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带您“品茶新境,探索灯韵”——后硐茶灯
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地处中国西南腹地,这片土地自然风光别具一格,人文历史也极为丰富。为了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的宣传优势,该研究院以科学性、精准性、前瞻性的视角,深度挖掘铜仁市的人文历史,定期发布有关铜仁人文历史的介绍,让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精神力量。本期,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铜仁独特的民俗文化——后硐茶灯。
后硐茶灯,源自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乡,是一种集美术、舞蹈、服饰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它以严谨、稳重、理性的语言风格,展现了贵州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说起后硐茶灯,就不得不说起大路乡的故事,位于松桃县西北部的大路镇,曾有“黔东门户”之誉,是湘西工业圈与重庆都市圈的结合部。大路原来不叫大路,而是叫“河边”,因为当地有一条很宽的河,居住在河两岸的老百姓就叫“河边”。
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农历八月初五,镇守黔中诸路的都司佥事戴福林接到来自应天府的圣旨,圣旨的内容是这样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戴福林英勇无敌,厘奸剔弊,剿匪有功,治军有方,特授骠骑大将军之职。乌罗府川黔边区河边一带匪患横行,民不聊生。即令率部赴之镇守,攻剿匪患,替天行道。钦此。”
戴副林接到圣旨的第三天,就踏上了去乌罗府河边川黔边区的征程。来到川黔边区河边,他迅速剿灭了匪患,随后为畅通贸易,又自费组织人力修路,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时间就从密林深处打通了一条通往四川兰桥的宽阔大道,人们就把这条川黔大道称为大路,后来就把“河边”的地名改称为大路,因路是修到河岸边的,又叫大路河。
《松桃戴氏家谱》是这样记载戴福林的:“开通川黔大道,威声远播。”川黔大道成为历史上秀山县的中灵、史目、梅江、兰桥一带与乌罗府的孟溪、乜江、大路、冷水一带群众往来的必经要道,活跃了边区经济,促进了贸易往来。
后硐茶灯班在《上茶山》唱词中,就有这样两句歌词描述了当时戴家人挑茶叶到四川卖的情景:“正月打扮上茶山,二月挑茶过四川。”
戴福林还是茶灯祖师爷,据《戴氏族谱》记载,600多年前,戴氏入松始祖戴福林为制茶艺人表示庆贺,而把采茶、制茶过程中男女歌舞戏耍汇编成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由于白天上山采茶,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聚在一起一边选茶一边歌舞,“灯”就这样伴随着茶文化歌舞诞生了,“后硐茶灯”就这样形成并一直传承下来。
大路乡后硐茶灯是集歌、舞、灯、戏、锣鼓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后硐茶灯一般是双人表演,分丑角与旦角,因有“女不跳茶灯”之俗,旦角通常也由男性扮演。演员除丑角和旦角外,还有帮腔人员,人数从十多人到数十人不等,还有部分人握举着一盏盏茶灯,站在表演区周围,既照明,又防止个别观众干扰演出,在遇到主演员需要帮腔时共同帮唱或搭白。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有鼓、锣(分铜锣、勾锣)、钹(分头钹、二钹),具体打法有鸡啄米、急急风、懒龙过江、鸡拍翅、龙摆尾、凤点头等。
在长期的演出中茶灯艺术不断的改进加工,它由原来的双人表演,发展为四人、六人、八人甚至更多人的群体表演。茶灯不管是双人还是多人群体表演,都离不开它的艺术结构,即太平灯、寿元灯、架桥灯、送子灯、玩耍灯等多个种类。
后硐茶灯的演出分为四个部分,包括“迎灯拜主”“开财门”“跳灯唱戏”和“化财送灯”。演员们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歌舞表演向观众展现传统民俗和故事情节。
由于后硐茶灯的音乐和表演形式都无法用文字来加以记载和传承,所以几百年来都只能靠表演者代代口耳相传。19世纪后期,该村每个村民组都有茶灯队,每逢春节都要“玩灯”,最远去过重庆秀山,深受群众喜爱。
如今,后硐茶灯艺术不再局限于民间传统表演,而是积极融入旅游业,使其在更广的舞台上展示魅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后硐茶灯艺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它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游客。后硐茶灯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体现。它带领人们领略民间智慧、欣赏传统艺术,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致力于推动本市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铜仁、来到铜仁,体验这里的美食和美景。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继续发挥融媒体中心的宣传优势,向公众发布更多有关铜仁特色民俗的介绍。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来到铜仁,亲身感受这里独特的风情民俗文化和魅力。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