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盘力量再次壮大,A股拐点到了!
市场持续低迷,不少朋友都感慨,做耐心资本实在煎熬。但在我看来,事情的真相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复杂。接下来,我会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梳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特别提醒一下,文章最后一部分的内容至关重要,大家可千万别错过。
一,又到关键时刻
有人抱怨当下行情疲软无力,可当你将视野放宽就会发现,生在华夏,实乃大幸。我并非盲目唱赞歌之人,只是陈述客观事实。3 月 18 日印尼股市出现异常波动近乎停摆,而就在昨天,土耳其股市更是遭遇股、债、汇市场全面暴跌的惨状 。
在港股市场,小米发布堪称史上最强年报后,华尔街巨头们便纷纷展开行动。率先发难的是瑞银,它将小米的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紧随其后,小摩也把小米评级由增持降至中性。事实上,看空仅仅只是开始,更令人感到蹊跷的是,小米的沽空比例大幅攀升 。
川普一系列加税举措,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美债却成了避风港。华尔街顺势利用定价权优势,吸引印尼、土耳其等海外资本回流美国。像针对小米的行动,或许只是美国操控资本流向的开端。这也解释了为何管理层在资本外流问题上慎于出招,美国在金融博弈上的手段着实不光彩。
部分人嘲笑南下资金争夺定价权,却忽视了资本背后的国别因素。当前市场低迷,除了政策因素外,火热的算力建设概念也遭遇挫折。英伟达生态大会缺乏新意,仅强调对自家产品的依赖,未能提供新增长点。联通虽业绩良好,但算力开支低于预期,给算力建设泼了冷水。
近日,有消息称部分公募债券业务处境艰难,为此央妈连续通过 OMO 投放短期资金 “救场”。不过无需过度担忧,银行当前真正紧缺的是长期资金,唯有降准、开展 MLF 操作,以及通过质押式、买断式回购交易购买国债等方式,才能有效缓解资金压力。也正因如此,昨天一年期存单利率波动并不明显。
从政策、资金、基本面来看,市场缺乏继续上行的支撑,这也是当下主流观点。说白了,就是 “久盘必跌”。
二,不为人知的动向
对于市场的政策、基本面和资金面,有不同见解。政策并非不发力,而是意在后发制人,市场谈不上悲观。基本面方面,尽管联通算力开支欠佳,但此前多份算力股财报表现良好,寒武纪甚至四季度有望扭亏。资金面上,债市仅得央妈短期 “同情”,因其疯狂扩张,如今困境也是因果循环。
大家往往忽略关键数据。2 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 8.6%,远超 1 - 2 月累计的 1.3% 增速,其中第二产业(工业)用电量增长 12.4%。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消费正在复苏,需求逐渐回暖。
机构资金动向向来敏锐,其行为往往透露关键信息。有人疑惑,如何知晓机构行为?毕竟机构与散户交易模式迥异,传统手段难以捕捉。但借助大数据工具便能实现:通过持续记录海量交易数据,长期积累并建模分析,提炼出机构区别于散户的交易特征。
以我使用的大数据工具为例,其中就有针对机构行为的统计。昨天近 4000 只个股下跌的行情里,机构行为尤为值得关注,下面给大家展示一张相关分析图 。
这里有三组数据,均能反映机构行为的异动情况:
「三日连增」:该数据体现机构资金活跃度连续三天攀升,意味着短期内机构态度极为积极,是洞察机构短期动向的关键指标。
「11-20日库存」:此数据显示机构资金超两周仍活跃于交易,近期数量显著增长。
「机构蓄势」:当股价调整时,机构资金活跃度却不降反升,表明机构正借助调整吸筹。
这三组数据都彰显出当前机构参与交易的积极性高涨。其底层数据为反映机构资金活跃度的「机构库存」 数据 。下面通过两只股票的图表,让大家直观感受这些数据的特别之处 。
多数人炒股仅盯着股价走势,涨了就觉得股票向好,跌了便认为股价将持续下行,可最终往往判断失误。这背后其实是机构资金在主导,毕竟定价权掌握在他们手中。若从机构交易行为角度分析,情况则截然不同。
相较于上图,下图多了橙色柱体,这是我使用超十年的大数据分析系统独有的「机构库存」数据,它能直观展现机构资金的活跃程度。观察两只股票震荡阶段,左侧股票对应的机构资金活跃度极高,右侧的机构资金活跃度却迅速消失,最终二者走势迥异也就不足为奇。掌握机构资金动向,投资抉择便不再艰难。
左侧股票虽有下跌,但下跌时机构资金踊跃参与,属于「虚跌」;右侧股票即便有反弹,实则早已缺乏机构资金支持,后续只能继续下行。
回看之前提到的三组数据,便能发现其中深意。股价下跌时,谁在做空、谁在吸筹,仔细思考便一目了然。散户难以盈利,原因就在于操作常常与机构背道而驰。
三,重点提示
市场行情越胶着,机构的动向就越具参考价值。机构资金的流向绝非盲目,然而当前市面上,能全面剖析机构行为的数据少之又少。我坚持每日研究这类数据,收获颇丰:既能依此合理布局,毕竟散户紧跟机构步伐,盈利概率更大;又能借此规避风险,减少踩雷。以下图为例 。
这是 3 月 19 日的机构行为分布图。仔细看会发现,当日股价下跌居多,可机构资金参与的积极性却在提升,这种反差值得关注,大家不妨多留意后续变化 。
本篇就聊到这里,关注老概,随时随地带给你不同视角。
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
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