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行业频遭“毒”手,无良商家请放过孩子
洋奶粉光环褪去或许并不意味着本土品牌就此崛起,但在“三鹿事件”过去第十个年头,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行业内外都在痛定思痛,砥砺前行。
图片来源:网络
“毒奶”阴霾
十年前,三鹿事件爆发,一个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首次进入公众视野。
“三聚氰胺”:白色无味的化工原料,高温下能分解产生有毒的氰化物气体。对于饱受摧残中国消费者而言,这不是第一次被迫接受来自食品行业的科普,熬过了苏丹红,避开了克喘素(瘦肉精),却不敢相信竟有人会在奶粉中“下毒”。几乎在一夜之间,国产奶粉形象崩塌、名誉扫地,随着电商与海外代购逐渐普及,整个行业都进入到漫长的黑暗时期。
国产品牌“面壁思过”的十几年里,大批“洋奶粉”打着监管严格、质量过硬的旗号涌入中国市场。中国国际乳制品交易会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奶粉入口14万吨,2009年入口31万吨,2010年入口48万吨……外国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占据60%-65%的份额,在高端奶粉市场所占比重甚至达到90%以上。
“三聚氰胺后遗症”深深刺痛了国内消费者的神经,纵是网上“崇洋媚外、数典忘祖”骂声一片,也无法阻止人们跨国抢购的热情。一边标榜自己是国际标准、安全可靠,另一边则迟迟无法在消费者中重建信心,如果不出意外,洋奶粉全面垄断中国市场也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近些年,频繁曝出的负面消息却让进口奶粉相继跌落神坛,这其中固然多是跟风而来投机者,却也不乏驰名中外的国际大牌。
图片来源:网络
跌落神坛
不久前,雀巢宣布在德国召回一批恩敏舒氨基酸婴儿配方奶粉,原因是“部分产品的矿物质含量过高,可能引起儿童不适。”尽管官方一再强调影响只限于德国市场,但涉及到婴幼儿的食品健康问题,热衷代购的中国“宝妈”们难免一阵恐慌。
更何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之一,雀巢公司在奶粉行业还是个“惯犯”。
2017年7月,雀巢能恩奶粉在澳洲被卷入“有毒纳米粒子”风波。雀巢超级能恩金盾1段中被检出含有针状羟磷灰石纳米粒子。当时雀巢中国辩解称,有钙和磷存在的时候,纳米羟磷灰石微粒也可以通过加工产生,二者均出现在牛奶中,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必需成分。可研究表明,针状羟磷灰石纳米粒子具有潜在毒性。
同年7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7年6月未予以准入的食品化妆品信息。通报显示,雀巢公司及其下属品牌克宁共有6批次,10.82吨进口奶粉因“超范围使用营养强化剂维生素B2、B6、B12”被拒绝入境。
类似的新闻实在太多,针对雀巢的报道像是打开了一道豁口,随后便有大批进口奶粉集体沦陷。
2017年10月,来自法国的全球第二大乳企兰特黎斯集团卷入沙门氏菌丑闻,该事件席卷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1万多吨奶粉受到污染,许多国家禁止进口该公司奶粉。
2018年7月,爱他美使用新配方后,许多新生宝宝出现胃部不适、呕吐、腹泻等症状,数百名情绪激动的家长在产品脸书页面上留言抱怨。
2018年8月,欧盟食品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通报预警显示,爱尔兰婴幼儿配方奶粉疑似感染沙门氏菌。据RASFF的评定,这起沙门氏菌污染事件被定性为“严重”事件。
除了这些货真价实的品牌之外,进口奶粉中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贴牌”事件更是数不胜数。
有网友表示:“现在人喜欢购买进口产品,不是觉得国外东西好!而是所有进口产品入关时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海关检测,不像许多国内产品在质检上蒙混过关。”
图片来源:网络
心中的疤痕
事实的确如此吗?
2008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2015年10月,政府出台了惩罚力度更大的《食品安全法》,奶粉行业的抽检制度尤为严格;2018年1月1日,号称是“史上最严奶粉新政”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管理进一步得到完善。
据国家监督抽检显示:2017年我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8%,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9年保持100%。
洋奶粉光环褪去或许并不意味着本土品牌就此崛起,但在“三鹿事件”过去第十个年头,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行业内外都在痛定思痛,砥砺前行。
中国有句老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信誉重建绝非时间、金钱能够解决,如今唯一能做的只有依靠品质抚平消费者心中的“疤痕”。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