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田惠敏: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
《与改革同行》系列737
(2023年11月20日—2023年11月26日)
关键词:服务业;综合示范区;工业互联网;空气质量;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
为促进服务业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2023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从6个方面,提出170余项试点任务,为北京下一阶段推进高水平开放指明了方向。有助于依托示范区的良好发展基础,加快布局新领域新赛道,进一步集聚资源要素,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促进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本周,中央金融委明确金融支持实体重点路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四部门出台行动方案提升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
一、法规政策
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旨在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减轻产粮大县财政压力,解决种粮农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保护和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2023-11-21)
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2023-11-23)
工信部印发《“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工作规则(暂行)》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建设指南》,以推动“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区域引领效应的产业集群。(2023-11-23)
专栏:“5G+工业互联网”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网联世界,数暖生活。工业互联网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也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在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竞争高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报告(2023)》显示,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经从起步探索阶段转向快速推进阶段,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目前,工业互联网也已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8000个,覆盖了全部工业大类。5G应用正在加速融入千行百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5G与工业互联网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实现人、机、物的全面连接,让智慧生活更有“滋味”。比如,利用5G技术优势,后台能够随时掌握候车人流、线路经过、相关治安情况等信息,由此衍生的“5G城市公交综合智慧系统”实现了“人、车、路”高效协同,市民出行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事实上,当前红红火火的在线教育、在线问诊、网络视频、网络购物等新的产业形态,在有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同时,也让“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聚合“数字之力”,厚植发展动能。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数字经济日益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力量。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接下来,我们就应抓住“互联网+”发展的风口,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为主要支撑,推进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有机结合,推进数字、网络、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
肯取势者,敢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当前,工业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同频共振,正赋能更多行业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就必须统筹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人工智能、跨境电商四类平台协同推进,全力构筑我国工业互联网在全球发展大格局中的新优势。加快发展5G+工业互联网,我们也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财政部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代理记账工作的意见》,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以加强代理记账工作闭环管理为出发点,围绕“牢基础、强监管、促发展”三个方面,提出35条具体举措和6条保障措施。其中包括:进一步健全法治体系,包括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制定实施行业执业规范等方面共7条具体举措。(2023-11-23)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2023-11-24)
二、重大事件
我国跨度最大的跨海桥梁——双屿门特大桥主墩钢围堰顺利下放,标志着大桥正式进入海上主塔承台施工阶段。(2023-11-19)
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相关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提出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抓紧研究出台具体政策和工作举措。同时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压紧压实金融风险处置责任,为未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2023-11-20)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23)》。(2023-11-21)
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2023-11-21)
我国将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体系。(2023-11-22)
四部门提出抓紧制定实施措施加力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2023-11-23)
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召开,关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发表意见建议。(2023-11-24)
我国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2023-11-24)
数据交易链正式启用,十省市实现“一地挂牌、全网互认”。(2023-11-25)
三、精彩观点
国家主席向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致贺信指出,当前,全球数字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新亮点。近年来,中国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建立健全数字贸易治理体系,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希望各方充分利用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平台,共商合作、共促发展、共享成果,携手将数字贸易打造成为共同发展的新引擎,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2023-11-23)
国家主席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希望各国专家学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2023-11-24)
张航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模式。一是激活资本要素多元供给。灵活运用专项债、贷款贴息、基金、企业债券、融资租赁等财政金融工具,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加快利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投资重大新基建项目。充分调动国有资本力量,激励国有企业积极承担新基建任务。充分利用各类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完善覆盖新基建全生命周期的资金保障制度。支持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新基建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和融资担保,鼓励商业银行设立信贷优惠专项。二是创新企业参与投融资机制。放宽新基建投资准入门槛,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企业和社会资本拓宽投资渠道、放开投资限制。支持新基建领域的优质企业到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或到“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2023-11-13)
