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明知故犯,莫非要给散户下套?
最近两天,市场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不少细节都暗藏玄机。下面就给大家详细梳理梳理,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特别提醒大家留意最后一部分的【重要提示】,这里面可都是本篇内容的精华所在,大家一定不要错过。
一,彻底转向了
近来,旨在提振消费的政策频出,然而近两日市场的反馈却不尽人意。不少人对消费前景极度悲观,甚至断言中国将永远深陷通缩泥潭,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此次通缩的成因。通常情况下,一旦遭遇通缩,多数人会觉得大幅降准降息是解决问题的 “灵丹妙药”。可回顾过去三年,我们持续推行降准降息举措,通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了吗 ?
非但未能解决,反而每次降准降息之后,通缩状况愈发严峻,股市也进一步下挫。
想要化解通缩,关键在于让资金流动起来。既然通缩难题依旧存在,那么资金究竟流向了何方?答案是海外与债市。
这些资金流入美国后,助力美股持续攀升,不断刷新涨幅。如此一来,我们实施的降准降息政策,反倒成就了美股的繁荣,A 股却持续失血,处境艰难。
从另一方面看,降准降息对债市无疑是重大利好,所以大量资金纷纷涌入债市,在债市内循环空转。这不仅虹吸了楼市、股市以及实体经济的资金,甚至连外资也参与进来,大量买入我国债券 。
难道央妈不清楚其中的门道?那为何还持续推行降准降息政策呢?
回想此前 “三道红线” 政策出台后,楼市陷入困境,甚至出现断贷风波,银行体系内部风险丛生,与此同时,隐性债务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为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向外蔓延,央妈不得不控制信贷规模过度扩张,让银行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在国内通缩持续的情况下,物价走低,工资水平也随之下降,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反倒让出口企业能以更低成本生产产品,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当下消费板块呈现上涨态势,其根源在于政策风向的转变。近期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发布,虽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实际上并非核心要素,仅仅是消费行情爆发的催化剂罢了。
一旦央妈开启加息周期,资金便会逐步回流,届时债市原有的格局将被打破。毕竟,资金流向哪里,哪里的资产价格就容易水涨船高。只要政策方向不发生逆转,消费市场的向好行情大概率会延续下去,国内通缩问题也将逐步得到缓解。
仔细看促消费政策,首要任务便是稳定股市,而稳定股市,说白了就是期望股市走出平稳上升的慢牛行情 。
二,慢牛≠一直持有
可别天真地以为消费行情会一路坦途、毫无波折。当前,上层大力倡导大家做耐心资本,事实也的确如此,唯有投身耐心资本行列,才有望成为真正的市场赢家。
但耐心资本难道仅仅意味着买入后就一直长期持有不动吗?显然并非如此!国家期望股市走出慢牛行情,核心目的在于为企业搭建稳定的融资渠道,并非单纯为了保障老百姓在股市里稳赚不赔。所以,股市行情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想要在其中获利,关键在于你是否具备坚定持有的定力。就拿下面这只股票来说:
回顾这只股票,如今看来一直持有便能收获颇丰。可在其持续上涨的这几个月里,股价多次经历大幅调整。身处当时的情境,多数人都会错以为股价已涨至高点,从而选择抛售离场。就像这两天的市场走势,着实令人揪心,一旦拿不住股票,就注定与盈利失之交臂。
所以,对于广大散户而言,看清机构资金的动向堪称最简单有效的策略,毕竟机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把控着股票的定价权。然而,也有人抱怨,自己每日紧盯资金流向,却感觉收效甚微。实际上,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重大误区。股价能否上涨,关键在于机构资金是否积极参与其中,绝非单纯依据资金的买入卖出操作来判断。
正因如此,借助大数据统计工具就显得尤为必要。简单来讲,先全面留存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经过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后,运用大数据模型进行运算分析,如此一来,便能清晰洞察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详情可见下图:
大家仔细留意图中的橙色柱体,这便是「机构库存」数据,它源自我使用十多年的大数据系统,独具特色,主要用于反映机构资金参与交易的意愿。
倘若 「机构库存」数据持续存在的时间越久,那就表明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数量越多,同时也意味着机构资金对这只股票越看好。
从图中能够清晰看到,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尽管股价频繁出现大幅震荡,然而 「机构库存」数据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这就说明,在此期间机构资金一直在积极参与交易,所以面对此时股价的调整,大家无需过度担忧。
不过,并非所有股票都呈现这样的态势,大家再看下面这张图:
很明显,在这只股票的情况里,「机构库存」数据早就没了踪迹。要是没能敏锐察觉这一变化,还坚持持有这只股票,最终大概率竹篮打水一场空,要是不幸被深度套牢,何时能解套更是遥遥无期。
所以说,要想踏准市场的节奏,精准洞悉机构资金的动向才是重中之重。
三,重要提示
市场行情越是跌宕起伏、反复折腾,我们就越得紧紧跟随机构的步伐,因为这几乎是在市场中获取胜算的唯一途径。然而,当下市面上能对机构行为进行全面分析的数据极为稀缺。我一直坚持每日查看这类数据,这么做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能借此明确布局方向,毕竟散户跟随机构行动,获胜的概率往往更大;其二,也有助于自己规避风险,减少踩雷的可能性。大家请看下面这张图:
上图展示的是 3 月 17 日的机构行为分布状况。仔细观察大家会发现,真正能持续吸引机构资金关注(时长至少 10 天以上)的个股,数量还不足 1000 家,占比仅在 20% 左右。从这个角度而言,筛选这类股票的难度其实并不大 。
本篇就聊到这里,关注小雅,随时随地带给你不同视角。
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
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