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网
入驻财经号 登录 客服 |
首页> 财经> 正文

华强电子曾经深陷诉讼纠纷,未获得许可证运行云仓?

财经号APP
实投财经实投财经 2022-12-27 15:14:58 2122
分享到:

应收账款持续激增坏账风险较大,变现能力较差?

近年来,抓住产业风口的电子网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逐年增长。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2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电子网营业收入分别为5.22亿元、6.99亿元、31.29亿元和20.68亿元。同期,净利润为0.41亿元、0.65亿元、2.94亿元和1.69亿元。 报告期内,互联网B2B综合服务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76.3%、93.01%、100%和100%。电子网实际上是一家以轻资产运营的公司。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电子网的流动资产分别为2.67亿元、3.46亿元、11.38亿元和12.44亿元,分别占当期资产总额的85.5%、88.92%、95.23%和95.4%,也就是说,在电子网的资产架构中,有九成资产是流动资产。并且,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43亿元、0.14亿元、-1.48亿元和0.71亿元,波动较大。从细分领域来看,报告期内,电子网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0.97亿元、1.87亿元、7.93亿元和9.14亿元,分别占当期流动资产的36.43%、54.05%、69.69%和73.46%,换言之,应收账款账面价值规模较大,能反映出电子网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对流动资金的依赖较大。招股书显示,该公司应收账款的账龄主要为0—6个月以内,占比超过九成以上。对此,电子网表示,如果客户出现资金周转等问题导致公司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则将可能对公司的业务经营和财务状况带来不利影响。电子网在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上远弱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电子网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5.07次、4.91次、6.38次和4.85次,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53.95次、47.68次、53.75次和70.3次。

公司应收账款持续增加,且账龄普遍较短,如果出现出现坏账风险该怎么办?公司变现能力较差,若账款无法按时回收,公司该如何确保公司的现金流?相较于同行而言,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不佳,这是否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

股权高度集中,恐难保证中小股东权?

华强电子网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属于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在境内上市。深圳华强于199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深圳华强旗下拥有三大业务板块,“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电子实体市场和其他物业经营”及“电子元器件产业互联网B2B综合服务”,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7.2亿元、9.52亿元及6.50亿元(不含华强电子网集团2020年授权分销业务收入部分),其中华强电子网集团占深圳华强营业收入比重不足5%。深圳市捷扬讯科电子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2月18日, 2019年12月2日,深圳华强同意由电子世界发展以其持有电子网公司的100%股权作价41, 690万元对捷扬讯科增资,增资完成后,捷扬讯科的公司名称变更为深圳华强电子网集团有限公司。同日,捷扬讯科召开股东会,审议通过前述增资和重组方案。2019年12月31日,公司名称由深圳市捷扬讯科电子有限公司变更为深圳华强电子网集团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于2020年10月19日。华强电子网有限整体变更为华强电子网时共有4名股东。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深圳华强直接持有公司29.78%股权,通过全资子公司电子世界发展间接控制公司57.46%股权。深圳华强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方式,控制了公司87.24%股权;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华强集团持有深圳华强74,004万股股份,占深圳华强总股本的70.76%,为深圳华强的控股股东;梁光伟控制华强集团股权比例为92.88%,进而通过华强集团控制深圳华强,为深圳华强实际控制人,也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一边是电子网忙着上市,另一边则是公司股东们已经提前变现。据招股书显示,截至目前,电子网的直接控股股东为华强电子世界发展,持股比例为57.46%。另外,深圳华强直接持有华强电子世界发展100%股权,并持有29.78%的华强电子网股权。因此,深圳华强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方式,控制了电子网87.24%的股权,为电子网的间接控股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深圳华强集团的掌舵者梁光伟。电子网股权结构较为集中,在招股书中,电子网也表示,若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通过行使表决权或其他方式对公司经营和财务决策、重大人事任免和利润分配等方面实施不利影响,可能会给公司及中小股东带来一定的风险。

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如何确保公司中小股东的权益?公司股东们提前变现,这会不会造成股权动荡?公司实控人高度控股,能否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又能否避免任人唯亲?若公司决策给公司带来不利影响该怎么办?

曾经深陷诉讼纠纷,未获得许可证运行云仓?

华强电子网集团表示,其授权分销业务与深圳华强存在同业竞争问题。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增强独立性,其授权分销业务已于2020年整体剥离。2016年12月20日,捷扬讯科向夏禹新能源提供货物,夏禹新能源支付相应货款244万元,后夏禹新能源违反合同约定,未支付剩余货款231.8万元。2018年7月20日,捷扬讯科向福田法院提起诉讼,2018年11月29日,福田法院就本案判决夏禹新能源应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捷扬讯科支付货款231.8万元及利息;驳回捷扬讯科其他诉讼请求。2019年3月26日,福田法院未发现夏禹新能源有可供执行的财产,终结执行程序。2021年5月20日,深圳沃特玛破产管理人出具《债权审查通知书》,确认华强电子网对深圳沃特玛享有普通债权252.4万元。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该案件处于破产审理阶段。无独有偶,华强电子网的客户成都广达新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因双方的买卖合同纠纷,涉及未支付货款82206元及利息而诉诸公堂,最后据(2020)粤0304执30955号显示,仍在立案待排期中。不过据(2021)粤0304民初36811号文书显示,2021年9月3日,因买卖合同纠纷,华强电子网也被广州三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送上被告席位。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从事第三方电商类交易平台业务属于B21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需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经核查,华强电子网自2019年8月开始运营电商类交易平台华强云仓,报告期内存在未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运营华强云仓的情形。华强电子网公司报告期内曾存在未取得相关出版许可情况下面向行业受众出版、派发电子版及纸质版《华强电子》杂志的行为。