张宝晨(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绿色智能是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推进氢能、LNG、光伏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航运领域应用,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航运业深度融合,发展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能船舶、智慧航运,提升航运业全要素、全链条数字化水平。(2023-11-21)
陈学东(中国工程院院士):氢能是未来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将推动构建氢-电互补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氢和电互补是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保守估计,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体系占比约10%、到2060年占比约15%,氢能产业未来可期。发展氢能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现有设计制造与维护技术条件下,纯氢储能装备的安全是可以保障的,关键是在于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技术经济性。(2023-11-22)
刘烈宏(国家数据局局长):以5G、光纤、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网络设施为数据提供高速泛在的连接能力,以通用、智能、超级算力为代表的算力设施为数据提供高效敏捷的处理能力,以数据空间、区块链、高速数据网为代表的数据流通设施打通数据共享流通堵点,以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为代表的数据安全设施保障数据的安全。(2023-11-23)
余天赐(中国银行总行):平台经济,特别是与共享经济、电子商务和在线服务相关的部分,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新的就业形势,还为传统行业的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渠道。基于此,可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中的潜力和作用。(2023-11-23)
朱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数据作为一种具备独特属性的生产要素,具有非竞争性、无限供给、易复制、边际成本极低等特点。这给推动数据资产化带来一些挑战,比如,数据产权归属难以界定、人们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还存在担忧、参与者的收益分配原则尚不明确等。对此,要探索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推动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和有序流通;强化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把安全贯穿数据供给、流通、使用全过程;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扩大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和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渠道。(2023-11-24)
江小涓(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对数据交易和数据交互两种流通形态的关注要更加平衡。数交所的声音政府易于听到,要更多关注数据交互这种数据要素发挥作用的形态。数据出境便利与安全的关系要更加平衡。我国目前主要采用逐单核准模式,有利于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但对政府和企业来说都负担重、效率低。要审核数据与审核企业数据合规能力相结合,提高数据安全监管的效率。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之间要保持平衡。(2023-11-24)
顾阳(经济日报):人口规模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巨大的人口规模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能够促进资源的吸纳、要素的汇聚。对于城市来说,一方面要顺势而为积极吸纳人口;另一方面也要科学做好城市功能规划,努力实现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同步推进。(2023-11-24)
四、最新进展
自然资源部:2023年前三季度海洋产业生产总值7.2万亿元,同比增长5.8%。(2023-11-21)
商务部:2023年1—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947家,同比增长32.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870.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4%。(2023-11-21)
国家能源局: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8.1亿千瓦,同比增长12.6%。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5.4亿千瓦,同比增长47.0%;风电装机容量约4.0亿千瓦,同比增长15.6%。(2023-11-21)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第十位。(2023-11-21)
我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截至2022年底,资源型地区已建成68座国家森林城市、5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84座国家园林城市,民生福祉日益增加。截至2022年,近六成的地级资源型城市建成国家重要能源资源供应基地。(2023-11-21)
工信部:截至2023年10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321.5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8.1%,三家基础电信企业5G移动电话用户达7.54亿户。(2023-11-23)
交通运输部: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2万个。(2023-11-2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超大城市增加了3个,特大城市增加两个。其中,东莞、武汉、杭州城区总人口跨上1000万人台阶,跻身超大城市行列;合肥、苏州城区总人口迈过500万人门槛,成为特大城市。(2023-11-23)
人社部:2023年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9万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继续增加,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298万人。(2023-11-24)
国家外汇管理局:2023年10月,我国国际收支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40910亿元。其中,货物贸易出口19615亿元,进口16349亿元,顺差3266亿元。(2023-11-24)
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中央企业已在雄安新区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2023-11-24)
五、热点述评
【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服务业具有点多面广、门类众多的特点,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领域。服务业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经济发展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的重要标志。加快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对于化解我国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据世界银行和WTO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世界经济在过去50年间向服务业发生了结构性转移,当前服务业创造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就业机会,产值已经超过农业和工业的总和,占全球GDP的2/3。对我国而言,2023年上半年,服务业占我国GDP的比重达到了56%,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在利用外资方面,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到我国全部利用外资的70%以上。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其比重仍然明显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服务业所占GDP比重。
