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网 财经号下载
入驻财经号 登录 客服 |
首页> 股票> 正文

宁波银行喜与忧

财经号APP
一观财经一观财经 2024-12-03 10:26:04 1086
分享到:



被誉“小招行”的宁波银行近来喜忧参半。


2024年11月22日,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21世纪金融研究院近日发布《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2024》,从规模类、盈利类、稳健类、成长类、合规类5大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商标体系对银行业综合评价,宁波银行跻身“中国银行业竞争力100强排行榜”第十,在城商行中排名第一。


但就在同日,金融监管总局宁波监管局披露一则行政处罚信息表显示,因“异地非持牌机构整改不到位、信贷业务管理不到位、异地客户识别机制不健全”等,宁波银行被罚120万元。这是该行今年收到的第二张百万级罚单,也是第六张罚单,合计被罚570万元,暴露出风险管理和内控不足短板。


客观而言,罚单都有滞后性、不代表当下的情形。不过就在上月末,该行2024Q3财报亮相,营利继续可喜双增、但净利增速降至个位数,为近四年同期低点,投资收益逆市下跌,关注类贷款占比破1%大关,新生成不良贷款117.78亿元。


所谓精进,就是查漏补缺。合规性、成长性均有阻点,宁波银行该有哪些及时查补反思处呢?


1

罚单、投诉盘点

扎牢风控篱笆


首先,合规是银企的价值底座。拉长时间线,近年宁波银行罚单量并不算出众、可百万级罚单不鲜见。


如去年11月27日,宁波银行同日收获两张大罚单。因监管标准化数据与1104数据交叉核验不一致、监管标准化数据漏报等,被罚520万元。因存在消费者个人信息管理不到位、贷款“三查”不尽职、押品管理不到位等被罚100万元。


当年1月,因违规开展异地互联网贷款业务、资信见证业务整改不到位、贷款“三查”不尽职、新产品管理不严格等问题,被罚220万元;9月,因办理经常项目资金收付、违反规定办理结汇、售汇业务等6项被罚670万元;2024年6月,因固定资产贷款管理违反审慎经营规则、项目贷款发放管理严重不审慎、贷款“三查”不到位等,宁波银行绍兴分行被罚165万元。4月,因贷款管理不审慎,信贷资金被挪用于股权投资、购买土地等,宁波银行台州分行被处90万元罚款。


不难发现,上述罚因中有重复现象,信贷违规是个焦点。若拉长些时间线,或有更明晰感知,如2022年2月,因贷款“三查”不尽职,贷款资金被挪用,宁波银行深圳分行被罚款40万元。2021年7月,因信用卡现金分期和个人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宁波银行南京分行被罚35万元。2020年12月,因信贷管理不审慎,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房,宁波银行嘉兴分行被罚30万元。虽是不同主体,可二次“翻车”还是应引起企业的自我反思审视。


除了实锤罚单,还有用户质疑声。截至2024年12月2日,浏览黑猫投诉平台,宁波银行相关投诉累计1238条,内容涵盖虚假宣传、暴力催收、无故开通分期、高利率等。




(以上投诉均已经过平台审核)


还是那句话,罚单都有滞后性、不代表当下情形,上述投诉也或有偏颇片面处。但二次翻车、声声质疑仍应给企业敲响警钟。尤其在强监管、去风险的行业大势下,合规经营、敬畏红线已是重中之重。如何夯实风控篱笆,多一些查漏补缺,总没有错。


2

营利增速放缓

成败皆零售?


公开资料显示,宁波银行成立于1997年4月,2007年登陆深交所,为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近年来业绩增长强劲,稳居头部城商行。以2024前三季为例,营收排名第三,净利仅次于江苏银行、超过北京银行、排名第二。


蝶变背后,董事长陆华裕不得不提,其2000年11月-2005年1月任宁波银行行长,2005年1月至今任董事长,可以说是灵魂人物。


刚进宁波银行时,还是个“烂摊子”,据百度百科,2000年该行亏损达12亿,不良资产率在两位数以上。欣喜的是,陆华裕通过增资扩股、核销处理不良等迅速扭转了企业颓势,又在2006年5月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新加坡华侨银行,一系列操作后2007年7月带领宁波银行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据《证券日报》2008年报道,陆华裕曾表示“我们的定位是中小企业,大企业不是我们的目标客户。对于大企业客户,我们是主动放弃的,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现在没有选择,宁波银行以后就不会有发展的机会了”。


在此基础上,2014年宁波银行又启动大零售转型,大力发展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和数字化转型,深耕个人消费业务和中小微企业,在当年及此后多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强调“我行定位以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为主”。


得益于当地蓬勃发展的区域经济,也得益于自身优势卡位,宁波银行资产规模持续增长。据历年财报,2014年-2023年资产规模从5541.13亿元增至2.71万亿,其中贷款规模从2100.62亿元增至1.25万亿,零售贷款(个人贷款及垫款)规模从727.35亿元增至5071.97亿元,在上市城商行中仅次于江苏银行、北京银行,总贷款占比从34.63%提至40.58%。


