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退市门槛高企,应退尽退才是关键
12月13日,沪市披“星”戴“帽”的H公司股价再次跌停,报收于0.55元。该公司股价已连续12个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即使今后8个交易日连续涨停,其股价也将无法达到1元的“高度”。尽管因财务造假该公司已发布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提示性公告,但截至目前真正“锁定”其退市的则为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面值。个人以为,这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退市门槛高企有关,这也是需要早日完善之处。
监管部门调查认定,H公司2017年至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此外,该公司 2016 年至 2019 年的归母净利润均为负,可能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一家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连续六年存在虚假记载,确实非常罕见。而值得注意的是,H公司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主要是由于年报虚假记载期间,连续四年净利润为负,而非该公司连续六年实施了财务造假行为。事实上,因连续六年实施财务造假退市,与虚假记载期间连续四年净利润为负退市,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上市公司实施财务造假主要存在造假模式复杂、手段隐蔽、动机多样、造假金额大、时间跨度长等方面的特点,这也导致对于财务造假的调查,存在查处难、取证难、认定难等多方面的问题。而财务造假的危害性往往较大,后果也较为严重。基于此,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严惩才是重中之重。
但是,现行退市制度中,对于财务造假退市建立了比较高的门槛。比如年报造假的上市公司,根据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认定的事实,导致2015年度至2020年度内的任意连续会计年度财务类指标已实际触及相应年度的终止上市情形的,还须满足或净利润连续多年为负,或净资产连续两年以上为负,或连续两年以上营收低于1000万元等条件。这样的门槛其实并不低。
此外,对于某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退市标准,则设定了多个“两年”、“5亿元”、“50%”等门槛。比如如果某上市公司公司披露的营业收入连续2年均存在虚假记载,虚假记载的营业收入金额合计达到5亿元以上,且超过该2年披露的年度营业收入合计金额50%的,将会触发退市条款。而问题是,这样的高门槛,不是每个实施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都能达到的。像那些每年营收较低的上市公司,即使连续两年实施造假,虚假记载的合计营收也有可能达不到5亿元。那么,这样的上市公司即使实施了财务造假行为,也不会触发退市条款,这无疑是值得商榷的。
近些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频现。比如来自同花顺的数据显示,11月份以来,沪深股市已有36家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收到监管部门的罚单。而自2019年以来,证监会办理财务造假案件高达228件。数量之多,确实令人侧目。
沪深股市频现上市公司实施财务造假,违规成本低难辞其咎。个人以为,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实施行政处罚已无法扼住这一势头。基于财务造假行为的危害性与严重后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真正做到应退尽退。像连续两年甚至以上实施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往往是有预谋、有组织地实施财务造假,个中的性质是非常恶劣的,这样的上市公司也没有必要继续存在于市场中。个人建议,只要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及以上时间实施了财务造假,无论金额大小,过去多久,一经查实,就应立即启动强制退市程序。因造假退市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由上市公司负面赔偿。
建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查实即强制退市的制度,既能严厉打击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也有利于加速出清劣质上市公司,而且也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对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长治久安也是大有裨益的。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咨询电话:059163307968、059163307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