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开放举措。2015年至今,以“开放”为主题、以“产业”为主线,试点示范历经一次升级、两次扩围,现已拓展至11个地区(包括4个直辖市、海南省和6个副省级城市)。试点示范陆续推动开放了科技、电信、文旅、金融等13个重点行业领域,培育了数字经济、绿色循环经济等多种新模式新业态,提炼形成了190多项创新成果,先后9次向全国推广,推出7轮15份试点方案和1300多项试点任务,基本形成覆盖东南西北中、引领产业发展的开放布局。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11个试点示范省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2万亿元,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69.7%;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08.5亿美元,占全国服务业引资的55.6%;高技术服务业占当地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的43%,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试点示范省市的开放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为促进服务业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3年11月23日,商务部和北京市及45家部门报请国务院批准出台了《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示范区2.0方案”)。示范区2.0方案分为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组织实施3个部分,从6个方面,提出170余项试点任务。
这6个方面试点任务如下:一是在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包括:电信服务、健康医疗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专业服务等五大领域;二是在探索新兴业态规则规范方面,包括:推动构建数字经济国际规则、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和管理手段、促进金融服务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在优化贸易投资制度安排方面,包括:探索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相适应的规则体系、持续降低贸易成本和壁垒、优化跨境贸易监管服务模式、提升资金跨境流动便利度、支持企业“走出去”;四是在完善公共服务政策环境方面,包括: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创新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创新人才全流程服务管理模式、构建公平透明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五是在强化权益保护机制方面,包括:打造一流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完善争议解决机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六是在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方面,包括:建设风险防控协同监管体系、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
示范区2.0方案将重点从迭代升级试点任务、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等4个方向深化示范区建设。试点任务部分更加注重探索推动制度型开放,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示范区2.0方案聚焦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在京率先探索实施具有全球引领性意义和标杆价值的新规则、新标准。其中,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是北京市的重要战略。2023年前三季度,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达1.4万亿元,数字经济同比增长达8.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3%。示范区2.0方案中专门提出了系列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示范区2.0方案中,有一半以上的措施直接来自经营主体诉求。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堵点和经营主体难点问题,围绕通关便利、资金融通、人才服务等重点环节和要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示范区2.0方案是2020年出台的示范区1.0方案基础上的迭代升级。自2020年起,北京市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承担起为国家服务业开放探路先行的重要任务。3年来,北京市围绕工作定位和目标任务,持续推进创新探索,对全国服务业开放的贡献日益显现:实施了近50项全国首创性政策,落地了70多个全国标志性项目,建设了90多个功能型服务性平台,形成了50多项体制机制创新,率先探索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开放模式,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此外,该方案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作为支持北京深化示范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主要内容。在分类梳理CPTPP和DEPA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条款的基础上,聚焦“边境上”和“边境后”的规则规范,为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的制度体系进行了实践探索,相关对接举措达70项,占整个试点任务的40%。
示范区2.0方案为北京下一阶段推进高水平开放指明了方向。有助于依托示范区的良好发展基础,加快布局新领域新赛道,进一步集聚资源要素,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促进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全面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支持试点示范省市精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产业创新发展与跨界融合等差异化探索,加强创新成果的系统集成与推广运用,更好为全国服务业的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作者简介: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书记、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15年发展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本发展理论创立者,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同时兼任多个学术团体职务,被多个地方政府聘为顾问或首席专家。博士师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研究员,硕士师从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著有专著《人本发展理论》《与改革同行》《第三次大转型》《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等19部;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报告》《中国园区转型发展报告》等14部;合著《中国民生报告》等8部;参著《垄断行业改革攻坚》等31部;主持或参与过190余项国内外科研课题;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新华文摘》等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1300多篇文章;呈递给党中央国务院领导130余篇调查研究报告,获得数十次批示;主要面向企业和政府进行过数百次报告和讲课,得到听众的普遍肯定和广泛欢迎。曾获得2次中央交办任务贡献奖特等奖、三等奖,6次获得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二等奖,1次获得农业部优秀论文二等奖等。
田惠敏: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莫干山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现供职于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院。博士、博士后先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和厉以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区域产业、开发性金融、国际战略、私募股权、民营经济等。主要著作:《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改制上市实务操作教程》《私募股权投资治理机制研究》《私募股权资本与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与评估实务全书》。文明之光·2021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
(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经济窗”)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