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下职场人生存现状调查,有没有在说你?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职场人的生存状态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无一例外……
综述:庄文静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几乎各行各业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这一年,可以说,每一个职场人都无一幸免,经历了事业起伏和心理挑战。而职场的人才竞争也是非常激烈。
2020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达874万,再创历史新高,无疑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倒闭、裁员、降薪事件也是频频发生。
因此,在2020年两会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保就业”已升级为“六稳”之首,“就业”一词被反复提及了39次。政府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保就业,也对于用人单位给予了相关税务、社保等免缴、缓缴政策。
近期,猎聘网结合了平台的6000万+用户大数据以及上万调研样本,并对多个城市百余名职场人进行访谈,推出《2020后疫情时代职场人生存状况白皮书》,展现了后疫情时代职场人生存状况。
那么,后疫情时代对于职场人的信心重构、工作重构、生活重构和消费重构问题,有哪些影响?职场人的生存状况如何?如何促进职场生态的良性循环?
1、跳槽难度明显加大,心态却成熟了很多
跳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就业市场的活力。尽管2020年整个大经济环境并不景气,但也是不少企业弯道超车、不少职场人“跳高”的机会。
此次调研显示,上海、北京、苏州、宁波、无锡的中高端人才,希望借力新兴科技领域蓬勃发展的态势(受疫情影响较小)的跳槽意愿欲望较强烈。
在后疫情时代,也有近8成人表示:跳槽难度明显加大。这一人群中,有74.05%的受访者表示,难度最突出的体现是好工作机会明显变少;63.1%的人表示“就业市场优秀人才比往年多,竞争更激烈”;46.19%的人表示用人单位对候选人要求变高。
此外,44.05%的职场人表示用人单位不确定性增多;认为“薪资不好谈,涨薪空间变小”“招人流程、周期变长”的人分别占到28.57%、16.67%。
从职场人心态上来看,工作状态发生积极变化的职场人占比超6成。其中,有60.93%的职场人表示,会比此前积极、努力;22.04%的职场人表示没什么变化;10.74%的受访者表示比此前消极、懈怠。
在工作状态发生积极变化的职场人中,有75.38%的人表示“经历了疫情,自己工作心态成熟了很多”,这是首因。分列第二至第四的原因是“疫情好转,经济复苏,看到更多希望”“疫情下万事皆难,应该积极面对困难”“工作保住了,需要更加珍惜”。因此,疫情对于全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考验,都是一次心智的磨炼和提升。
2、遭遇降薪:近4成职场人薪资受影响
疫情期间,降薪裁员的新闻时有发生,也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比如,尚德机构全体员工公积金缴存比例从之前的12%下调到5%,新潮传媒复工首日裁员 500人,OYO酒店中国区裁员80%,华夏幸福裁员千人以上,水滴高管自愿降薪20%,上汽分三个档位降薪,携程高管自愿降薪,员工轮岗轮休,众泰汽车停工停产……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间已有数十家知名企业开启了降薪裁员的大潮,许多中小企业更是生存困难。
此次调研发现,“既没被裁员,也没降薪”的职场人占到59.07%;“没裁员但降薪了”的职场人占到38.7%,“被裁员”的职场人仅占2.22%。
那么,裁员降薪对职场人会有哪些影响?
