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田惠敏: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
《与改革同行》系列739
(2023年12月4日—2023年12月10日)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制度;经贸规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乡村医生;国土空间规划
2023年12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特派员服务规范》。这是全国首个科技特派员服务方面的国家标准,也是科技特派员机制的重大创新,是推动科技特派员机制持续深入发展的重大贡献,给科技特派员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工作遵循。对于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特派员资源优势,支持引导特派员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主战场意义重大。本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80条措施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一、法规政策
国家标准委、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证券期货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围绕证券期货业标准化发展作出全面部署。(2023-12-3)
中央编办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编制保障工作的通知》。(2023-12-5)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特派员服务规范》。(2023-12-6)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旨在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制度体系、规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运营行为。(2023-12-6)
国务院发布关于《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2023-12-7)
国务院发布关于《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2023-12-7)
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3-12-7)
国务院印发《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2023-12-7)
专栏: 80条措施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经济日报北京12月8日讯(记者冯其予)国务院近日印发《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在国新办8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表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既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主动作为,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的实际行动,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将惠及世界。
总的来看,《总体方案》有三方面新突破、新提高。
首先,要以更高水平压力测试推进制度型开放。此次试点主动对接高标准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率先构建与之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在货物贸易领域实现更高水平自由便利,在服务贸易领域深化金融服务等领域开放,在数字贸易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在知识产权领域提升全流程保护水平,将有力促进商品、技术、资金、数据等要素跨境自由便利流动,增强对国际商品和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为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积累经验。
其次,以更大力度先行先试推动深层次改革。近年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不断发展演进变化,从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边境”规则拓展至更广泛的“边境后”规则。这次试点的80条措施中,有一半以上涉及“边境后”规则,主要包括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实施高水平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通过开展深层次改革创新,为推进国内重点领域改革探索路径。
最后,以更广领域试验探索助力高质量发展。此次试点着重聚焦促进数据跨境流动、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培育贸易新模式新业态、推进贸易数字化、优化贸易管理方式等重点问题,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大胆探索,这将有利于打通前后端、上下游、各环节,实现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赋能高质量发展。
唐文弘表示,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的要求,商务部将支持指导上海自贸试验区及时总结评估试点任务落实情况,对于试点效果好、风险可控的试点措施,将适时向其他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千万吨级炼油产能占比55%左右。新政的推出,有利于抑制炼油产能无序扩张,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并推动行业延链强链转型升级。(2023-12-7)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23-12-8)
二、重大事件
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闭幕,取得丰硕成果——搭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交流合作全新平台。(2023-12-2)
主题为“聚焦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2023中国金融资本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2023-12-3)
农业农村部:目前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申报已经全部完成审核,将于近期下达地方,成为这次增发国债首批落地项目。(2023-12-3)
陕渝两地首次实现高速公路直连互通。(2023-12-4)
我国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点火成功。(2023-12-5)
我国民营火箭首次成功实施晨昏轨道发射任务。(2023-12-5)
单体规模最大光伏治沙项目并网,年均发电量约41亿千瓦时。(2023-12-5)
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2023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2023年共29家银行入选,中国5家银行上榜,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2023-12-6)
《2023浦东重点产业人才发展洞察报告》发布。(2023-12-6)
国家发改委:按照《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工作安排,确定张家口市等25个城市、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0个园区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2023-12-7)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2023-12-8)
第二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在广州召开。(2023-12-8)
济南至郑州高速铁路济南至濮阳段建成通车,标志着济郑高铁全线贯通运营,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时空距离进一步压缩。(2023-12-8)
三、精彩观点
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律规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加强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推动我国宪法制度建设和宪法实施取得历史性成就。(2023-12-4)
中国组织人事报: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力资源服务业大有可为。需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强化政策支持,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二要加大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人力资源服务支持力度,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三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重点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专精特新”发展。四要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业态,推动行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五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和劳动者就业权益,深化“放管服”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2023-11-23)
