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百济神州欧雷强先生、刘建博士:我们扶持创新的意愿和能力
近期,百济神州生物岛创新中心正式揭幕。这家已经迈入Biopharma阶段的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开始向新一代的创新者们释放自己的能量。
我国的生物科技产业在过去的十年中走完了从0-1的过程,一些抓准了时代脉搏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百济神州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当被问及下个十年中国生物科技产业路在何方,很多人都会回答是First-in-Class,是源头创新。这也是生物岛创新中心瞄准的方向。生物岛创新中心将承载着百济神州对于源头创新的期望,让更多的创新项目走得更顺,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在生物岛创新中心揭幕活动的现场,我们对百济神州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欧雷强先生,和百济神州生物岛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广州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刘建博士进行了专访,听听他们对生物岛创新中心和中国生物科技源头创新的宏图远望。
动脉网:百济神州对于创新的关注由来已久,这次形成百济神州生物岛创新中心这样一个落地的设施,你们的出发点是怎样的?
百济神州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欧雷强先生
欧雷强:晓东跟我都觉得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科学家和企业家,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梦想。一家成功的Biotech企业,科学家和企业家必须尽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一点非常重要。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人都会犯错,百济神州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走过弯路。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对的人,帮你尽可能地去避免踩这些坑。尤其对于一些还没有开始真正创业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们,他们可能有想法,有激情,有技术,但是怎么开始创业呢?这个时候如果有过来人能够跟他们分享经验,就能帮助他们避免踩一些坑。我觉得这是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很多机构都会说我们是以科学家、企业家为中心的,但其实真正做到了的并不多。而晓东和我都致力于把我们当初的承诺变成现实。
所以我们建立了生物岛创新中心,由我们出色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企业家刘建博士带队,帮助我们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快速成长,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动脉网:能不能请刘建博士大概介绍一下自己的过往经历,以及现在您在生物岛创新中心的主要职责?
百济神州生物岛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广州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刘建博士
刘建:过去二十几年里,我的工作基本都是在全球前十的药企中。大概7、8年前我回到中国,正式加入百济神州是在2018年。我这些年来主要在从事产业化方面的工作,所以我对医药研发生产的质量管理、供应链、生产、流通全流程都非常熟悉。
我到百济神州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负责建设一座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的生产基地,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广州大分子生物药生产基地。现在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已经获批商业化生产,在那边建立的团队也很优秀,正在很好地管理日常工作。我现在就可以把99%的精力都投入到生物岛创新中心的发展中来。
创新中心我重点要负责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建设和运营整个孵化器,另外一方面是从资本的角度进行风险投资。
这两件事情其实是左手和右手的关系。我们可以拿培育树苗来类比。左手是实体设施,可以比作温室,并且这个温室有着世界上最好的条件,温度湿度适宜。右手是资金,也就可以比作肥料。有了温室和肥料之后还缺什么?缺种子,这个种子就是科学家脑子里面的概念,种子在一个条件优渥的温室里,辅以世界上营养平衡最好的肥料,它未来就能长成参天大树,也就是科学概念慢慢转化成药品的过程,这个药品就是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
动脉网:这次生物岛创新中心最终选择落地在大湾区,有哪些方面的考虑?
刘建:我们对于大湾区一直是很有信心的。第一,大湾区的地域位置十分优越,不仅包括港澳地区,向南还能通向东南亚,和海外的交流非常便利。第二,这个地区的社会资源非常丰富,做创新也有很好的制度支撑。第三,大湾区人才济济,相比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人才都是区域优势。第四是政策,广东一直是改革先行先试的桥头堡,而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生物技术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被重点培育壮大,可以预见的是,政策和环境会进一步促进生物科技创新的发展。
所以我们相信,在现阶段,大湾区一定是创业的首选地区之一。而3年或5年以后,粤港澳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济神州生物岛创新中心logo
动脉网:我们发现生物岛创新中心这次设计了独立的logo,而且选择了BI3C这样一个充满了希冀的名字。您能为我们解读一下名字里各个元素分别代表了什么吗?
刘建:字母B代表Bioisland(生物岛);字母C就是Center(中心);中间的字母I上还有一个三次方,实际上是代表了三重涵义,Innovate(创新)、Incubate(孵化),和Invest(投资)。所以中间这个三次方,也代表着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
动脉网:我们以往在国内看到的生物科技领域的创新中心,大多是药企巨头主导的。生物岛创新中心和以往我们看到的药企巨头布局的创新中心有什么样的不同?