在个人或公司遭遇裁员、降薪情况的职场人中,38.79%的人表示裁员、降薪会让他们有离职准备,虽然“不会马上离职,但打算骑驴找马了”。仅有2.69%的人表示这种情况会让自己“心凉了,想立刻离职”。但即便这种情况发生,31.61%的职场人表示自己不会离职。
由此可见,一方面职场人对于裁员降薪的冲动反应较小,都较为理性;另一方面,公司采取裁员降薪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心离散。
因此,专家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对于裁员降薪,公司应尽量保持相关政策的透明、公开,并即使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尽量减少裁员降薪对员工和公司产生的负面影响。
3、归属感、稳定性成为首选
此次调研发现,66.11%的职场人表示,与公司共同经历疫情加深了自己对所在组织的归属感。
其中,“加深归属感”的首因是老板与员工共渡了难关,其次的原因分别为“老板带领大家一起共渡难关,很受鼓舞”“管理人性化,实行弹性工作制”“没裁员”“增加了健康或医疗等方面的福利”。由此可见,老板应该以身作则,与员工共患难;同时,多采取一些柔性管理手段,才会得到员工的拥护,凝聚人心。
在疫情之下,职场人的职业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如果失业降临在自己身上,人们可接受找新工作的最长期限是多久?调查显示:34.81%的职场人表示为2-3个月,占比最高;其次,可接受1个月之内的人占比为30.93%。
另外,在失业情况下,职场人的现金流可维持生活的最长期限是多久?有25.19%的人表示可为维持12个月以上;22.78%的人最长可维持2-3个月;20.74%的人最长可维持4-6个月。
可见,职场人需要储备更长时间的现金流,而对于找工作时间的容忍度相对变低,这体现了人们的焦虑感。
因此,后疫情时代职场人的安全感的最大来源就是“所在公司的稳定性”(占比58.7%)。另外,职场人的的第二和第三个安全感来源为才是:自身的工作实力(53.52%)和自身的工作经验(46.11%)。此外,40.56%的人表示其职业安全感来自大的经济、政治环境;37.96%表示安全感来自所在行业的前景。同时,职场人在工作方面最大的顾虑,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就业市场僧多粥少,不论在职或换工作危机感都很重”(59.63%)、“行业或公司受到疫情冲击,面临生存危机”(55.19%)、“担心疫情长尾效应引发下一轮裁员潮”(46.3%)。
通过分析职场人职业安全感的来源可见,职场人对职业安全感的认知越来越务实,越来越偏向“内求”,也就是增强自己的功力,而不是向外探求虚名。
在被问到“当前,你最想去哪种性质的公司/单位”时,超4成职场人表示希望去国企上班,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24.81%的占比位居第二;私企和外企则分别以21.67%的占比和10.19%的占比位居第三、第四。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前选择融资B轮以上的成熟公司和上市公司者合计占比83.15%,而疫情后的占比升为94.81%,仅有5.19%的职场人愿意选择初创公司。因此,求稳是当下职场人重要特点。
对于办公地点的偏好,有近5成职场人最偏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定办公地点”。“在办公室上班”位居第二。相比之下,曾经令不少人羡慕的“在家办公”在后疫情时代的得票率最低,仅为8.15%。不少访谈者表示,在家办公尽管更灵活,但由于沟通效率相对差,工作与生活之间界限模糊而导致比办公室上班感觉更忙乱。
4、返乡潮:超3成“漂流族”欲返乡工作
根据此次猎聘调研数据显示,疫情前逾半数职场人在远离家乡之外的城市工作。
疫情后,这些原本在远离家乡之外的城市工作的人中,有35.07%的人表示决定回到家乡或者在距离家乡更近的地方工作,28.47%的人表示没想好要不要回去,剩余36.46%的人表示不想要回去。
经历了疫情,人们对于情感、对内心安全感的需求更强烈,体现在职场上,就是返乡工作,随着中小城市的建设日趋完善,未来几年职场人返乡趋势会更加明显。
为什么职场人意欲返乡工作?排名前三的原因是“回去更方便陪伴、照顾家人”、“老家生活成本低,生活会轻松安逸一些”、“更愿意生活在熟人圈子中,人熟好办事”。
5、健康重于工作:职场人“事业观”正在重构
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是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当让被调研的职场人对“家人、工作、健康、婚恋、朋友、技能学习/深造、兴趣爱好、备孕生子、宠物”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后发现,无论疫情前后,家人对于广大职场人的重要性都位居第一位。
另外,疫情后健康的重要性超过工作,升为第二。而疫情前,健康是排在家人和工作之后的。疫情后,健康的重要性已经超过工作,位居第二,工作位居第三。
另外,疫情前后职场人择业要素发生了变化。疫情前,81.48%的职场人最看重“薪资福利”;56.30%的人看重“稳定性”,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第四的要素分别为“公司所处行业发展前景明朗”“通勤距离/时间”。
而疫情后,职场人最看重的择业要素首选“稳定性“,稳定性以75.74%的得票率超越薪资福利,成为职场人选择工作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薪资福利排名第二。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从疫情前的第六名上升至疫情后的第三名,得票率也从疫情前的24.26%上升到疫情后的57.78%。
可见,疫情过后工作是否稳定和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大多数职场人在选择工作时更为关心的问题。“公司所处行业发展前景明朗”从疫情前的第三名下降到疫情后第四名;“通勤距离/时间”则从疫情前的第四名下降到疫情后的第五名。这表明对与当下切身利益关联性小的因素,职场人的态度更加宽容、更加务实。
6、职业取向:医疗健康行业位居第一
疫情下的热门领域中,职场人最感兴趣的职业是哪个?
