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带您 体验“刻木为偶以偶作戏”石阡木偶戏
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位于中国西南腹地贵州省铜仁市,该地区自然风光独特,人文历史丰富。为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的宣传优势,该研究院以科学性、精准性、前瞻性的独特视角,深入挖掘铜仁市的人文历史,定期发布有关铜仁人文历史的介绍,让公众感受到这片土地上蕴藏的文化底蕴和磅礴力量。本期将为大家介绍铜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石阡木偶戏。
【历史渊源】
木偶戏,趋于汉,兴于唐宋,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这种戏曲形式以木偶作为表演媒介,通过木偶的操纵和表演来展现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表演技巧。中国木偶戏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是传统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在形式多样的木偶戏中,石阡木偶戏独具魅力。石阡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戏,主要流传于石阡县花桥、坪山、汤山等地的各个村寨,其远祖可追溯到汉魏时的“刻木人像”的“傀儡”,是宋元时期杖头傀儡在贵州民间的唯一遗存。
如其他木偶戏一样,石阡木偶戏源自中原,木偶戏南传过程中先从中原传入江南,再从湖南的辰溪传入石阡,时间大约是清中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晚期至20世纪50年代是石阡木偶戏的兴盛时期,当时戏班众多,每班少者七八人、多者十余人,主要有泰洪班、天福班、太平班等木偶戏班,演出范围从石阡县扩展至周边各地及湘、鄂、黔、渝等省。
【石阡木偶戏表演艺术】
木偶戏传入石阡初期,称为“木脑壳戏”,后改称“木斗斗戏”,艺人们自称其为“短台”。木偶戏演出不受场地的制约,只要有丈许见方的平地,就可以搭台出演。舞台为特制的围布舞台,呈方形,四周立四根竹竿为支架,高约4米,以蓝色围布围绕四周下半段及后台上部,表演时要将木偶高举过头顶。
石阡杖头木偶在表演各种动作时讲求干净利落,艺人经过数代的积累和筛选将各种木偶人物的动作简洁化,于精湛中突显准确和犀利,没有因为繁多的戏服而影响动作表演。艺人手持木偶,左手握住头部上的棒,而拇指和食指则通过接线操控木偶的五官表情,还能操控头部的转动、低头、回顾等动作。右手则握着装有两根木杆的木偶手臂,用以操纵木偶的四肢动作。这样的操控配合得恰到好处,木偶的动作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看到了真人一般。无论是刀枪剑戟的舞动,还是翻滚扑打的动作,甚至是腾云驾雾的神奇表演,艺人都能够轻松地操作木偶,让其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整个表演过程流畅自如,让人沉浸其中,享受独特的艺术魅力。
石阡木偶戏表演时的用具制作精美。其所用的兵器、衣冠、道具等都是为其量身制作的,在做工上十分考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木偶衣着款式多样,色彩亮丽,主要分为“蟒袍”“拷子”“折子”“披挂”四类。随身所带兵器分为“短把子”“长把子”两类。“肚腹”“踩脚”“手柄”“髯须”是木偶“杖头”造型不可缺少的要件
。石阡木偶戏演出时,木偶的“头子”最为抢眼。“头子”以木块为材料,以雕刻为主要手段,呈立体状,除个别“头子”(如孙悟空)外,均是镂空;“头子”均为人面,不存在兽面、神面。石阡木偶戏具有类型性特点,“头子”不指代具体人物,而是用一个“头子”代表一种性格、品格、气质大致相同的人物。
石阡木偶戏以表演武戏见长,石阡杖头木偶中的男(武将)、女(武旦)武角是其一绝,男性武角以“非凡气度”见长,多身披银亮的战甲,脸上有垂胸的长须,背后有威武的“飞虎旗”,手持长柄的红枪或关公刀,动作粗犷豪放;女性武角以“英气明丽”见长,多身着凤冠霞帔,头上有近一人高的雉尾,动作细腻利落。
石阡木偶戏在剧种上归属于湘剧,表演时使用的唱腔是湘剧中的“辰河高腔“。如果从唱腔的角度对石阡木偶戏表演时所用的剧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高腔剧目”和“平弹剧目”两种,强烈的地方腔调使其在音调表演方面拥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高腔”由唢呐主奏,“平弹”以二胡主奏,但由于各戏班琴师的相继辞世,主奏音乐已经失传,仅存锣鼓间奏,在表演实践中“高腔”与”平弹”相互联系,但并不混用。
石阡木偶戏的“高腔”属曲牌体唱腔,与之相应的曲牌有十几个之多,比较常用的有【山坡羊】【大汉腔】【小汉腔】【红纳袄】等,与之相应的剧目有30多种,经常表演的有《古城会》《过五关》《九龙山》等。这些“高腔剧目”
大多反复出现打斗场景,属于戏迷喜闻乐见的“武剧”行列。
【石阡木偶戏的传承】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石阡木偶戏的兴衰传承中,同时也映照着老人生命的起伏和演绎。他们是这个传统艺术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们的经历与木偶戏的命运紧密相联,共同谱写着一幕幕文艺的故事。
石阡木偶戏的传承谱系以班主(辈钵继承人)为主线贯穿,分家传、师传、家传与师传结合三种形式,各戏班艺人均有艺名,艺名均由三字构成,第一字为艺人的姓;第二字均为“法”字;第三字为艺人的名(班主赐名)。石阡木偶戏各班发展至今均有五代至七代传人。
付正华是泰洪班班主,该戏班是以家传与师传相结合的方式传承,传至付正华已是第七代。这位1931年出生的侗族老人,是“石阡木偶戏”首批国家级传承人,他10岁便跟随其父外出演出,与木偶相伴至今。面对木偶戏濒临失传的局面,付正华先生一直坚守在传承和推广木偶戏的道路上。
2006年石阡木偶戏走入石阡民族中学,付正华及两位70余岁的堂弟驻校教学达三年多之久,之后又频频来校长住传习教学,10余年以来,其第八代弟子刘超已为省级传承人,弟子中有市、县级传承人数名,传习学生万余名。
付正华先生虽然已经近90岁,但他仍然积极地投身于木偶戏的传承和传播。在2016年和2017年举办的多彩贵州艺术节·非遗周末聚中,他不惜长途跋涉前往贵阳参加演出。付正华先生一生与木偶戏相伴,对木偶的情愫已融入血液,流淌在生命的长河里。他的坚持和奉献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的典范。
【石阡木偶戏的传承价值】
石阡木偶戏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多样性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主要体现于:(1)是古代杖头傀儡在黔东地区的遗存;(2)研究黔东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例证之一;(3)是研究黔东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4)对高腔、平弹的传播学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5)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6)通过对石阡木偶戏的表演方式、身段、场合、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木偶艺术的发展;(7)对石阡木偶戏剧目在民间的传播研究,有助于我国当代少数民族社会教育方式的研究;(8)其蕴含的丰富的宗教信仰理念是研究民间宗教构成心理的又一重要路径。
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致力于推动本市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铜仁、来到铜仁、留在铜仁,体验这里的美景和热情好客。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继续发挥融媒体中心的宣传优势,向公众发布更多有关特色旅游景点的介绍。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来到铜仁,亲身感受这里的美景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此,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与我们一同见证铜仁的发展与变化。我们将始终秉持严谨、稳重、理性、官方的语言风格,致力于推动铜仁市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