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闷死83岁老人,“弱者的暴戾”令人惶恐
先用毛巾捂住老人面部,然后一屁股坐在老人胸口,手里摇着扇子,直至老人在挣扎下窒息身亡 ……
这残忍的一幕发生在江苏溧阳。
受害人是一名83岁的老太太,嫌疑人则是她的保姆。保姆做这些时并不知道,房间的摄像头录下了她的一举一动。
报道说,死者家属和嫌疑人是老乡,事发前双方未发生过矛盾冲突。“平时看上去,保姆对老人好得不得了”,“没事坐在老人面前,跟老人说话、按摩”。
保姆一个月3000块的工资,事发前刚工作了八天,不知道为何作案。
更令人吃惊的是,保姆行凶后还非常镇定地指导死者家人处理后事,“要不是家里有监控,我们说不定还要感谢这个杀人凶手!”
跟所有善良的人一样,我宁可相信,这种极端的人做出极端的事,缘由可归结为行凶者的性格和经历,事件也属偶然的个案。这样才可稍微宽慰一些。
而类似的恶性事件,似乎从来就没有杜绝过,一直在发生。但是最近一周以内,公开报道的就有好几起。
先是四川自贡市一自称经济拮据的39岁女子,将刚出生的男婴丢在垃圾桶边。
接着是陕西靖边县一58岁男子,将79岁母亲活埋进墓坑。
再就是安徽马鞍山市花山区一40多岁幼儿园班主任,在教室和午休室内多次使用针状物,扎、刺伤多名幼儿,被判刑两年半。
如此频密的社会恶性事件,已然不能以“个案”去解释。
不难发现,这类事件的实质,都是弱者对于更弱者的一种暴力。
这些极端事件受害者,常常是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接近社会心理学中的“踢猫效应”。
在互联网上,“五毛“之外的“网络暴民”,或跟风起哄,或谩骂讽刺,或告密举报,较之现实社会,虚拟空间的戾气也不遑多让。
弱者选择无法还击的更弱者发泄,从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害可能性最大的群体。
睽诸现实,“弱者的暴戾”的持续刺激,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此起彼伏的极端暴力事件,正在动摇公众的心理安全。
暴戾之气并不仅仅存在于弱者身上。弱者的暴戾只是观察社会暴戾之气弥漫的一个角度。从这个角度,试图其探究生成戾气乃至暴力的社会原因。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使个体越来越变得如此具有攻击性,而且是恶性攻击?
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是生命受阻的结果。在他看来,人有自由生长,发挥其生命潜能,获取社会认同和尊重的需要。
而一旦这种需要在某种层面受挫,甚至是反复扼杀,一个人就会积蓄并展示其破坏性。
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认为,我们经常说当社会在堕落时,穷人还保持了勤劳、朴实的本色,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孙教授的理由是,社会堕落之时,穷人也会随之而发生堕落,且他们的堕落甚至超过了整个社会的堕落。因为他们手里没有资源去抵御这个堕落的过程。
弱者更容易面对生活的残忍,弱势群体更经常面对人性的考验。弱者之所以释放戾气,是因为贫穷、无助和绝望更容易唤醒人性中恶的一面。
贫富悬殊、制度层面的非正义、道德的沦丧、价值观的虚无、私利主义蔓延、对未来的迷茫、竞争的激烈等社会背景,集中到一个个体身上,便可能催生普遍的戾气,甚至形成一个人的“恐怖主义”。
收入差距加大导致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对权力不受制约的无助感,交汇成一种全社会的“弱势心理”。
问题还在于,在一个不成熟的法治社会,丛林法则较为盛行,人人都感觉是弱势群体。国民普遍的“弱势感”在不断蔓延。
暴戾催生的暴力,层层向下传递,损害最大的,将是最为弱势的普罗大众,而整个社会的秩序逻辑就会沦为以强害弱。
我们根本无从知道,类似的极端事件,今后还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何地上演。
面对一系列的随机伤害事件,该怎样应对那些越来越边缘化的社会人群所积聚的不满和怨气?
严刑峻法必不可少,但并不足以维护公序良俗,杜绝此类事件还需回归到人的良知和道德。
应深入反思生成戾气的市民社会土壤。
事关民众福祉的相关公共政策,应冲破阶层利益固化的藩篱,最大限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让中下层民众切实感受到善政善治的体恤和关照。
特别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必须以文明法治的精神品质作为自身行为内核,摒弃暴力财势、权势搞定一切的草莽江湖法则。
否则,不管身居高位,还是处在江湖,在一个“互害社会”,谁都可能是暴戾的下一个受害者。
文章转自老萧杂说;作者为资深媒体人,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