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巨亏风波 谁是亿晶光电的“白衣骑士”?
冬天总会过去
作者:陈晨
编辑:张戈
风品:时完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光伏第一股”的年不好过了。
2025年1月14日晚,亿晶光电披露2024 年度业绩预亏公告,称初步测算,预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19.00 亿元到-23.00 亿元,同比由盈转亏。预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18.90 亿元到-22.90 亿元。
分季度看,2024Q1-Q3公司营收10.05亿元、11.84亿元、5.201亿元,对应增速-50.12%、-45.34%、-78.46%;归母净利-2.11亿元、-2.589亿元、-1.023亿元,对应增速-266.67%、-263.41%、-711.6%;扣非净利-2.114亿元、-2.624亿元、-1.01亿元,对应增速-268.2%、-231.81%、-885.97%。2024前三季营收27.09亿元,同比减少58.93%;归母净利减少289.62%至-5.721亿元;扣非净利减少270.25%至-5.749亿元。
据此推算仅第四季,归母净利就亏损13.28亿-17.28亿元,扣非净利亏损13.151亿元-17.151亿元,较前三季亏损总额翻了一倍还多,为2024年内最大亏损。
这对市场信心自然不是加分项。浏览互动平台,有投资者表示“总市值也不过30多亿,一年就能亏20亿”“市值才35亿,一年亏23亿?”“35亿的市值怎么敢亏19个亿的”“亏21亿,真有你的”“一年就能把上市公司市值亏完,你也是第一人”“市值才30多个亿,直接亏损20个亿”“这点市值够亏吗”......
言语犀利或有偏颇处,却也良药口苦、折射了外界疑虑心声。拉长维度看,虽贵为“光伏第一股”,亿晶光电二级表现并不讨喜。据百度股市通,2024年光伏设备板块累跌21.15%,亿晶光电累跌44.28%。截至2025年1月21日,板块年内累跌4.27%,亿晶光电累跌6.84%。
股绩双压,亿晶光电怎么了?
1
连续5季度营利双滑
谈及亏损原因,亿晶光电表示,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指引下,2024 年国内光伏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但因近年光伏产品技术进步引领行业变革,行业扩建产能加速释放,产能与市场需求出现阶段性供需错配,市场竞争加剧,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行业整体毛利及盈利水平下降。受上述因素影响,公司净利亏损、盈利能力下滑。
简言之,未能逃脱光伏周期影响。
公开信息显示,亿晶光电主营业务为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具有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的成功经验,产业链延伸至光伏电站领域。其中,光伏电池组件是最大收入来源,截至2024年6月末,亿晶光电具备12.5GW高效太阳能电池制造、10GW高效太能组件制造产能。
以2023年为例,公司年营收81.02亿元,同比下降17.96%;其中光伏电池组件75.94亿元,同比下降19.93%;发电业务1.65亿元,同比下降1.91%;加工费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64.54%;EPC电站1875.19万元,同比增长579.84%。虽然后两者增速喜人,无奈体量羸弱,超九成占比的光伏电池组件拖累了整体业绩下行。
追其原因,经历了早期跑马圈地、产能扩张快速释放,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局面,2023 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以组件中标价格为例,从2023年初1.6元/W降至年底的0.9元/W,滑幅超过40%。
反应到亿晶光电身上,就是业绩由盛转衰:2023年Q1-Q4公司营收20.15亿元、21.66亿元、24.15亿元、15.06亿元,对应增速55.54%、6.88%、8.12%、-70.12%;归母净利1.266亿元、1.584亿元、1672万元、-2.341亿元,对应增速1187.36%、349.22%、-31.42%、-395.01%;扣非净利1.257亿元、1.991亿元、1285万元、-2.462亿元,对应增速429.75%、996.63%、372.84%、-266.71%;毛利率15.56%、14.66%、10.03%、-8.91%;净利率7.33%、8.54%、0.81%、-18.03%。
进入2024年,产业竞争更加白热,低价竞标现象普遍,导致组件售价低于成本价。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2024年10月发文称,0.68元/W的成本,已是当前行业优秀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的最低成本。但协会透露中国电建2025年度光伏组件框采投标企业中超半企业的投标单价低于该价,其中亿晶光电仅0.66元/W,较2023年末的0.9元/W滑超25%。
在此背景下,业绩难避再度恶化。据choice,2024Q1-Q3亿晶光电毛利率分别为-6.69%、-9.28%、-17.74%;净利率-24.48%、-25.49%、-22.49%,均为负值状态。加上上述预亏,意味着公司已连续5个季度净利率告负、营利双降。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对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测试,并计提相应资产减值准备,继而对全年盈利造成较大影响。
2
扩产又停产 仅是周期惹得祸?