刘建:赋能创新,有两个关键的要素必须要到位。一个是意愿(willingness),另一个是能力(ability)。在中国能把这两个要素融合到一起的公司非常少。
一些全球的企业在这件事情上是缺乏意愿的。我之前也主导过跨国药企国内创新中心的建设,当时我就提出需要把碎片化的产业链条连接起来,做成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但是没能成功实施。他们会担心如果链条做得太完善,某些环节会存在技术泄露的风险。
相反的,大多数国内的企业是有意愿,没能力。国内的企业自己还有很多产品要做,腾不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小公司做这些事情。而且他们的产业链条可能也还没有完全打通,有些环节上有缺失。
百济神州经历过这种碎片化的状况,目前已经打通了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全价值链,所以我们愿意帮助新的创新企业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生物岛创新中心的模式让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能够更快得发展。
动脉网:创新中心会重点关注源头创新,但是早期项目的转化周期对于你们来说会不会太长?
刘建:这个问题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看。
制药不是一个非常短平快的行业,所以主观上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从来没有期望进来的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走完药物研发的全流程。
客观上创新中心起到的是一个加速的作用,能加速到什么程度根据项目的技术平台会有不同。但是我们相信肯定会比自主发展的企业要更快。我们有这样的信心源于两个原因。第一是项目将会经过我们系统而专业的筛选,优秀的项目成功的概率自然会更高;第二是我们搭建的拥有兼具科学和商业背景的强大团队,有全面的技术辅导和商业辅导的能力。
动脉网:创新中心将在哪些方面帮助入驻的企业或科学家?核心解决哪些问题?
欧雷强:我们帮助实现创新加速的过程是帮助这些科学家和企业家们理解到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样他们就能对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做更加合理的安排。
其实这一点非常难。真正开始创业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想要跟创业者合作,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想和创业者携手前行实现目标,有的甚至仅仅想从创业者这赚更多的钱。这中间有很多问题是一名创业者花上很多的时间才能够摸清门道的。
拿购买设备举例,如何下订单,如何交接,如何最终在实验室安装,整个过程复杂且耗时。既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还要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创业者最开始可能不了解具体要怎么去满足这些要求,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犯错,时间和有限的资金就会被浪费。所以我们想做的就是能够帮助创业者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
晓东和我都觉得如果能够重新回到当初创建百济神州的那一天,我们能够避免很多的弯路,也许我们就可以早两三年开启生物岛创新中心这个重要的项目。
刘建:百济神州做研发很厉害,做国际化很厉害,做商业化也很厉害。整个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全流程,我们每一个环节都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强项和社会需要相结合。
当下医药行业的社会需求,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产业碎片化的问题,第二个是源头创新不够。这个问题中,产业碎片化有可能被快速抓起来,但是源头创新很难做,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当我们把资源和社会需要拼接在一起的时候,创新中心的模式就自然形成了。创新中心希望能为有需要的创业企业提供帮助,把这些企业吸引到创新中心来,加速他们的发展过程。最终企业、社会、百姓等都能获益,形成一个多赢的局面。
具体来说创新中心会为一家医疗创新企业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支持。在早期的理论阶段,我们有专业的科学家,可以给他们分享经验,避免困难;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有广州生产基地做支持;到后期的商业化、市场准入等,我们也有完善的团队跟进;甚至包括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注册相关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提供支持。最终的结果,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创新去获得质量更好、可及性更强的药、器械或诊断方法。
动脉网:您希望入驻的企业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商业化目标,还是更靠近早期的概念验证阶段?
刘建:我们希望是越早越好——越早阶段的项目,防止踩坑的需求就越高。
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把创新中心建得这么完善,包括实体设施,也包括研发、注册、法务、投资等全方位的团队,就是想要打造成拎包入住式的服务。而且创新中心的背后不止有创新中心自己的团队。在有必要的时候,创业企业也可以借助百济神州的内部系统获取支持。
科学家的特点是学术研究比较深,比较专,但他们不一定擅长科学之外的事务。在我们的创新中心内,我们希望科学家不光了解他孵化公司的科学概念,而且要了解商业发展的方向。在创新中心他有机会跟我们的专家学习,甚至跟外部邀请的专家学习。所以科学家在我们的创新中心学习两三年之后,我相信未来胜任CEO的职位是没问题的。
动脉网:本次官宣入驻的三家企业是从多少项目中甄选出来的?这些项目都是国内的么,还是也有海外的项目?
刘建:跟我们聊的人很多,我们还没有做过具体统计,现在的入选率大概10%。官宣揭幕以后我相信会有更多其他的企业,或者是有想法的科学家会来和我们沟通,那么我们的入选比例是一定会逐渐下行的。因为我们的承载量也有限,肯定会优先选择同一时段内最优秀的项目。
我们的目光也没有局限在国内,亚洲、欧洲都有几个国家在和我们沟通。本身我们团队就有国际化的能力,所以未来可能也会去引进一些国际化的项目。
动脉网:创新中心对于项目会有怎样的要求?如何根据这些要求进行筛选?
