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亚知识产权--职称评审重大改革 助力医生“鸿鹄之志”
30多年来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的首次大改已启动。纵观此次改革,就是在做“减法”。
职称对于一名医生来说有多重要?尽管让人又爱又恨,但在如今,职称仍然是衡量医务人员能力和水平的标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行职称制度逐渐显露出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问题。加快职称制度改革步伐,无论是国家顶层设计,还是地方探索,大家都在积极行动。
目前为止,20多个省市已先后启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这是30多年来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的首次大改。
淡化论文以实绩论英雄
从各地政策中可以看出,职称制度改革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打破“唯论文、唯资历、唯学历”论,为医生松绑是各地共同的改革初衷。
长久以来,一心专注于临床的医生们发论文、考外语和计算机成为评职称的“铁律”,使医生疲于应对。
有专家表示,职称体系中选择了英语、论文这些并不能真正体现医生能力,却容易量化的评价指标,削弱了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公正性。
职称制度改革作为医生强烈期盼的一项变革,终于被提上议事日程:论文不再“一刀切”、推行代表作制度、是否考外语单位说了算……种种政策鼓励医生回到临床中去,评职称以“实绩”论英雄。
不难看出,未来的职称评定,将更加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将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实现“干什么、评什么”。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指出,对于普通的临床医生来说,考核应以医术和临床业绩为主导,论文可以不做要求;如果是想在科研方面“大展拳脚”的医生,则要相应减少他们的临床工作量,并提供必要的科研平台,使他们有时间、精力和有条件做医学学术研究。
权限下放医院自主评审
以往职称评定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评聘脱节现象,即用人主体恰恰没有评职称的权限,大部分的职称评定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进行。
在我国职称评审体系中,“评聘分离”导致的负面效应愈发凸显。近年来,关于将职称评审权下放至公立医院的呼声不绝于耳。
继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推动高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后,近日,湖北也将职称评审的权限下放到了医院。
“医院自主评审职称后,用人灵活度比较大,而且去除了行政化干预。”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指出,医院评审是对医院质量的把控和监督。医院实行自主评审,在去行政化方面有进步意义。
呼吁已久的自主职称评审在陆续落地。值得注意的是,湖北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试点的8家医院,均为三甲医院。
“大型公立医院在学科发展等方面相对成熟,由此切入利于开展。”一位关注基层医改的专家表示,“职称评审改革在节约政府运行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但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好事后备案,也要做好监督,防止职称滥发和职称腐败的出现。”
接地气放宽基层要求
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基层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审仍和大医院遵循统一标准,与基层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基层医务人员通过率不高。反过来,基层工作人员职称评审难也是基层无法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
正在推进的职称制度改革突破基层人才发展“瓶颈”,推出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
在评价标准上,多地放宽学历要求,不再把外语和计算机作为必备条件;在评价导向上,多地对基层专业人才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建立基层人才职称“双通道”;在服务保障上,打造“互联网+”模式,优化基层人才职称评审服务。
改革的步伐之大,同样引发业内人士担忧。有人担心,对基层职称放宽要求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否还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对此,天津社区卫生协会原会长董燕敏表示,取消论文、计算机、英语,并不意味着评审标准的降低,而是评审的宗旨、内容、方法都更贴近基层。
也就是说,放宽限制,专业技术能力上符不符合相应职称层级的要求,综合素质水平上能不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都需要做好前期的预判和规划,这样做既能保证政策向基层偏斜,又能保证评审的质量标准不降低。
惠民众科普文章成“新宠”
在各地职称制度改革中,山西可谓大胆创新,给热爱做科普的医生“加分”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
为鼓励更多医疗专业人员投入到健康科普中,山西在全国率先把撰写科普文章纳入了2017年度全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从单纯重视SCI论文,到凸显科普的重要性,高级职称评审的导向让医务人员觉得新鲜。
“这是大势所趋。”中华医学会科普部主任唐芹表示,“个别人对科普有偏见,认为医生搞科普是大材小用,这样轻视科普是一种误区。高度重视科学普及,是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一以贯之的思想理念。”
早在2010年,“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
现实中,医生因为临床科研占据了较多精力,做科普只能凭借医生自己的成就感和公益心。山西出台的政策就很好地起到了鼓励作用。
虽然我国医学科普的大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但国际医学界一直十分重视科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认为,医学科普所蕴含的大健康研究,也是国际医学界关注的重要学术方向。
“国内不少医疗机构已经将医务人员科普纳入绩效考核。可以预间,之后国家和各级政府会有更多向科普倾斜的制度。”王韬表示。
职称评审“做减法”干什么评什么
职称评审,本身是对医务人员的激励制度。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锐认为,此前职称制度是对相对复杂的情况“一刀切”、简单化操作,没有体现出分层分类的基本原则。
据医生介绍,目前医生职称评级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临床业绩、教学任务、科研论文等。
“临床业绩是个排除选项,难以量化。教学任务,即完成多少科室的教学任务,带几个学生,也是大家都能抵达的及格线。所以最后的晋升难度和PK点位就落在科研文章数量以及影响力因子上,因为这是可以量化的。这个排名会决定你能不能晋升。”
临床医生评职称必须发表论文,结果催生了“施普林格撤稿107篇同行评议造假论文”等事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曾指出,医生应该做科研,但不是每个医生都必须做科研。医生的主要职责是看病,单纯为晋升目的而做科研没有意义。
此次职称制度改革,就是在做“减法”:淡化与业务能力无关的英语和计算机权重,淡化论文要求,下放职称评审权限……论文、外语、计算机不再是职称评审难以迈过的“坎儿”。
此次职称制度改革强调“接地气”,从评审指标上“减负”,获得基层医生点赞。
“门槛降低了。”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辉介绍说,以前很多基层医生也想参加高级职称评审,但因为要求比较高难以实现。如今,随着门槛的降低,基层医生参加高级职称评审的欲望更加强烈。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