客观而言,这非一家之痛。面对行业周期波动,鲜有独善其身者。国联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光伏设备行业营收合计约651亿元,同比增长31%,归母净利合计约84亿元,同比下滑10%,毛利率29.8%下滑4.5个百分点,净利率12.8%下滑5.8个百分点。
放眼一线头部,天合光能2024前三季营收同比减少22.16%至631.5亿元,归母净利减少116.67%至-8.465亿元,扣非净利减少120.9%至-10.7亿元;晶澳科技同期营收减少9.39%至543.5亿元,归母净利减少107.16%至-4.844亿元,扣非净利减少108.45%至-5.943亿元;爱旭股份则分别减少65.09%至78.96亿元,250%至-28.31亿元,296.85%至-36.13亿元......国联证券表示,光伏设备业营收保持较好韧性,但盈利因主链价接近腰斩而承压。
为了缓解挑战,隆基绿能、天合光能等多家企业一度传出停工、停产消息。据新京报,在2024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透露,上半年投产、开工、规划项目数量同比降超75%,超20个项目宣布终止、中止或延期。同时行业开工率低,部分企业陷入停产,多晶硅环节开工率约60%,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开工率在50%至60%。
聚焦亿晶光电,据前述业绩预亏公告,截至2025年1月15日公司拥有5GW PERC电池产能、7.5GW TOPCon电池产能以及10GW组件产能。受光伏行业周期影响,公司常州基地5GW PERC电池产能和滁州基地7.5GW TOPCon电池产能已停产,公司组件产能利用率约40%。至于后期动向,公司表示如行情好转,将尽快恢复上述产能运营。
阵痛足够强烈,但需指出的是,对于这波周期多位行业大佬早有预料。如2023年5月上海光伏大会上,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就感慨,光伏业用18年建成了约380GW的产能,而最近18个月就新建超380GW的产能。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也曾直言,中国光伏产业已进入万亿赛道。同时应看到,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技术迭代和国际环境三大挑战。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表示,光伏业规模一直处于动态平衡的相对过剩状态,这种状态能较好为未来行业需求进行前置性铺垫,但需避免盲目扩张和无序竞争。在没进行充分市场研究和自身能力评估情况下,过度扩张产能或低端产品大规模复制,会导致新一轮行业波动。
字斟句酌,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要知道,两年多前亿晶光电还在扩产狂飙模式。2022年9月公司公告称,计划总投资103亿元建设光伏制造项目。该项目分三期实施,一期投资50亿元,用于建设10GW高效N型TOPCon光伏电池项目;二期、三期则分别规划为年产10GW光伏切片、10GW光伏组件项目。按原计划,一期项目应在2023年4月竣工,6月投产。然到了2023年6月,实际建成的产线规模仅约为之前披露总规模的5%。
截至2024上半年,TOPCon光伏电池项目可投产产能仅达计划的75%。在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公司持续亏损背景下,后续产能推进的困难系数可想而知。
2023年,亿晶光电常州年产5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并全面达产,使组件总产能实现翻倍。也是2023年,因新增产能投产、产能爬坡等因素,公司电池及组件产能利用率分别降至51.28%、58.55%。
可见,上述停产早已埋下了“祸根”。当下的困顿低迷,是在为往期粗放扩张的后遗症买单。
3
资金链紧绷 控股股东也不“省心”
看看财务状况,不算多苛求。Choice数据显示,2018年至2019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5.35%、48.34%。受大手笔扩张影响,2020年急升至64.43%,2021年至2023年进一步攀至66.44%、75.96%、74.5%。2024年第三季依然维持在72%。其中,短期借款高达2.573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25.2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512亿元,而同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1.407亿元,资金缺口肉眼可见。
叠加投资扩产尚未带来效益回报,且大额资产面临减值计提,2024全年负债率有无加重隐忧也值得关注。公司业绩预告中坦承:由于2024年度预计将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准备,公司资产负债率将大幅上升,公司可能存在一定的短期偿债风险。
烦恼不止于此,回溯至2003年,荀建华在常州创立亿晶公司,2011年亿晶光电借壳海通集团上市,交易作价28亿元。交易完成后,海通集团更名为亿晶光电,主营业务也转型为光伏组件。
然风光背后压力自知。为完成借壳,荀建华签订了业绩对赌协议,要求亿晶光电2010年至2013年的净利分别达到3.04亿元、3.49亿元、3.67亿元及3.39亿元,否则需进行补偿。实际完成7.51亿元、1.11亿元、-6.88亿元及6730.48万元,除了第一年,剩余三年均未达成业绩对赌。