刘建:我觉得有两个重要的要求,一个是要有科学上的创新性,另一个是在商业上有可行性。
因为我们做创新中心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生态圈,大家共同努力做出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要需要真正有临床意义的,符合患者需求的项目。
入驻的总体流程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想要进入创新中心的企业需要提交申请书,把大概的想法,主要是科学理念和商业路径告诉我们;第二步,我们的科学团队会进行讨论,对企业的科学性进行审查分析;第三步,确认商业化方面的可行性,由我们专业的团队做相关的尽职调查。
动脉网:创新中心有没有一些特定的关注领域?对于百济神州已经搭建了技术平台的领域,是否还会进一步布局?
刘建:创新中心成立的概念就是鼓励创新。如果是百济神州都已经做过的,或百济神州内部正在做的,我们不会优先去做,主要是为了防止资源投入上的重复。
我们不仅仅会关注医药,还可能去关注医疗器械和诊断。当然其他领域也需要和我们的资源有关联性。比如在基因序列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的目的可能是发现靶点,但也可能在研究过程中挖掘到能够用于患者分型的新标志物。这时我们就可以把它转化成一个用于伴随诊断的器械类产品。
我们可能不会刻意地去做这件事情。但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有临床价值的东西,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推动新技术的商业化过程。
动脉网:对于一些可能无法入驻,但是同样希望寻求创新中心帮助的企业,创新中心也能提供对等的服务吗?
刘建:入驻和不入驻的公司我们都会提供赋能,但是程度肯定有所不同。对于入驻企业能得到的支持,我可以总结为三个“更”——更直接、更全面、更及时。
更直接,我们的服务都在这栋大楼里面,入驻企业获得的帮助肯定会更直接。
更全面,我们的科学家不仅仅是我们这栋楼里的100位科学家,还有百济神州数千位科学家的力量。从研发,到临床Ⅱ期、Ⅲ期乃至需要大规模生产阶段,原则上我们都可以支持。
更及时,入驻企业在发展中遇到问题会得到更快速的响应和反馈。
动脉网:您如何看待国内的创新环境?生物岛创新中心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欧雷强:中国的生物科技行业曾经经历过一个时期,有很好的创业者,也有很好的想法,但是没有现在这种天时地利,周围的环境没能给他需要的帮助和支持。
我百分之一百地确信中国有大把远见卓识的科学家、创业者,但是我们需要给他们以资金上的支持,并且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圈,给他们创业的机会。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保证他们的自主权。他们可以跟百济神州合作做这件事情,也可以独立做这些事情。关键的是我们要为这些科学家的创业赋能,不仅仅通过这个孵化器,而是通过整个社会。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有信心,保证他们所做的选择是真正以科学为本的,是真正能够惠及患者的,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赋能。
动脉网:创新中心将如何从零开始搭建起这样的生态圈呢?这个生态圈中需要孵化出多少家企业才能支撑?
刘建:我们关心的不是我们最终孵化出多少家公司,而是希望能搭建起一个生态圈。这个生态圈会包括创新中心里的30家企业,创新中心孵化过的企业,再加上外部的合作伙伴资源。这些公司互相之间有上下游的需求关系,他们不一定都在生物岛,甚至不一定在广东,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创新中心产生联系,最终生态圈能够加快这个体系中所有公司的发展。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事情做到位,不管这个生态圈里有100家、120家,还是150家企业,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
动脉网:现在生物科技领域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您认为初创企业应该在什么阶段开始布局全球化?
刘建: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但是百济神州的经验是从第一天开始,就要为国际化做好准备。
它会表现在很多具体的事情上。比如我们的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我们可以按国内CDE的要求去建,也可以选择同时符合全球多个地区的标准。当然,后者意味着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我们几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的想法高度一致。而事实证明,如果我们最初仅按照国内的标准建设施,未来再根据其他地区的标准去修改,实际上花费会更大。
这就是我说的从第一天起就要开始考虑国际化。但是具体什么时候投入资源,需要根据不同的环节具体判断。在基础研究阶段是否布局国际化可能没有很明显的差异,但是到基础研究的后期,涉及申报,国际化布局程度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为国际化预先投入。生产环节则要再提早2-3年。
动脉网:您对于正处于创新阶段的企业有什么寄语想说的?
刘建:应该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做你相信的事情。百济神州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百济神州当初在北京成立的时候也没有许多投资公司支持。如果当时把公司建立在生物科技行业发展更好的地区和国家,至少从获得投资角度,公司运营会更容易一些。但是欧雷强坚持要把公司落脚在中国,因为他确信中国生物科技领域蕴藏巨大机会。这个就是要相信你认为对的事情。
另一方面,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典型代表就是我们另外一位创始人,王晓东院士。他就是喜欢钻研科学,细胞凋亡本身一个理论性这么强的研究方向,当年谁会把它和药物研发联系到一起呢?但王晓东院士的兴趣在此,并朝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最终奠定了我们PD-1单抗的基础。所以要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自己相信的事情。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