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缔造300亿帝国,41岁跳楼自杀,他被称为资本江湖“最后的大佬”
作者:张弘一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十年前的今天,下午4时,北京紫竹桥附近的“中海紫金苑”,41岁的魏东当着自己父母和妻子的面,突然奔向阳台,从九楼跳下。
这突然的一跳,不仅结束了一个曾叱咤资本江湖的生命,也定格了魏东一手缔造的金融帝国“涌金系”的命运。
魏东和“涌金系”,曾是资本市场江湖的代名词,自德隆帝国覆灭、周正毅折戟之后,魏东一度被称为资本江湖上“最后的大佬”,他用14年建立了市值300亿元的“涌金系”帝国,不仅掌控着九芝堂、千金药业等上市医药公司,而且辖有当时的成都证券(现为“国金证券”)、云南国际信托等为核心的金融机构。
事业如日中天时,突然以自杀辞世,令人扼腕。生前极为低调,从不接受媒体采访,网上不留一张照片;死后众人簇拥追悼,他被员工夸赞是好老板,朋友口中的良师益友。斯人虽已逝,但十年过去,诸多谜题至今未解。
死因扑朔迷离
“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近年来我的强迫症愈发的严重……但近期外部环境又给了我巨大的压力,强迫性的动作,强迫性的思维,如影随形,几乎时时刻刻地困扰着我,伴随着严重的失眠和抑郁,使我无法面对生活,对于未来能否摆脱它毫无信心……”
这摘自魏生前留下的遗言——《写给最亲爱的人们》。遗言中提及,长期困扰魏东的强迫症和抑郁症是他选择自杀的原因,这也是一度令外界难以接受的理由。有熟悉魏东的投资人士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难以置信,魏东一度赔得很惨,但当时跟他在一起相处,“压根看不出来他内心有一点担忧和波澜,这样的人怎么会选择自杀?”
2008年4月29日,魏东跳楼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关于死因的猜测版本很多。有人称魏东并非自杀而是身体抱恙,对于“外部环境的压力”的遗言,外界猜测认为此前因进行资本运作涉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接受相关部门调查,魏东不堪忍受压力而选择了自杀。
4月30日,九芝堂的相关负责人向媒体确认魏东确实是自杀,死因是其长期受到忧郁症和强迫症的困扰。5月1日,魏东的妻子则通过媒体公开了魏东辞世前留下的遗言。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曾有资深的刑侦专家对魏东的遗书做了侦查和研究,认为该遗书“有太多的疑点,写遗书的时候处于非正常状态”。但此后,再也没有媒体从其家人口中获悉更多。
一位叱咤资本战场多年的操盘手突然自杀,死因扑朔迷离,确实令外界难以信服。不过据当时《财经》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魏东选择自杀辞世前曾两次接受中央专案组的约谈,具体原因不明。一名国金证券知情人士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被约谈回来后的魏东“情绪低落,很少讲话”。
这不免令外界将此与其遗言中的“近期外部环境又给了我巨大的压力”联系在一起,究竟外部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给魏东带来了如此不堪的压力?即便是“涌金系”存在些许问题,昔日德隆掌门唐万新尚且获罪八年,魏东又何至于选择自杀?