细观零售业务布局,消费贷一直扮演重要角色。2017年之前个人消费贷款占零售贷款比超90%。即便随后资产扩张过程中,增加了其他类型贷款投放,消费贷比重仍多保持在60%以上。


要知道,个人消费贷的收益率要高于公司贷款,据历年财报,2017年-2019年宁波银行对公贷款平均收息率分别为5.06%、5.19%、5.37%;个人贷款收息率6.45%、7.16%、7.74%,由此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司整体净息差,同期分别为1.94%、1.97%、1.84%。


此外,2018年宁波银行还将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作为零售转型重要抓手,先后成立总行财富管理部、私人银行部。截至2019年末,个人客户金融总资产(AUM)4,378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4%,其中储蓄存款 1,592 亿元增加 363 亿元。同时持续扩充金融牌照,例如早在2013年,就联合利安资金管理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永赢基金,2019年宁银理财获批......


一系列卡位加持下,宁波银行利息和非息收入稳步增长,被誉“城商行零售之王”、“小招行”。2017年-2019年,公司整体营收253.1亿元、289.3亿元、350.8亿元,对应增速7.06%、14.28%、21.26%。其中,利息净收入163.89亿元、191.2亿元、222.4亿元,对应增速-6.69%、16.67%、16.31%;非利息收入89.25亿元、98.1亿元、155.18亿元,对应增速46.75%、9.91%、58.18%,营收中占比35.26%、33.91%、44.24%,归母净利93.34亿元、111.9亿元、137.2亿元,对应增速19.5%、19.85%、22.6%。


不过花无百日红,遗憾的是2020年零售贷款规模达2616.53亿元,增速46.51%后便开始出现放缓迹象,2021年-2022年零售贷款规模3331.28亿元、3912.3亿元,增速27.32%、17.44%。


2023年加大了零售贷款投放力度,当年个人贷款及垫款本金规模5071.97亿元,同比增长29.64%。可由于受市场利率下行、LPR重定价、存量按揭调价等因素影响,零售业务平均收息率仍出现下滑。2020年-2023年分别为7.79%、7.21%、6.92%、6.34%,同期公司业务收益率为5.09%、4.84%、4.44%、4.39%。


两业务双滑拖累了净息差表现,同期分别为2.3%、2.21%、2.02%、1.88%,利息净收入278.6亿元、327亿元、375.2亿元,对应增速25.28%、17.37%、14.75%。


财富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也不算轻松,2021年-2023年非息收入200.77亿元、203.58亿元、206.78亿元,对应增速51.5%、1.4%、1.57%。


深入来看,手续费及佣金是主要影响因素,以2023年为例,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减少22.76%至57.67亿元,对此宁波银行坦言“主要受到资本市场波动影响,代理类业务有所下滑,财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另外,其他非利息收益(一般包括咨询、投资等活动产生的收入)增速也有起伏震荡,2021年-2023年分别为70.98%、9.12%、15.66%。


多重因素交织下,2021年-2023年宁波银行营收527.7亿元、578.8亿元、615.9亿元,对应增速28.37%、9.67%、6.4%,归母净利润195.1亿元、231.4亿元、254.3亿元,对应增速29.87%、18.05%、10.66%,近两年增速放缓明显。


进入2024年态势没有改善,截至2024年6月末,零售贷款规模增速从2023年同期的12.71%降至3.14%,规模5231.48亿元,个人贷款收息率同比减少60个基点至5.93%,对公贷款收息率减少9个基点至4.3%,当期净息差减少6个基点至1.87%,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14.75%至231.5亿元,非利息收入减少5.71%至112.83亿元。同期营收增长7.13%至344.4亿元,归母净利增长5.42%至136.5亿元,增速创下近五年同期新低。


2024前三季,营收507.5亿元,同比增长7.45%,归母净利润207.1亿元,同比增长7.02%,营利均为个位数增速,为近五年同期首次。


是否成于零售,也困于零售呢?


3

新增不良贷款超117亿

警惕个贷不良率


好消息是,资产质量方面宁波银行整体仍较稳健。


据choice数据,上市至今该行不良贷款率始终低于1%,截至2024年9月末不良贷款率0.76%。同期我国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6%。据同花顺数据,同期17家上市城商行中仅厦门银行和成都银行低于宁波银行,分别为0.75%和0.65%。


不过,这不代表无懈可击。以零售业务领域为例,前文提到个人消费贷是重要部分、增长迅速,但随着规模急剧扩大,相应资产风险也不容小觑。中诚信国际曾在评级报告中表示,截至2023年末,宁波银行个人不良占全行不良总额的79.96%,主要为个人消费类贷款。


以2024年上半年为例,该行不良贷款余额107.03亿元。其中,个人贷款不良额87.6亿元,占比81.85%,不良率1.67%,同比增长19个基点。其中,个人消费贷不良额51.92亿元,在全行不良总额中占比48.51%,在个人不良额中占比59.27%,不良率1.56%。此外,个体经营贷不良率达3.04%,高于个人住房贷的0.6%。