医疗健康行业位居第一,占比26.48%;在线教育以20.56%的占比位居第二。受疫情影响,与健康相关的医疗健康领域和与教育相关的在线教育领域,今年以来备受关注,这两个领域成为众多职场人感兴趣的领域。
此外,在人社部2020年7月正式发布的十大新职业中,职场人最感兴趣的前五个职业分别为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信息安全测试员,这几个职业的占比均超过10%。其中占比最高的两个新职业是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占比均为17.59%;其次是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占比均为13.52%。
7、斜杠青年:近8成职场人想做副业,补贴家用
2020年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公布文件,明确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支持多样化自主、分时就业,鼓励“副业创新”。
调研显示,当下有78.15%的职场人想发展副业,4.44%的职场人已有副业,只有17.41%的职场人表示没有开展副业的想法。
“增加收入来源,补贴家用”是开展副业者的主要动力主要原因;其次是“开展副业可以增强安全感,以防失业”。此外,还有8.3%的职场人表示副业是为了发展兴趣爱好。
那么,什么副业最爱人青睐了吗?
微商以43.05%的得票率成为最受青睐的选择;其次是自由撰稿人、家教/培训老师、直播主播位列第二至第四名。此外,网约车司机、外卖或快递骑手,也成为了不少职场人想要开辟的第二职业。
职场人在工作上希望得到的诉求更加多元,人们注重对自身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进一步向上和向外的发展。
8、没见“报复性消费”,反而“报复性存钱”
疫情后,职场人希望改变的第一大坏习惯就是“作息、饮食不规律”,要改变的第二、第三大坏习惯就是“花钱大手大脚”“不爱锻炼”。此外,“不注意个人卫生”“疏于跟家人联系”“碍于面子,轻易借给别人钱”也是人们接下来希望改变的不良生活习惯。
疫情对于经济和就业的冲击,让不少人体会到了存款带来的安全感。因此,所谓“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完全释放,却出现了“报复性存钱”的趋势。而人们更相信:只有捂好钱袋子,才能应对日后的风险。
随之而来的是,职场人在生活方面的第一大顾虑是“担心疫情反复”,第二大顾虑是“怕自己家人/伴侣失业”。在情感方面,一些人经过了此次疫情,更加渴望拥有另一半,23.33%的受访者最担心的问题是“还没找到另一半,面对疫情后的一切挑战自己身单力薄”。可见在生活方面,人们对安全感既有物质上的诉求,也有精神层面的诉求。
另外,超8成职场人疫情后理财意识增强,其中76.48%的人选择稳定性强风险最低的“存款”,其得票率最高。随后,才是“买基金”“买保险”“买黄金”,“炒股”“买期货”得票率相对较低,这部分人共计不超3成。
9、“提前消费”大幅下降,“子女教育”攀升为主要支出
疫情后,“勤俭节约”的消费观逆袭,最受职场人认可,“提前消费”大幅下降。从“任性剁手”到“勤俭节约”,足见疫情后不少职场人在消费方面变得更加保守、节制。随之而来的是,买车、买车的消费的变化,有买房/车计划的职场人占比63.89%下降到了52.90%。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1-9月全国住宅销售额增长6.2%。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重点18城二手住宅累计成交量同比增长4%,疫情对重点城市二手房市场的冲击已被填补。疫情后购房欲望的相对稳定与购房需求的释放,反映了人们对于安全和安定的渴望。而有44.38%的人计划买车/房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给自己居住或出行带来安全感和自由”,持这一观点的人群比例最高。
疫情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提升财力的重要性,房产作为近些年人们最认可的抗通胀项目,依然受到一些职场人的欢迎。
疫情前职场人三大消费支出:家庭日常支出、房租/房贷、旅游;而疫情后职场人旅游支出锐减,医疗健康支出增多升至第三。而“子女教育”的排名从疫情前的第八,在疫情后升至第四名。值得注意的是,“健身”“技能学习”的得票率均有上升。可见,职场人在疫情前后消费支出的变化反映了他们在疫情后,更加关注对家人的投入、对自身的竞争力的投资。
新冠肺炎疫情还未完全结束,未来仍然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因此,职场人除了希望获得外界的支持和帮助,更应向内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积极地担负起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各种角色的责任,加强心理建设和疏导能力,不断提升自我的技能与价值。
毕竟,春天迟早会来的。
数据来源:猎聘网《2020后疫情时代职场人生存状况白皮书》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