种种谜题尚未解开,或许从魏东当年的资本运作以及他如何缔造一个资本帝国中可窥见一丝一毫。
涌金帝国缔造者
魏东的简历堪称“顺风顺水”“年轻有为”:1986年考入中央财经金融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本科,199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经开”,之后又攻读了研究生。彼时媒体多用“绝顶聪明”、“一代奇才”、“中国证券市场第一代红马甲”等词语形容魏东。
坊间流传一种说法,从中央财经大学毕业后的魏东在1995年“3·27国债期货案”中代表“中经开”出战“万国证券”和“辽国发”,更有消息称,魏东个人从中就赚了约2个亿。另有说法称此时的魏东已从“中经开”离开,之后相继创办了北京涌金财经顾问有限公司和上海涌金实业有限公司。
随后,27岁的魏东通过北京涌金财经顾问有限公司控股九芝堂集团、国金证券。2007年1月,通过吸收合并,国金证券实现借壳上市,成为第二家借壳上市的券商。2002年收购九芝堂,并出任九芝堂集团董事、湖南涌金董事长,而湖南涌金后来成为“涌金系”的核心投资平台。
从《新京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来看,魏东的第一桶金来源于期货。凭借对政策的敏感和把握,早期的“涌金系”主要从事转配股、法人股受让等一些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特定阶段的股权交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巴曙松在《“涌金系”上岸》一文指出,上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法人股能不能转让的讨论如火如荼。彼时拥有信息渠道或消息灵通的“涌金系”抢占先机、“先行一步”,为日后的发展壮大积累了投资经验和资本。
巴曙松在文章中还提及,2002年是“涌金系”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涌金系”主要是抓住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政策机会,根据政策热点转战各个投资市场,以“盲点套利”模式(利用市场的定价错误或者制度障碍来获得收益)获取相对低风险下的高收益。之后,“涌金系”开始进入实业领域,控股九芝堂、成为千金药业等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随着控股的成都建投成为A股市场第一高价金融股、以风险投资方式投资的青岛软控、北青传媒成功上市,再加上其他与九芝堂、千金药业、云南信托等资产相关联的上市公司、金融类企业、参股的一些未上市高科技企业。至此,“涌金系”初具雏形。
彼时,不少人认为早年魏东之所以能够缔造如此庞大的涌金帝国,离不开其父魏振雄的帮助,公开报道显示,后者曾是中财大第一任会计系会计学教授,也有中央财经大学老师向媒体证实,魏振雄同时还是财政部高级会计师评委会委员。大学毕业后的魏东曾任中经开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主管等履历,也被外界视作其依靠父亲关系的一个证明,但魏东本人一听到这些言论就表现得极为反感。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在“涌金系”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父魏振雄、其兄魏锋、其妻陈金霞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据悉,魏东与其兄魏峰,两人相互配合、分工明确,前者主攻投资、善用人才,后者擅长公司战略,逐步形成了庞大的“魏氏家族产业”。出身名门的陈金霞,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的门生,后任上海涌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成为魏东的贤内助。
虽被媒体质疑,但魏东一直保持着低调行事之风,他在公开场合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透露关于其家人的更多信息,直至辞世,在网上甚至找不到他的任何一张照片。
在“涌金系”成长蜕变成为帝国的过程中,其资金来源及操作方式,或许只有魏东本人最清楚,真相静默如谜,被魏东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带走。
祸起萧墙
魏东辞世留下的所有疑云里,被外界频频提及的是前文所述两次被有关部门约谈,背后原因,众说纷纭。综合当时各家媒体公开报道来看,魏东被约谈主要指向国金证券借壳上市以及九芝堂重组,而这两项资本运作情况疑点颇多,较为复杂。