放眼一线城商行,厦门银行同期个人贷款不良率0.99%、成都银行为0.68%、杭州银行为0.76%。


另外,逾期贷款130.08亿元,占全部贷款比0.92%,不良偏离度(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不良贷款占比)也从73.68%提至76.32%。


2024上半年关注类贷款占比1.02%,前三季增至1.08%。而2023年末时仅0.65%,2020年-2022年为0.5%、0.48%、0.58%。截止三季度末,关注类贷款余额达157.55亿元,较去年末增加76.49亿元。2021~2023年新生成不良贷款48.90亿元、84.38亿元、99.89亿元,2024前三季更攀至117.78亿元,比去年全年还多17亿元,相当于同期净利的56.70%。同等金额贷款所带来的风险增高,需警惕资产质量下行风险。


随着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不良贷款核销金额在扩大。据财报,2020年-2023年分别为28.55亿元、37.27亿元、74.15亿元、83.36亿元,到了2024Q3已增至102.12亿元,甚至超出2023全年水平,需警惕信贷质量承压。


2020年-2024Q3,宁波银行分别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76.71亿元、96.81亿元、106.6亿元、107.42亿元、92.53亿元,同期拨备覆盖率为505.59%、525.52%、504.9%、461.04%、404.8%,虽远高于监管线,持续下行仍需警惕抗风险力减弱的可能。


4

“优等生”喜变

期待重塑辉煌


业绩增速放缓的同时,还背负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劲阶段尤为考验企业的战略定力、实操精准度。


庆幸的是,宁波银行饱有成长韧性、多年市场深耕、尤其零售积累的先发优势,让其仍不缺少腾挪空间、反转期望。


近年来,宁波银行盈利结构不断优化,盈利来源更加多元。拥有公司银行、零售公司、财富管理、消费信贷、信用卡、金融市场、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票据业务等9个利润中心;子公司方面,永赢基金、永赢金租、宁银理财、宁银消金4个利润中心,各利润中心协同推进,成为业绩保持稳增的重要支撑。


以2024 上半年为例,截止6月末存款余额 10792 亿元,较年初增加 1678 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 4708 亿元,较年初增加 732 亿元。得益于升级客户经营体系,战略客户、头部客户等重点客户覆盖率持续提升,公司银行客户总数 16.19 万户,较年初增加 1.04 万户。机构客户 7508 户、新增1445 户;机构存款 2818 亿元、增加476 亿元。


截至6月末,零售公司客户44.4 万户,较年初增加 1.2 万户;零售公司存款余额 2,812 亿元,增长16.54%;零售公司贷款余额 2021亿元,增长8.15%。


财富管理方面,个人客户金融总资产(AUM)11012 亿元,较年初增加 1,142 亿元;财富管理业务客户1072万户,增加 64 万户。私人银行客户 25902 户,增加 4415 户;私人银行客户金融总资产(AUM)3122 亿元,增加 504 亿元。


截至 2024 年 6 月末,消费信贷余额 2469 亿,较年初新增 45 亿元。新增信用卡发卡 26 万张,累计发卡 614 万张。


风险管理方面也有精进表现,坚持“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理念,持续完善全面、全员、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不良率始终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加大金融科技融合创新、不断强化专业队伍建设,从而助力商业模式变革、提升服务的专业度。


叠加2024三季度营收净利增速为8.12%和10.25%,均高于一季度、上半年。显示出宁波银行的城商行头部位置、行业“优等生”形象依然鲜明,后续的喜报喜变仍值期待。


不过,分红方面有些差强人意。据同花顺,2023年该行股利支付率仅16%,在17家上市城商行以及42家上市银行中仅高于西安银行。


要知道,2023年10月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分红政策,旨在激励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增加现金分红。根据新规,沪深主板上市公司如分红比例低于30%,需要详细说明理由。


从二级市场看,据choice数据,截至2024年12月2日宁波银行收于24.51元,较2021年2月高点40.29元累跌39.17%,虽近来受益大盘及板块回暖,年内累涨25.63%,但近一个月该行跌幅5.26%,在42家银行中位列倒三。


这显然与上述“优等生”、头部形象形成反差。如何打破尴尬的价值错配、展露更多喜报喜变、重塑“零售之王”辉煌?考验陆华裕及高管团队大智慧。


本文为首财原创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

0条评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中金登录 微博登录 QQ登录

    查看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X
    确认
    取消

    热门视频换一批

    温馨提示

    由于您的浏览器非微信客户端浏览器,无法继续支付,如需支付,请于微信中打开链接付款。(点击复制--打开微信--选择”自己“或”文件传输助手“--粘贴链接--打开后付款)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中金在线>底部菜单”名博看市“,搜索您要的作者名称或文章名称。给您带来的不便尽请谅解!感谢您的支持!

    复制链接

    鲜花打赏 X

    可用金币:0

    总支付金额:0

    您还需要支付0
    我已阅读《增值服务协议》
    确认打赏

    1鲜花=0.1元人民币=1金币    打赏无悔,概不退款

    举报文章问题 X
    参考地址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确定

    温馨提示

    前往财经号APP听深入解析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