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终于通过了图灵测试?科学家却盖章“没必要”
机器会思考吗?人工智能可以像人类一样聪明吗?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做到了。
在一项非语言图灵测试中,意大利技术研究院 Agnieszka Wykowska 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类人行为变异性(Behavioral variability)可以模糊人与机器之间的区别,即可以帮助机器人看起来更像人类。
具体来说,他们的人工智能程序在与人类队友玩有关形状和颜色匹配的游戏时,模拟了人类反应时间的行为变异性,通过了非语言图灵测试。
相关研究论文以“Human-like behavioral variability blur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 human and a machine in a nonverbal Turing test”为题,已发表在科学期刊 Science Robotics 上。
研究团队表示,这一工作可以为未来的机器人设计提供指导,赋予机器人具有人类可以感知的类似人类的行为。
对于这一研究,林雪平大学认知系统教授 Tom Ziemke 和博士后研究员 Sam Thellman 认为,研究结果“模糊了人与机器之间的区别”,为人们对人类社会认知的科学理解等方面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但是,“人类相似性不一定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想目标,让人工智能不那么像人类可能是一种更加明智的做法。”
通过图灵测试
1950 年,“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Alan Turing)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测试方法,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的关键思想是,有关机器思维和智能可能性的复杂问题,可以通过测试人类是否能够分辨出他们是在与另一个人还是与一台机器在交互来验证。
如今,图灵测试被科学家用来评估应该在人工智能体上实现什么样的行为特征,才能使人类不可能将计算机程序和人类行为区分开。
人工智能先驱司马贺(Herbert Simon)就曾表示:“如果程序表现出的行为类似于人类表现出来的,那我们就称它们是智能的。” 类似地,Elaine Rich 将人工智能定义为“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做目前人做得更好的事情”。
而非语言图灵测试,是图灵测试的一种形式。对于人工智能来说,通过非语言图灵测试并不容易,因为它们在检测和区分其他人(物体)的微妙行为特征方面,表现得并不像人类那样熟练。
那么,一个类人机器人是否能够通过非语言图灵测试,在其物理行为中体现人类特征呢?
在非语言图灵测试中,研究团队试图搞清楚能否通过编程让人工智能在类似于人类行为变异的范围内改变反应时间,从而被视为人类。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将人类和机器人安排在一个屏幕上有不同颜色、形状的房间里。
当形状或颜色改变时,参与者就会按下按钮,而机器人则通过点击屏幕上显示的相反颜色或形状来响应这一信号。
图|通过按下按钮来响应(来源:该论文)
在测试过程中,机器人有时由人类远程控制,有时由被训练模仿行为变异性的人工智能控制。
图|参与者被要求判断机器人行为是预先编程的还是由人类控制的。(来源:该论文)
结果表明,参与者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机器人何时是被另一个人操作的。
但是,当机器人被人工智能操作时,参与者猜错的概率却超过了 50%。
图|图灵测试的平均准确率。(来源:该论文)
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人工智能通过了非语言图灵测试。
但是,研究人员也表示,类人行为的可变性可能只是通过实体人工智能的非语言图灵测试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因为它在人类环境中也可以表现出来。
文章转自:http://www.1000p.cn/sitemap.txt
郑重声明:本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