2005年,“涌金系”通过旗下公司收购成都证券,后改名国金证券,两年后借壳上市,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成功借壳上市案例之一,借壳后,魏东通过九芝堂集团和湖南涌金控股国金证券。吊诡的是,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国金证券入主成都建投股份并非一步完成,而是分两步走。并且伴随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股权结构和股东进出。在所有证券公司借壳上市都是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外界开始揣测“非常规操作”背后的意图。
《财经》当年的一篇报道里分析了“两步走”操作可能获得的收益。如果以初入股成都证券的出资及支付成都国资委的1000万元现金,和目前持有国金证券股票的价值看,通过一系列运作后的“涌金系”,其账面获利至少超过90亿元。但事实上并不止于此,或许更多。
同样具有疑点的操作也发生于九芝堂股权转让过程中,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2002年1月23日,掌握上市公司九芝堂60.74%股权的长沙九芝堂集团整体出售给湖南涌金、上海钱涌科技、杭州五环实业,湖南涌金占49%的股权,进而间接持有九芝堂29.76%的股权,其后也经过多次股权变更,湖南涌金持有的九芝堂集团股权增加到59.5%。
由于涌金只收购上市公司29.76%的股权,低于要约收购的门槛,没有义务披露收购信息。但据业内人士估计透露,此次整体转让的价格在1亿元左右。加上九芝堂拥有300年历史,1亿元转让价格明显偏低,且此后九芝堂主营业务业绩连年下滑。2007年前后,有关部门曾数次前往长沙调查。
早在2005年,证券市场周刊的一篇文章《九芝堂募集资金去向不明》就曾质疑九芝堂股权转让过程中的种种疑问。彼时,券商行业整体低迷,“涌金系”却在7月中旬控股成都证券,并增资扩股筹备借壳上市。2006年7月,国金证券获规范类证券公司资格;2007年3月,国金证券成功借壳上市,复牌后首日暴涨129.6%,成为A股市场第一高价金融股,让国金证券的股东获利不菲。此后,涌金系利用九芝堂和国金证券和千金药业等多家上市公司,参股交通银行、云南国际信托等金融类或即将上市的公司。
不容忽视的资本环境是,因德隆、鸿仪、朝华、成功系的先后陨落,涌金主动上岸借壳上市。据当时一些内部人士反映,上市之后的 “涌金系”表现出了逐渐转向规范化运作的意向。不料祸起萧墙,出现了巨大反转。2008年3月,传出中纪委决定彻查券商借壳上市的消息,国金证券也被传引发关注,魏东辞世前被中纪委约谈的消息也越来越被舆论确定。
经过层层资本操作后的“涌金系”,其实际版图究竟是何形状、何等规模,魏东两次被约谈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从此不得而知。
后“涌金系”时代
2008年6月,一直站在魏东背后的女人陈金霞接过重任,进入后“涌金系”时代。但相比魏东生前辉煌时期,这看起来更像是最后的挣扎。魏东的辞世也带走了人脉资源和头脑运作,失去了“领头羊”的“涌金系”开始在资本市场上摇摇欲坠。魏东辞世一个月后,“涌金系”开始尝试断臂求生,进行艰难的去金融化,九芝堂和千金药业将所持的交通银行股份全部套现。
昔日占据主导的国金证券也变得动荡不安,先是原国金董事长雷波因受王益案件牵连下台,随后有着国资背景的冉云走马上任,致使国金证券多位旧部重臣散辞职。不久出现“涌金系”分析师大量跳槽、高层人事变动、IPO失利等负面,虽然国金证券的控股股东仍是陈金霞,但随着股权被稀释,昔日辉煌一时的“涌金系”帝国日薄西山。
有评论认为“涌金系”最后的辉煌来自于魏东生前布局,“大家在迷恋期货的辉煌过去时,他大规模转向了股票市场;大家在沉醉于股票市场‘坐庄’时,他开始投资于风险投资、中小企业板市场、房地产市场。每一步基本上都踩准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步伐。”
而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的一句评价或许更为客观:“涌金系因刻意经营拥有非常灵通的信息和丰富的人脉资源,能够掌握制度变迁的时机,形成相应的赚钱模式。”一语道破涌金系的每一步成长是一代私募人兴衰史的写照,同时也折射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魏东留下了很多未解之题,但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资本市场背后的兴衰。在波诡云谲的资本市场,众多私募机构破茧而出,德隆系、朝华系、明天系等昔日金融帝国,经历了野蛮生长,普遍采取依托人脉资源或商业背景成立、成长和壮大的发展轨迹,无一不是在经历了叱咤风云后销声匿迹。随着监管环境和政策的完善,如何能够获得一种持久稳定的资本运作方式,这成为一种挑战。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