面对巨大补偿压力,荀建华不得不出售亿晶光电股份,接盘方为深圳市勤诚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后者由古汉宁的父亲古耀明实际控制。2019年5月股份过户完成后,荀建华持股比降至10.36%,勤诚达投资持股21.65%,古耀明成为亿晶光电实控人。此后,荀建华陆续减持,截至2024年6月末持股比降至0.86%。2020年12月,古耀明则将勤诚达控股99%股权赠与儿子古汉宁,实控人变更为古汉宁。
值得注意的是,古耀明、勤诚达的主业是房地产而非光伏。公开信息显示,勤诚达集团成立于1997年,主营地产开发,2019年曾实现权益销售100.2亿元,跻身百亿俱乐部。但近年来,受房市调整及自身积弊影响,勤诚达业绩受到不小冲击。据南方都市报等报道,2023年旗下在建项目一度陷停工风波,资金困局待解。且债务危机波及到了亿晶光电。
就在2025年1月14日晚,公司公告称,唯之能源持有的亿晶光电约5469.62万股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4.61%)将于2025年2月11日10时至2月12日10时被司法拍卖。起拍价3.49元/股,起拍总价约1.91亿元。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此次股权拍卖不会导致实控人、控股股东变更,但唯之能源所持股份已全部被轮候冻结,若后续被轮候冻结的剩余股票再被法拍,则需警惕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继而对亿晶光电股权结构、生产经营、公司治理产生衍生影响。
客观而言,为解决资金缺口,亿晶光电一直不缺努力。2022年初曾推出定增计划,拟发行3.52亿股,每股3.70元,募资约13.02亿元,计划用于常州年产5GW高效太阳能组件建设项目及补流偿债,其中项目使用7.02亿元,补流及偿债使用6亿元,发行对象为控股股东勤诚达投资。
然而,定增尚未完成时,勤诚达集团便陷入停工风波。据瑞财经,巧合的是,勤诚达集团陷入风波前后,古汉宁调整了勤诚达投资的股权结构,将其唯一股东由“勤诚达集团”变更为“Keenstar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imited”,该公司由古汉宁100%持有,同时勤诚达投资更名为唯之能源。
一系列操作有无撇清亿晶光电与勤诚达间关系,仁者见仁不做评价。遗憾的是,这次定增最终未能完成。2023年7月,亿晶光电撤回定增申请文件,称基于市场变化及综合考虑认购对象情况、公司业务发展规划、资本运作计划及募投项目实施等诸多因素做出的决定。
如今看来,上述折戟也非完全坏事。审视上述业绩预告,亿晶光电还列举了诉讼等风险,截至公告披露日,亿晶光电下属子公司过去12个月内累计未披露的诉讼、仲裁案件共计22件,涉及金额合计约0.75亿元。
4
白衣骑士畅想
好在,车到山前必有路,至暗中总孕育着曙光。
2025年1月8日,亿晶光电公告称,于1月6日接到董事长刘强以及非独立董事孙铁囤、张婷的书面辞职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刘强担任董事长一职还不到一年。辞职后其将继续担任总经理,孙铁囤和张婷也将留任副总经理。
与此同时,公司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已同意唯之能源提名戴苏河、赵争良、霍智义为公司第八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公开资料显示,这三人有在呼和浩特市政府、国企工作的经历。
基于此,市场不乏国资入主亿晶光电的可能性。据钛媒体援引业内人士,早在去年(2024)年初,行业资历颇深、担任公司总经理2年的唐骏离职出走润阳后,公司就“风雨飘摇”,去年8月还传出消息称其“在找公司接盘”。
针对此次人事变动,1月16日,界面新闻致电亿晶光电董办,对方回应称,有国资背景的非独立董事加入公司,目的是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增强市场和供应链上下游信心。至于当地国资是否会以其他形式入局的问题,对方表示不清楚。
显然,市场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往期看也不乏行业先例。如2024年底,厦门建发集团计划接手老牌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此外,厦门建发集团旗下的常熟光晟新能源还对另一知名光伏企业*ST中利进行重整,并成功成为控股股东。这些利好,无疑为亿晶光电引入国资提供了猜想空间。
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在《企业生命周期》书中提到,组织架构的不断优化与调整,是企业穿越生命周期的隐性动力曲线,也是企业能够长久繁荣、基业稳固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亦提出,企业生存是由环境、战略和组织三者构成,只有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适应时,才能有效提高企业效益。
所谓流水不腐、新人新气象。无论有无引资引战,董高监变化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希望。回望亿晶光电风雨兼程20多年,其间起起落落,成长韧性值得肯定、饱有的穿越经验值得期待。
是否会迎来第三次实际控制权的更迭,能否成功穿越行业的第四次周期,都还是一个未知数。但如同冬天总会过去,我们始终乐见一个更好的亿晶光电。天助自助者,或许不服输、勇变精变的自己,才是那个真正的“白衣骑士”。
本文为首财原创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