理性,也反上帝,反对约束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桎梏,虚无主义,唯意志论。
先是叔本华的消极虚无主义,后是尼采的积极虚无主义。
再然后,就是海德格尔神叨叨的存在主义,先别急着研究存在者,先搞清楚允许存在者们存在的那个存在背景是什么,忽视存在本身大谈存在者没意义……
还有些存在主义者本身就是神学家,有借尸还魂的味道。
二战后,美苏冷战核恐怖,欧美年轻一代对未来非常迷茫悲观,不知人类路在何方,存在主义还分裂成基督教存在主义(倾西方)和无神论存在主义(同情苏联)。
像萨特、加缪都属于后者,但萨特后来名气太响,成了存在主义代名词,加缪为了不让人们误以为他的思想和萨特“同流合污”,不断否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
萨特
萨特是杜甫一样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者,对共产主义抱有一定理解之同情,加缪是卢梭一般的理想主义者,不愿和世界做任何妥协,两人就为这事闹掰了。
加缪
其实“存在”压根不是什么新玩样儿,巴门尼德就认为世界本原是“存在”,笛卡尔也对存在做过深入分析,反正就是套个新马甲,搞点新概念,混口饭吃。
上面说的20世纪上半叶风靡的结构主义,也在二战后迎来批判者——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影响远不止于哲学,对20世纪末各艺术领域都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最熟悉的可能是星爷无厘头电影,就是对所有经典话语体系的讽刺和颠覆。
还有哲学家,游走在这两个极端,自己反自己。
比如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和语言分析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起初都是极端理性的数理狂魔,在数理逻辑基础上,构建自己哲学体系。
后来发现逻辑bug,不能用这套科学方法论研究哲学问题,后期自己推翻前期自己的学说,最后都导向了生活世界。
也有和康德一样,希望和稀泥,在极端理性(科学至上)和极端非理性(宗教情怀)之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不要老想搞清楚本原是什么,真理是什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就是好知识,叫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大本营在美国,因为美国历史短,没有传统思想体系束缚,本体论上主张折衷主义,认识论上主张相对主义,其他方面主张兼容并蓄的多元主义。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是杜威,有个学生叫胡适,新文化运动时写了篇文章,叫《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背后理论基础就是这套实用主义哲学。
但本质上说,实用主义强调实际经验最重要,逻辑推理次重要,理论要服从经验,整体还是经验论那套。
反过来,非常符合人类直觉和经验的牛顿经典力学被相对论打破后,又出现了经验批判主义哲学,反过来又批判经验论那套。
……
发现没?黑格尔之后,现代哲学进入了死循环:
新人不断反对前人观点,建立新学说(也可能只是用新名词重新解释一遍古人学说),但自己的新学说又被后人更新的学说打破……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被萨特的存在主义否定,结构主义被解构主义否定,现代主义被后现代主义否定,早期维特根斯坦被晚期维特根斯坦自己否定……
而且光我这段话,本身也会引起巨大争议,因为大量概念重叠,范畴边界不清,容易鸡同鸭讲。
06
看晕了?
好,简单理下思路:
泰勒斯:世界有不变本原,人能通过理性思考,发现本原,我先起个头哈,我认为,世界本原是水。
赫拉克利特:不对,是火。色诺芬尼:不对,是土。
苏格拉底:等等,你凭啥认为你能认识世界本原?
柏拉图:老师,靠理念世界的理性推演呀!
亚里士多德:不对,要靠感官世界的理性归纳!
伊壁鸠鲁:我大希腊都亡了,还思考这些没用的干啥,及时行乐吧!
阿基米德:我大希腊不能亡,等我研究出威力更大的投石机,打跑这帮罗马鬼子!
奥古斯丁:哲学为神学服务。
阿奎那:理性和逻辑为神学服务。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我挺柏拉图!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我挺亚里士多德!
休谟:都拉倒吧,你再思也没用,知识都是假的,理性根本靠不住!
