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网
入驻财经号 登录 客服 |
首页> 股票> 正文

2021银行业复盘 初心一如来时路

财经号APP
一观财经一观财经 2021-12-31 17:24:20 586
分享到:


作者:赤耳

编辑:百合

风品:揽胜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年关岁尾,又是复盘时刻。

2021年,新冠长尾效应仍在深刻影响各行各业。作为百业之母,银企注定有更多看点。

首先依然是经济定盘星:

截至2021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负债规模分别为284.32万亿元和261.24万亿元,同比增速达8.33%和8.08%。累计净利1.7万亿元,同比上升11.5%;不良贷款率1.75%,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与去年同期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同比下降0.33个百分点。

质量速度兼具的喜色背后,离不开宏观经济逐渐恢复,产业经济复苏。也离不开银企自身治理水平提升、数字化转型提速、风险管理取得突出成效、深入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换言之,2021年仍是银行业的改革、创新、升级、优化大年。

01

普惠赋能 更细分更有质量

2021,是小微企业的普惠大年。

众所周知,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是创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其在扩就业、增收入、改善民等诸多方面占据重要作用。

然小微企业融资难,尤其是“贷款难”是不争事实。据银监会测算,商业银行对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微企业仅20%或更低。

2021年,作为实业复苏关键年,小微的融资坚冰被有效化解。

央行数据显示,2021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59万亿元,同比增长27.4%。

以“宇宙第一银行”工商银行为例,供应链金融是一大特色。目前已成功实现全国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业务全覆盖,被中国银行业协会评为“最佳供应链金融银行”。

同时,通过积极打造精品数字化产品,信用类“经营快贷”投放明显提速,2021上半年增长超70%。

2021年6月末,工商银行小微金融业务中心达到335家,比上年末增加11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突破1万亿,达到10,118.95亿元,比年初增加2912.95亿元,增长40.4%,客户数也达72.7万户,增加13.6万户,累计为2.7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了“首贷”服务。

除了速度规模,风控质量也可喜改善。借助“数字化准入”“智能化风控”“线上线下交叉验证”为特征的普惠金融全流程风控体系,工商银行实现了风控前移、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分级处置,普惠贷款资产质量不断改善。

数据显示,近年来工商银行不良率始终保持在1.5%左右。

新兴力量,也有可圈点处。

2021年9月底,微众银行微业贷已辐射29个省市自治区,累计触达小微企业超240万家,累计授信客户81万家,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超8700亿元。年营收在1000万以下企业占客户总数的80%,约60%客户为首次获得银行贷款。

2021年3月,微众银行推出了科创金融产品——“科创贷”。围绕国家科创路线图和产业链布局,为赛道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目前,微众银行“科创贷”已在全国21个省、100多个地级市开展业务,吸引近13万户科创企业申请。

广泛覆盖、深度触达,上述可喜提升让银企业务更接地气。盘活实体经济、做强小微企业的同时,也改善了银企的营商环境、打开更多增量空间。

这种共赢共生,离不开政策端指引推进。

2021年12月,国常会议提出,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并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

12月7日,央行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后,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12月20日,LPR结束连续20个月的“按兵不动”,1年期LPR下降5个BP至3.80%。

平安证券研报认为,当前中央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和小微企业发展,银行在支持小微融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预计普惠小微金融仍将是银行业未来重要发力点。

行业分析师郝瑞指出,无论宏观微观,普惠赋能是大势所向。2021年各银企涉及的普惠深度、宽度、精准度、特色度、创新度都在深化。尤其是垂直细分场景,有利银企提升竞争壁垒、优化效率、降低风险度。

02

数字化4.0:从后卫到先锋

当然,这些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数字化抓手。

2021年,银企数字化转型潮不可阻挡。

行业分析师李晨认为,面对金融科技大潮,银行业坚定拥抱新技术,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产品服务力必须生存技能。无论数智化服务,还是零售、小微等领域探索,银企都意在打造开放、融合、共生的新生态,唯有此才能建立竞争高壁垒。

没错,随着金融科技4.0时代到来,一个不争事实是,数字化转型成为一道必答题。金融科技从保驾护航的“后卫”转变为开疆拓土的“前锋”。

万马奔腾中,国有大行再担“领头雁”。

截至2021年9月末,建设银行已累计上线81个公共技术服务;“再造一个农业银行”战略下,农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十大工程”加速落地;中国银行则全面推进数字新基建,在4000余家网点智能柜台引入政务民生服务,打造手机银行“金融+场景”、“科技+关爱”“智能+专业”、“全球+全景”特色服务。

新兴势力,更为战略前瞻。

11月18日,百信银行发行“4 in love”四周年纪念数字藏品,同步推出“AI虚拟品牌官”二次元形象。

百信银行表示:“此次发行数字藏品是我们迎接元宇宙的一次尝试,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未来银行与客户的交互方式、产品服务方式乃至银行形态都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可以看到,根据自身业务特性、优势,各银企金融科技战略方向各有不同,但数字银行、智慧银行、敏捷银行、开放银行的发力方向殊途同归。

