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故乡渐行渐远是我们的宿命【归乡记·2019】
1
岁月无声,又是一年春节时。中华大地上又迎来一场声势浩大的"迁徙",无数人不远万里,转乘多种交通工具,只为回到故乡。
故乡二字对多数人而言,承载了太多的美好。离乡游子举杯换盏间,一聊是同乡,便会多几分亲切感。在霓虹闪烁的都市中,夜深人静时,一想到故乡,心头就涌起万千思绪。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著下关于故乡的千古诗篇。
但于我而言,对故乡却是少了几分炽热、浓烈的情感。
我的家乡在潮汕,离上学工作的珠三角很近,加上交通便利,往返家乡只需几个小时,消弭了物理上离家万里的距离感,也冲淡了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情。
从夏开始,功劳系在禹一人身上,禹平水土,辨九州,分华夏蛮夷。所谓"天子之国"就以中原为中心,再向东南西北分别以500里、300里、200里依次延伸划出的若干个等距离层次。而潮州离京城万里之遥,自然划为蛮夷之地。
公元819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奏章《潮州刺史谢表》中就写道,潮州是"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而后来苏轼的《韩文公庙碑》也称"始潮人未知学"。可见潮州地区的环境、民俗、民风是很原始的。
这与潮汕的地理位置有关,潮汕地区临海,多山而少耕地,在农耕时代属于老天爷不赏饭吃的地。人在面临生存危机时,总能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智慧,恶劣的自然条件桎梏不了潮汕人,蜿蜒绵长的海岸线成了潮汕人的生命线。
因势而变,因时而变,潮汕人以海为生。在海洋文化冒险精神的熏陶下,一些潮汕人甚至冒着大风大浪,远渡海外。
鸦片战争后,汕头成为中国第一批开放的港口之一,在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影响下,一些人乘着简陋的帆船,冒险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这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与"闯关东""走西口"并列的群体迁徙事件,即"下南洋"。
历史的一个微小的转身,可能是一代乃至几代人的不堪与不归。清末期后,中国陷入数十年的动荡,先史军阀混战,接着日本侵华,再是三年内战,战火几乎没有停歇。天地不仁,百姓随之流离失所。此时,更多的潮州人冒险逃港,下南洋。
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放开了人口流动管制。伴随珠三角经济崛起,潮汕人涌至珠三角。家中亲戚好友也奔向珠三角打工创业。或许就是这潜移默化的潮汕文化影响,我对离乡背井,已习以为常。
2
回到故乡,又有些不同。时间就像一把刀,在人的脸上刻下皱纹,却将城市雕琢得更现代化,不禁让人感慨人物皆非,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房地产的热浪还是翻腾到了这个十八线小镇。在过去,老一辈人是不习惯商品房的,他们习惯买一小块地,自己建一座独栋小楼。但是,房地产热潮下沉到三四线的大趋势下,这些老旧的观念不堪一击。沿着海岸内港,建起了一排排的商品房,这些房子受到了热捧。
面对三四倍于月工资的房价,身边的亲戚坚定地把数十年的积蓄换成了一套套的海景房,背上十数年的房贷。
但这个小镇,就像那抹夕阳,正垂垂老矣。这里没有大型的产业可以提供足够的就业,老一辈的渔民农民也到了退休的年纪,而像我这样的青壮年是常年在外的,就跟国内其他的三四线城市一样,人最多,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春节了。
如果把一个城市当作一只股票,房价就是股价,但我家乡这只股票的股价是没有基本面支撑的。
"房住不炒"在某些三四五线城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投资真言。
都说房价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在一个长期人口流出,中期土地充裕的地方,靠着短期炒作热潮,金融的便利,两三年时间房价就翻了一倍,节节攀升的房价吸引更多的跟风群众。这种击鼓传花式的游戏,最后总会有买单的。或许,这些人连用时间换空间的机会都没有。
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但有生路,谁愿背井离乡?一如近代史上祖先们带血带泪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归根结底,一个城市的房价取决于人口,而人口逐就业而生。这些小城镇注定只会被吸走人口而变得更垂垂老矣。
时代就是这样无情地前进。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足以作为生动的观察样本,深圳受益于地理优势和政策红利,吸附了周围人口,从一座小渔村变成国际大都市,而周边的城市变成了空城,只在春节时才有所躁动。而即便现在因为高企的房价抬高了人们迁徙深圳的成本,出现逆城市化,但人口仍是优先选择往卫星城市聚集。而这种"人口回流"的辐射效应是下沉不到那些城镇和村庄的。
这些城镇和村庄的命运注定是慢慢老去,然后消失。
3
人类的悲剧性就在于,时间一直向前走,而我们总向着过往望去。
就像回到故乡,见到童年时的伙伴,就冒出回到过去的想法。
我读书时是按分数分班授课,高分实验班,差分的就到普通班,事实上这样同班的同学玩到一起的概率要大一些。
但是,老家的朋友真的是一年比一年少了。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理想,关于文学,如今各自离乡数年,各有公务,趣舍万殊。春节相聚,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只能像祥林嫂一样念叨从前,反复咀嚼直至味同嚼蜡。若是谈及工作,各行各业多不相通,几句辄止,最后话题总是殊途同归,变成了房子、婚育之事。此时,再也没了远方。
想及此,脑子闪过的是鲁迅先生《社戏》一文:"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寥寥数笔,细细品味,才体会到鲁迅先生的再也吃不到那夜似的豆的滋味。
可惜,时间不能倒流。只能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我安慰: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人生如逆旅,逆流而上,不进则退,与故乡渐行渐远似乎是绝大多数人的宿命。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出生就注定了要漂泊,溯流而上,到大城市中。就像下南洋的先人,以决绝的坚硬与冰冷,挤压甚至抹消所有人的根基与家乡,一路颠沛流离,只剩下模糊陌生的远方,只为了摆脱贫穷与落后,冲破出生时不可选择的命运枷锁。
即使城市并不岁月美好,堵车、空气污染、昂贵的房价……但是城市中有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有更多的机会。
电影《天堂电影院》里,老头放映员对男主说: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逃离,有时候也是为了摆脱一成不变的生活,更好的旁观这个世界。
纵然,这种选择要承受乡愁之苦。
于多数中国普通大众,迁徙是宿命。为了给下一代一个更加文明、现代的故乡,为了给上一辈更好的生活,也为了自己的远方,我们只能离开故土,就像大雁为了躲避冬天南迁。我们的祖辈,何尝不是也要离开家乡戎装劲旅,带着"为了让我们的后辈不要再受这样的苦"而奋斗呢?
古有孟母三迁,龙应台在给其儿子的信中也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们的宿命是与故乡渐行渐远,是为了下一代能避免这种宿命。 何处积乡愁?我们只能默默将乡愁埋藏于心中,然后坚定前行。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咨询电话:059163307968、059163307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