康德:消消气哈,用理性认识能被认识的,不能认识的不用管。
黑格尔:你们都搞错了,理性很强大,是人类自己太弱。
现代哲学大师们:!@¥%…(…&)—+¥#/*+#@%……&&@*
07
在众多哲学大师名言中,笛卡尔那句“我思故我在”,流传甚广,因为很易理解。
哪怕世间一切皆假,至少“我在思考怀疑世界”这件事本身,一定存在,这是逻辑上说,唯一可确定的事实。
又有人说,不!“我思”只能说明“思”这个意识运动存在,是不是“我”在思,不好说…
看过一些AI科幻作品(如《西部世界》),就不难理解,有些AI从不知自己是AI,一直以为自己就是人,它的思考,就是人的思考。
但我们知道,AI的思考,只是人类制造的计算机在运算,什么是“我”,AI既没有人类或其他动物天然的肉体,也没有形而上的灵魂,它能称为“我”吗?
这就牵涉到对“我”这个概念的定义。
什么是我?一个AI程序能称得上“我”吗?
推而广之,正在阅读这些文字的“你”,怎么能确定,是真的“你”在思考?
还是像《骇客帝国》一样,你只是在一个计算机编辑的虚拟世界里,误以为自己在思考、吃饭、感受春风拂面的快感,只是这个感官系统编辑得太过真实,让你无力怀疑呢?
庄生晓梦迷蝴蝶,梦里不知身是客。
再举个例子,唯物主义是最符合直觉的世界观。
每天睡觉时,梦里世界千奇百怪,醒来后,还是一样苦逼搬砖,说明搬砖世界是真实的,不以意志为转移,如果哪天你死了,这个客观世界还会继续存在。
但,你怎么知道,你死了,世界还会存在呢?
你说,因为我看到身边亲友死了,但我的世界没有消失,依然正常生活。
反过来想,我死了,亲友的世界也不会消失。
这种类比逻辑,没毛病吧?
如果全人类都死了,或者说能感知到自身和世界存在的存在者都消失了,那这个四维时空组成的存在背景(世界),还存在吗?
你说,会啊,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物质派生出来的第二性,这不就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吗?
问题是,你之前是从你这个主体意识,跳跃到身边亲友的主体意识上,才推论出你死了,世界不会消失。
但那依然不是世界本体,而是你活着的亲友眼中的世界啊。
再想一想,逻辑上说,所有能认知这个世界的主体都消失了,世界还在吗?
别激动,这是启发思维的开放式问题,没标准答案哈~
可见,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人类始终无法摆脱自身主体性所带来的限制。
这种主体性限制主要体现在,每个能感受、认知、思考这个世界的人,都被四维时空所限制。
作为逆熵奇迹的存在者,我们想超越时空局限,却被相对论所限制,既无法做时间旅行,也无法去往遥远外太空(最先进的火箭,也只能送人类去最近的行星)。
我们想发现事物本原,又被量力力学的随机性给限制住。
除非将来有一天,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像经典力学一样,被证实是更宏大世界里的规则特例。
但,高速世界的极限已被光速锁死,微观世界的极限已被普朗克常数锁死。
科学真能再次实现颠覆性突破吗?
别激动,这也是启发思维的开放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哈~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站在吃瓜群众立场,应该如何评价公众人物的言行,以及如何看待其他人对同一个人事物与你截然不同的评价?
从哲学上说,这个问题的本质,是问你有没有能力获得世间一切信息,认识到世界本原。
如果没有,你对安倍的评价,不一定会比其他观点不同的人的评价,更接近真实的安倍。
退一步说,什么是真实客观的安倍?
假如安倍内心真实想法是A,你对他的理解也是A,但安倍表现出来的外在言行,却更像是B,那些对他理解是B的人,就一定错吗?
不要说世界,光是安倍晋三这一个人,就非常复杂。
每当你觉得自己想法最正确,异己者要么被洗脑,要么三观不正,总想驳倒对方,甚至气急败坏,破口大骂时,不妨想一想——
从泰勒斯以来的无数哲学大师,都不断被后人批判驳斥,你哪来的自信,觉得自己一定对呢?
说到泰勒斯,他提出世界本原是什么的第一个前提假设,就值得质疑:
这世界,到底有没有一个不变真理?
我们下回接着聊~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