产品、业务、架构细分分化中,金融科技子公司成为新战场。截至目前,银行领域成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达到14家。今年,又有两家走入大众视野,浙商银行旗下的“易企银(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和廊坊银行旗下的“廊坊易达科技有限公司”。

与之相应,金融科技、人才投入也在加大。2020年,银行信息科技投入资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20%。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家强预计,2021年投入有望突破2500亿元。其中科技人才占比持续提高,普遍达到3%至10%区间。

……

站在新旧交替时点,在首条财经看来,5G无处不在, AI势不可挡,“混合云”或成银企数字化的下一站。

03

养老理财开闸 抢滩“银发”经济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4亿人,占比18.70%,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这一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

老龄化加速到来,孕育着新增机遇。

2021年9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选择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和光大理财四家机构在武汉、成都、深圳、青岛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单家试点机构募资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以内。

截止目前,四家试点机构首批产品已完成产品申报。12月6日,首批养老理财试点产品正式发售。

以建信理财为例,“安享”首只产品为固定收益类、中低风险R2级、5年封闭式产品。设计践行普惠原则,1元起购,充分让利,不提超额报酬,运行一年后每月分红,单一个人投资者购买的所有养老理财总金额不超300万元。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从首批产品看,总体上都具有“三性”即稳健性、长期性和普惠性等特点。

这确是一片广阔蓝海。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养老市场规模或将破10万亿元,2030年达到22.3万亿元。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首批试点养老理财产品推出,规模不大意义重大。不但完善了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也发挥了商业银行在商业性养老保险市场的优势特征,并为银行理财子公司转型提供广阔空间。

的确,多年后回望2021,银发经济一定最耀眼的时间种子。

04

绿色金融潮涌

另一棵时间种子,已在2021开花结果。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金融发展有三个宏观趋势:第一是数字化金融工具、数字化银行兴起;第二是实现“双碳”目标;第三是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快速替代间接融资。

“双碳”大旗下,2021年绿色金融迎来爆发期。

以2021上半年为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三家绿色贷款余额达到万亿以上。工行以2.15万亿元稳居首位;农业银行为1.76万亿元。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1.57万亿元、4088亿元、3171亿元分列第三、第四位、第五位。

截至2021年6月末,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绿色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均超10%,工行占比最高达10.77%。

以工商银行为例,绿色债券投资、绿色非标代理投资、绿色租赁融资等余额达到4000多亿元,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近100亿美元。绿色贷款规模、绿色债券发行量、绿色债券承销及投资额等指标均保持领先地位。

2021年9月末,工商银行首家“零碳网点”在广东正式挂牌,成为该省首个创新实现网点装修建设“碳中和”与网点运营“预先碳中和”双目标的“零碳网点”。

同时,银行间市场发行的首批“碳中和债”亦出自工商银行,此债券发行金额5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3.60%,募资主要用于以绿色建筑为主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经专业机构评估,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97万吨、二氧化硫5.32吨、氮氧化物 5.55吨、烟尘1.08吨。

另一可圈点者是中信银行:

2021年,其投放绿色产业银团贷款已达去年的25倍,平均期限10年以上,积极支持了隆基股份、小鹏汽车等新能源龙头扩产项目,西安、南京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以及重庆三峡、江苏昆山、河南洛阳等地水利水电建设项目。

一些城商行也发挥区域优势,让绿色金融走出特色路。

2021年9月29日,重庆银行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探索重庆开展气候投融资国家试点建设,协同创建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重庆银行计划未来5年内提供500亿元金融支持。

12月2日,重庆银行上线绿色金融管理系统。

不难发现,“双碳”大潮为银企带来新要求、也带来新机遇。特色业务、创新业务遍地开花,让银企的实体赋能更加精准,打开一扇高质增长大门。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

05

合并、罚单、破净、股权遇冷四连击

的确,要规模、要效率也要风控、要合规。

2020年,银保监系统共向银行业各类机构和个人开出2607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约13.09亿元。

2021年,“强监管”仍将贯穿始终,影响银行业格局。

首先,作为标志性事件,山西银行、辽沈银行的成立让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成为焦点。

9月29日,银保监会批复《关于辽沈银行吸收合并营口沿海银行、辽阳银行及营口沿海银行、辽阳银行解散的请示》。此前,3月30日,银保监会同意大同银行、长治银行、晋城银行、晋中银行、阳泉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设立山西银行,银行类别为城市商业银行。

行业分析师林永认为,此举剑指“沉疴顽疾”,意在规范中小银行业务,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优化合规性及抗风险力。

看看疫情冲击下的经营压力、行业激烈竞争,上述大动作有良苦用心的。

当然,罚单效应或更立竿见影。

2021年1-9月,银保监系统针对银行业共开具1195张罚单,合计处罚金额达到15.51亿元。

2021年5月21日,银保监会向5家银行开出罚单。其中,华夏银行因27项违法违规行为,合计被罚9830万元,刷新2021上半年度银行业罚金记录。

截至目前,2021年华夏银行收到的银保监会罚单有24张,共计罚没1.15亿元,其中,信贷业务违规受罚占比最大。

浦发银行罚单烦恼也不少。据不完全统计,开年至今浦发银行各地机构及个人已收到43张罚单。其中机构包揽27张,累计罚金达9595万元,至少28人受到警告或罚款。违规案由“五花八门”,近八成涉及贷款和理财业务违规。