公司真的能够避免同业竞争的问题吗?公司曾经深陷诉讼纠纷,是否有影响到公司自身的运作?又是否有因此赔本?公司为何没有获得许可证就进行运营?难道公司不知道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吗?若因此被罚款,同时被关闭云仓公司该怎么办?

实控人三年半近8000万流水记录,员工薪酬低得可怜?

招股书显示,华强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为深圳华强的控股股东,梁光伟控制华强集团股权比例为92.88%,进而通过华强集团控制深圳华强,为深圳华强实控人,故为华强电子网集团的实控人。根据证监会2022年11月28日公布的华强电子网集团第二轮问询函回复。报告期内,梁光伟支出8笔共1895.43万元用于购买高端收藏品和饰品。此外梁光伟还借钱给同事买房装修、经营茶庄业务等,共借出3352.51万元。梁光伟还给家庭成员转款2655万元,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和赡养支出等。三年半总流水达7902.94万元。同时,报告期内,梁光伟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大额资金流水为8.1亿元,其中包括买卖股票及理财产品5.81亿元、亲友往来1.93亿元、日常消费3424.81万元和104.7万元的工资、奖金及报销。此外,华强电子网集团总经理谢智全在报告期内资金总流水为2471.3万元。谢智全最大的一笔支出为700万元,是借给一位朱姓朋友买股票和买房。此外,谢智全还在深圳西丽高尔夫俱乐部交了202万元的会费,支付给前妻160万元的赡养费。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流水是除本人卡互转、购买股票及理财产品外100万元以上的大额资金流水支出,并不包含100万元以下的支出。以2021年为例,华强电子网集团应付职工薪酬为1.77亿元,其中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核心人员薪酬总额为2385.49万元,其中谢智全领了2102.74万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华强电子网集团在册员工为673人,则2021年员工平均薪酬为23.11万元。

公司实控人三年半的流水近8000万,实控人是把公司资产当做自己的钱了吗?实控人的支出大多是消费,甚至还有借给同事买房装修,这样难道不会影响到公司的现金流周转吗?这样紧密的流水支出关系,若公司现金流告急该怎么办?相较于高层人员而言,公司普通员工薪酬低得可怜,这样还有多少员工愿意给公司工作?

研发投入占比持续下降,竞争力恐比不上同行?

电子网声称自己是一个卖电子元器件的采购平台,但研发费用却少得可怜。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279万元、2608万元、5620万元和323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36%、3.73%、1.8%和1.56%。值得注意的是,华强电子网集团的绝大部分研发费用都花在了给员工发工资上。报告期内,职工薪酬分别占研发投入的91.71%、92.69%、97.19%、98.4%。华强电子网集团在招股书中提到,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互联网新一代技术的崛起、不断发展以及普及,互联网行业也许会面临新一轮的变革。公司若不能及时跟进互联网技术,推出更具有创新力的产品,公司的经营业绩将会受到影响,未来在同行业的竞争力也将会下降。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互联网新一代技术的崛起、不断发展以及普及,互联网行业也许会面临新一轮的变革。公司若不能及时跟进互联网技术,推出更具有创新力的产品,公司的经营业绩将会受到影响,未来在同行业的竞争力也将会下降。

公司在研发费用上的投入持续下降,如何确保公司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公司绝大部分的研发费用都用于分发薪酬,这是否意味着公司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研发实力呢?公司这样的研发水平,如何与同行竞争?公司产品是不是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展开全文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

0条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中金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查看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X
    确认
    取消

    热门视频换一批

    温馨提示

    由于您的浏览器非微信客户端浏览器,无法继续支付,如需支付,请于微信中打开链接付款。(点击复制--打开微信--选择”自己“或”文件传输助手“--粘贴链接--打开后付款)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中金在线>底部菜单”名博看市“,搜索您要的作者名称或文章名称。给您带来的不便尽请谅解!感谢您的支持!

    复制链接

    鲜花打赏 X

    可用金币:0

    总支付金额:0

    您还需要支付0
    我已阅读《增值服务协议》
    确认打赏

    1鲜花=0.1元人民币=1金币    打赏无悔,概不退款

    举报文章问题 X
    参考地址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确定

    温馨提示

    前往财经号APP听深入解析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