陈功(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要牢牢抓住人口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关系,谋划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一是整体素质提升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二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人口转型。三十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目标。四是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3-11-28)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战略性举措。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应当对标国际上与中国相当的经济体并从全球的经济金融角度看这个问题。金融强国应当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具备以下能力,即关键货币的发行权、全球重要的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以及全球金融治理和规则制定方面的主导能力。具备上述四种能力,需要有健壮的金融业支持,需要有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大量高水平的金融人力资源以及高信息化水平的金融基础设施。(2023-12-3)
陈套(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万劲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创新,关键因素在创新人才,过程保障在制度创新。首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加强源头科技供给。其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第三,发挥战略科技人才关键作用,形成创新人才红利。第四,建立适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2023-12-6)
李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建立完善匹配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求的孵化器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第一,聚焦专业化,加快建设重点细分领域产业孵化器。第二,聚焦国际化,积极开展国际资源对接。第三,聚焦网络化,推动各地高新区建立孵化网络体系。第四,健全金融服务保障,探索孵化基金体系化支持。(2023-12-6)
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建设数字法治政府需关注三方面问题:第一,数字法治政府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为根本。第二,在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中,要处理好个人信息保护、个人隐私权保护、人格尊严维护与追求行政效率之间的矛盾。第三,要深刻认识数字技术在政府治理主体、行为、监督、救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积极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理念更新、组织重塑、流程再造。(2023-12-6)
尤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大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需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把稳制度建设之舵,推动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转型升级。二是紧扣国家需求之魂,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三是拉满实验平台建设之弦,推进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体系化建设。(2023-12-7)
徐洪才(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下中国经济外部确定性上升。着眼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有利条件。独特的制度优势、雄厚的经济基础、巨大的市场潜力、产业链完整、产能充足、政策空间大等都为经济恢复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另外,新型城镇化建设、传统产业升级、养老健康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及人才红利等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2023-12-7)
张军扩(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从三方面着力稳预期强信心:一是持续优化和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市场需求;二是按照“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的方针,切实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稳定民营企业预期,提升民营企业信心;三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开放取得更多、更大突破性进展。(2023-12-8)
四、最新进展
国家税务总局:2023年1至10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6607亿元,其中民营经济纳税人是税费优惠政策的主要受益对象,金额占比近75%,制造业及与之相关的批发零售业是享受优惠占比最大的行业,受益最为明显。(2023-12-2)
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回升向好,2023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将达三分之一。(2023-12-6)
教育部: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022年首超6万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十一年不低于4%。(2023-12-6)
工信部:到2028年,锂离子电池标准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产业基础通用标准和重点产品标准全覆盖。(2023-12-6)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11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指数连续14个月运行在50%以下,全球经济继续弱势下行。(2023-12-6)
海关总署:今年11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由10月同比增长0.9%进一步提升至1.2%,连续两个月保持正增长。(2023-12-7)
国家外汇管理局:截至2023年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718亿美元,较10月末上升706亿美元,升幅为2.28%。(2023-12-7)
国家移民管理局:2023年一季度、二季度共有1.68亿人次出入境,是2019年同期的48.8%,第三季度出入境人数达1.23亿人次,是2019年同期的七成左右。(2023-12-7)
五、热点述评
【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模式创新起源于福建南平。科技特派员是专业技术人员,需经地方党委和政府按照一定程序选派,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模式和机制创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推动科技人才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中提升素养能力。
受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的直接影响,南平人在破解“三农”困局过程中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南平经验”,即“双向选择、按需选派、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是1999年福建省南平是党委和政府为探索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在科技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与实践。随后,各地探索了科技扶贫工程、科技创业行动、“双十百千”工程等实践模式。2003年,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从100个乡镇走向省域全覆盖,从个人科技特派员向团队、法人科技特派员拓展,从服务农业延伸至支持二产三产。逐步形成了“1333”的工作体系(即以“激励为核心,三大主体(企业、社会、政府)、三种模式(企业投资、社会服务、工会保障)、三个要素(有效激励、合理流动、提高产出)为协同路径”的技能人才发展体系,实现技能人才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实现技能劳动者队伍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提升,实现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和浙江特色的做法经验。随后,科技特派员制度逐渐延伸到中西部。2004年起国家科技部以及农业部等5个部门共同提出了“星火富民计划”,探索了科技特派员政策在中西部地区推广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经验。2009年,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国启动,该制度在全国30多个省域范围进行推广实施,并同时上升到了国家层面。2012年起多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工作。总书记还多次予以指示:2019年10月,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2021年3月,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2023年6月,在给浙江科技特派员代表回信中,肯定了浙江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年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并着眼未来提出了殷切期望。