7月16日,浦发银行被罚6920万元,共涉及31项违规,涵盖理财业务、内控管理、同业存款、结构性存款、风险管理、委托贷款等多方面。

2021年10月、11月,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和浦发银行南通分行分别与企业客户因存单质押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生纠纷并报案,涉及金额超30亿元。两起大额存款离奇质押发展为“罗生门”事件,企业银行各执一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21年,民营银行中集体吃罚单的也不少。

9月,重庆富民银行、上海华瑞银行、辽宁振兴银行陆续领罚,且均为百万大额罚单,三家分别被罚850万元、520.58万元、140万元。从罚单信息看,受罚原因主要涉及内部管理问题等。

比如三家均有“关联交易”方面违规。华瑞银行重大关联交易未经董事会批准、违规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辽宁振兴银行重大关联交易管理不规范;重庆富民银行关联交易定价不公允向关联方输送利益、关联交易管控不到位、与关联方合作助贷业务中,接受虚假用途材料发放贷款等。

行业分析师李晨认为,这或与民营银行股东结构有一定关系,民营银行股东多来自民营实体企业,关联企业较多,就可能出现部分股东及关联企业从本行获取信贷支持等情况。

实际上,早在2017年1月,原银监会就印发了《关于民营银行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民营银行应当加强关联交易管理,主要股东但不限于主要股东及其关联方不从本行获得关联授信。

换言之,关联交易违规成重灾区,反映出部分民营银行内部治理不完善,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足,对风控及监管缺乏必要敬畏。防风险、提效率、夯质量,依然任重道远、刻不容缓。

2021下半年以来,长沙银行近1.8亿股遭拍卖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其中有4727.79万股无人接盘,已出现两次流拍。

今年4月,新网银行也有同样境遇。公告显示,5月17日11时至5月18日11时,四川省巨洋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四川新网银行6%股权(18000万股)将进行网络司法拍卖活动。随后拍卖被撤回。拍卖网显示,原因是被执行人提出异议。

12月6日,上述标的再次公开拍卖。评估价和起拍价均为3.222亿元,相当于在首次评估价5.184亿元基础上打了6.2折,然仍遭无人入场尴尬。

此外,一些民营银行股东还出现“减持潮”。主要和部分银行股东经营不善甚至陷入“债务危机”有关。

行业分析师林永指出,此前不少民企经营偏离主业,热衷地产、金融业。跟风投机让民营银行股权成为香饽饽。随着经济形势、市场环境、监管方面发生大变化,叠加民营企业处境艰难,在“回归主业”大势下,上述减持也就不奇怪了。

上升到上市公司层面,截至2021年12月24日收盘,41家A股上市银行中,仅5家PB(市净率)在1以上,其余均在1以下;同时,有近30家银行的股票跌破发行价。

与之相应,Wind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已有10多家银行的大股东或高管们数次出手增持银行股票。

增持与破净交织,也给银行业敲响一记警钟:银行业不能再依过去粗放式、同质化的高增路径。业务雷同性高,特色业务较少,易受经济金融环境和政策环境影响,资本市场自然不买账。

如想真正提振市场信心,就必须夯实资产质量、业绩成色,走出一条高质高效、差异特色的新路径。由此更突显了上述银发、双碳、普惠、数字化的重要性、稀缺性。

06

2022眺望

有成绩、有遗憾;有挑战、有机遇。或许这就是银行业的魅力所在。变与不变中,赋能实体、让利实体、做强做优、内圣外王的初心没变。

展望2022年,作为百业之母、经济定盘星,银企依然任重道远。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严峻时刻,更加凸显银行业的金融主力军作用。12月14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消息,为2022年的要工作任务定调。

着重抓好四大工作任务: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持续改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三是坚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初心一如来时路,山高路远再启程!经济兴,金融兴!金融旺,实体旺。

本文为首财原创


展开全文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

17条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中金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查看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X
    确认
    取消

    热门视频换一批

    温馨提示

    由于您的浏览器非微信客户端浏览器,无法继续支付,如需支付,请于微信中打开链接付款。(点击复制--打开微信--选择”自己“或”文件传输助手“--粘贴链接--打开后付款)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中金在线>底部菜单”名博看市“,搜索您要的作者名称或文章名称。给您带来的不便尽请谅解!感谢您的支持!

    复制链接

    鲜花打赏 X

    可用金币:0

    总支付金额:0

    您还需要支付0
    我已阅读《增值服务协议》
    确认打赏

    1鲜花=0.1元人民币=1金币    打赏无悔,概不退款

    举报文章问题 X
    参考地址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确定

    温馨提示

    前往财经号APP听深入解析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