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闪变利空,A股要变相挖坑!
今天大家讨论得最热烈的,无疑是那 5000 亿资金的事儿。然而,好多人对其背后的门道并未真正弄清楚。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剖析一番!
需要留意的是,最后一部分内容堪称本篇的精华所在,大家可千万别错过。
一,利好VS利空?
昨晚,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四大行披露定增预案,接受cz部战略投资,总额达 5000 亿元。此外,另有四家企业入局,注资 200 亿,总计 5200 亿 。
几大银行发布股票发行计划,旨在补充一级资本。对于这一消息,市场存在两种解读视角。一方面,发行价格显著高于当前市场价,意味着cz部兜底,封杀了银行股价的下行空间;但这也侧面反映出银行资金面临紧张局面。
目前,围绕这一消息,市场形成了多空两种观点。一部分人认为,这 5000 亿资金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等同于变相放水。向六大行注资,为后续化解债务风险、投资高科技企业,以及扩大消费信贷业务,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因而属于利好消息。
然而,另一部分人指出,尽管注入 5200 亿资本金,理论上最多能带动 7.28 万亿信贷投放。但从 A 股市场走势来看,给银行注资的消息自去年 10 月便开始传出,今年会议也明确了 5000 亿的规模,利好早已被市场消化。
多空双方的激烈交锋,让散户陷入两难。其实,不只是这一事件,散户在投资市场中,面对各类政策消息,常常陷入众说纷纭的困境。事实上,散户无需过度纠结这些。究其本质,股价涨跌并非由消息本身,或专家、大 V 的分析所决定 。
二,决定性因素
如果想紧跟市场节奏,首先得清楚,股价涨跌的直接推手是背后的交易行为,尤其是机构资金的动向。
所以,无论市场如何起伏,关键在于判断自己持有的股票,是否正处于机构资金的强势布局阶段。
或许你会质疑,机构的交易操作哪能轻易窥探?这就得借助大数据工具了。
具体而言,先把所有与「交易行为」相关的数据收集留存,经过长时间的数据沉淀,再借助大数据模型运算分析,就能精准提炼出不同 「交易行为」的特征。下面这张图,大家不妨一看 。
大家观察上面这张图片,图里橙色柱体代表「机构库存」数据,这是我长期使用的大数据系统中,衡量机构资金参与交易意愿的指标。
从图中不难发现,当「机构库存」数据消失时,股价在短期内大幅下跌 18%。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机构库存」数据处于活跃状态,股价走势更为向好。这充分体现出,机构资金是否积极参与交易,对股价表现有着显著影响 !
三,整体行为
大家不妨思考,A 股市场有超 5000 只股票,要是能精准分辨出哪些股票正受机构资金大力追捧,哪些已被机构资金抛弃,这难道不是一件极具价值的事?下面请看这张图:
从图中不难发现,截至上周五收盘,整个市场具备「机构库存」数据的股票,数量不足 2000 只。了解这一现状,想必能让大家对后续走势的研判更有底气。另外,还有一组关键数据值得重点关注 ——11 到 20 日期间,库存数据已连续多日维持高位。下面,请看图:
本篇就聊到这里,关注小雅,随时随地带给你不同视角。
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
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