科技特派员政策实施有助于提高农村农业的实际产量,推动我国农村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切实提高我国农民群体的实际收入。当前,我国科技特派员的总体数量已经超过80万人,技术支持的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如项目开展、技术参股、有偿服务、技术指导、资金支援等。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阶段赋予科技特派员新的历史使命,科技特派员工作呈现出科技需求复杂化、服务体制数字化等趋势。然而,从具体实践来看,科技特派员工作还存在科技特派员制度还不够完善、科技服务能力及时间保障有待加强、特派员队伍建设不足、选派配置未能很好对接主体实际需要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23年12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特派员服务规范》(GB/T 43348-2023)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服务规范》),该标准是全国首个科技特派员服务方面的国家标准。
《服务规范》由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政府等10多个单位共同起草,在反复征求了30多个省(直辖市)科技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意见后,历时近两年最终顺利通过专家审查并由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服务规范》全面梳理和总结了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4年来的好经验、好做法,明确和细化了科技特派员术语和定义、人员要求、服务实施、服务评价与改进等基本要素。其中重点规定了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内容要求,涵盖政策宣讲、科普宣传、业务指导、技能培训、技术成果引进和推广、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内容。同时,《服务规范》突出了科技特派员工作“订单式”需求对接、“菜单式”服务供给的特色,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科技特派员管理和服务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的重要举措。
《服务规范》的发布,既是全国首创,亦是科技特派员机制的重大创新,是推动科技特派员机制持续深入发展的重大贡献,给科技特派员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工作遵循。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我国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进行的一项地方性制度创新,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其实施的本质目的是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内容的完善和创新,其演化的内在逻辑本质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体制机制创新。经过24年的发展,科技特派员制度先后经历了“科技特派员+专业户+农民”“科技特派员+公司+农户”和“专业协会+企业+科技特派员+农户”三种发展模式。
今年是浙江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周年。下一步,各方应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创新,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认真服务“三农”,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特派员资源优势,支持引导特派员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主战场。具体来说,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需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市县整合,形成上下联动一体化运作的新格局。目前,科技特派员以市级选派为主,应鼓励各地创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加快科技特派员服务平台资源在县域的整合。鼓励科技特派员依托星创天地、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企业等开展工作,形成“县级特派员+市级特派员”“单兵作战+组团联动”的产业服务格局。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模式,推动科技同产业深度融合,有效破解资源分散、协作不力、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有效结合。
二是拓宽服务领域,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根据农业农村发展新变化和三业融合发展的新态势,紧紧围绕良种繁育、冷链物流、电商营销、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乡村振兴现实需求以及前沿发展导向,继续扩大科技特派员选派范围,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专业结构,吸引更多文化卫生、规划设计、生态环保、法律、医疗、教育、经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科技人才,实现乡村振兴服务领域全覆盖。
三是强化精准服务,运用信息手段优化供需对接。在现有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大数据信息网络,做好信息和资源的协调整合,将乡村经营主体的需求信息,相关涉农单位及其专业人员的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在平台汇聚,依据信息匹配度优化供需对接,切实做到既注重规模化也兼顾个性化。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解决科技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阻碍,确保服务的时效性。
四是优化考评体系,形成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考核机制。推行多维度的评价办法,构建经营主体、基层政府和主管单位不同角度的考核指标体系。对经营主体考核侧重服务时效、服务态度和内容实用性,对基层政府考核侧重对地方产业的带动性,对主管单位考核侧重服务频率、服务时长等。同时,加大对科技特派员的激励力度,将其待遇、报酬与工作绩效和考评结果挂钩,作为职称晋升和评优评先的依据。
五是持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保障力度。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相关部署,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及时研究提出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的引领性、可操作性举措。强化财政投入,为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强化创业扶持,引导金融机构开辟科技特派员融资、贷款等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科技特派员通过技术参股、资金入股、有偿服务等方式,创办、协办、领办企业或合作社,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作者简介: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书记、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15年发展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本发展理论创立者,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同时兼任多个学术团体职务,被多个地方政府聘为顾问或首席专家。博士师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研究员,硕士师从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著有专著《人本发展理论》《与改革同行》《第三次大转型》《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等19部;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报告》《中国园区转型发展报告》等14部;合著《中国民生报告》等8部;参著《垄断行业改革攻坚》等31部;主持或参与过190余项国内外科研课题;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新华文摘》等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1300多篇文章;呈递给党中央国务院领导130余篇调查研究报告,获得数十次批示;主要面向企业和政府进行过数百次报告和讲课,得到听众的普遍肯定和广泛欢迎。曾获得2次中央交办任务贡献奖特等奖、三等奖,6次获得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二等奖,1次获得农业部优秀论文二等奖等。
田惠敏: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莫干山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现供职于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院。博士、博士后先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和厉以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区域产业、开发性金融、国际战略、私募股权、民营经济等。主要著作:《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改制上市实务操作教程》《私募股权投资治理机制研究》《私募股权资本与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与评估实务全书》。文明之光·2021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
(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经济窗”)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