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丨A股会像港股那样“仙股化”吗?
A股会像港股那样“仙股化”吗?
上周,A股携4758亿的日均成交量站上3001点。但是本周,在招行等三大银行股可能遭美方制裁,中信证券清仓式减持中信建投等利空消息打击下,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上证综指、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分别收出0.28%、0.21%、1.42%、0.77%、0.39%、0.88%、0.79%的周阴线。
不过,在“五穷”之后,6月份并未出现大多数人意想的“六绝”,而是收出了7.39%、5.39%、0.78%、2.77%、2.86%、3.33%、1.88%的月阳线,让人感到些许宽慰!
导致本周市场在3000点关口踌躇不前的原因,除了科创板开始发新股、中美元首会谈结果不确定之外,诸多媒体宣传的“A股今后将拥抱核心资产,其他股都会像港股那样‘仙股化’”的舆论,也惊倒与吓退了不少投资者。
A股真的会像港股那样“仙股化”吗?我认为,必须先弄清港股“仙股化”的状况及其来龙去脉,将之于A股进行全面的比较,才能得出结论。
1、股价结构不同。
香港股市现有股票将近2500只。据Wind数据,目前股价低于1港元的股票高达1252只,竟然占了整个港股的比例高达52%。其中股价低于0.1港元的个股就有245只,占整个港股的比例超过10%,这是绝大多数A股投资者都不知道的数字。说实在,香港股市可谓是“仙股市场”!
按照香港股市股价低于1港元便被称为“仙股”的标准,A股“仙股化”则不复存在。在A股市场中,股价低于1元的个股,仅有3只,且都是即将退市的股票;股价低于2元的个股,也仅50只。这与港股简直是有天壤之别!“A股将仙股化”简直是危言耸听!
2、上市规则不同。
根据港交所披露的上市规则,主板的企业财务要求,只需满足以下三项中的一项,即可上市:1、三年累计盈利≥5000万港元,市值≥ 5亿港元;2、最近一年收入≥5亿港元,市值≥40亿港元;3、最近一年收入≥5亿港元,市值≥20亿港元;经营业务有现金流入,前三年营业现金流合计≥1亿港元。
香港创业板上市要求更低,只需经营业务有现金流入即可,即前两年营业现金流合计≥3000万港元,市值≥1.5亿港元。
如此宽松的上市规则,决定了港股上市公司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劣质企业大量上市,埋下了港股“仙股化”的祸根。
而A股至今实行的是核准制。无论是沪深主板,还是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规则都比港股市场要严格得多,一般要求连续3年盈利5000万以上,并且优中取优,优先支持新兴产业公司上市,排队等待上市的周期也很长。
哪怕是正在搞注册制试点的科创板,对上市的质量要求也很高。不仅对科创性质的界定很严,而且在等待上交所受理阶段,以及在受理之后,都要由专家委员会提出几十个问题,反复质询,要求回答,信息还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的质疑。并要求承销商和中介单位承担法律责任。此后才能进入上会审核程序,最后还需通过证监会的注册程序。许多业内人士反映,科创板的注册制,绝不比其他板的审核制的审核标准低!
从上市公司的入口端从严把关,这就为A股“仙股化”设置了第一道强力屏障。
3、发行制度不同。
香港推行注册制,只要符合港交所条件的公司,都能上市,而且上市流程很快。很多公司发行价就低于1港元,甚至0.1港元左右。例如,2019年上半年,共有66只新股在香港上市,其中发行价在1港元以下的有24只,占比36%。募集资金低则只有1500万—2000万左右,大多数集中在5000万—2亿港元之间。可以说,低价发行,是造成港股“仙股化”的最重要原因。
而A股新股发行迄今都是施行核准则,包括刚开始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29年来,没有一只新股发行价低于1元;发行价低于2元以下的新股仅86只,占比不到3%;发行价在10元以上的股票,高达1912只,占比74%。很多年来,A股企业以高价圈钱为上市的第一目的,为了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和中介过度包装业绩,参与新股发行价竞价的机构也是就高不就低,致使发行价高企,50—80元发行价、70--80倍市盈率发行的新股比比皆是,最高的是148元发行的海普瑞。就连本周科创板发行第一股市盈率也高达41倍。
现在的低价股,看起来低,其实复权价都很高。统计显示,当前低于2元的50只低价股中,其中有5只发行价低于2元。并且,这50只2元以下的个股,自2010年以来,都有过一次10送转10股以上的纪录。其中*ST雏鹰、乐视网、和邦生物均有过3次10送10以上的纪录,复权价都在15元以上了。这使得当前A股低价股形成的基础,与港股大不一样!新股从高发行价跌到1元以下的“仙股”,难度相当大。
4、投资者结构不同。
香港股市以机构投资者为主,80%的资金集中在20%的优质股中。他们的投资偏好是:更喜欢长线持有,且青睐业绩成长性确定的、分红率高的大盘股。而其他股票则成交清淡。即便被A股投资者看好的小米、美图、美团等新经济股票,由于其盈利模式、业绩和分红率不确定,依然被港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抛弃,甚至上市就跌破发行价。至于大多数低价股,尤其是基本面较差,成交量和换手率比较低的低价股,机构投资者通常会选择远离,致使低价股的股价长期低迷。
而A股市场中,监管层只知道发新股,而对机构投资者队伍培育得很差,占比只有10%—15%,85%以上都是散户,开户数高达1.5亿户之多,为全世界股市之最!他们的投资偏好是:不满足于大盘股沉闷的股性和微不足道的分红率,更热衷于在中小盘、中低价股中频繁炒作题材,博取差价。并且,因为中国股市政策性主题、题材、概念多,因而中小盘、中低价股股性好、弹性足,每年都有30%—50%的波动机会,涨几倍的“妖股”也层出不穷。因此,中小盘、中低价股在A股市场中,成了香饽饽,这也阻止了A股的“仙股化”。
5、指数的构成方式不同。
香港的恒生指数15倍左右的市盈率,是以50只样本股统计的,而其他2450只股票大多是被边缘化的中小盘股,原因是港股的产业空心化,上市公司缺乏政策主题和优质品牌、缺乏科技含量、缺乏高成长型,缺乏持续经营能力。那些1港元以下、甚至0.10港元以下的个股,是纯粹的垃圾股,市盈率极高,因而遭到投资者的淡漠。其实港股一半以上的股票低于1港元,本身就表明它算不上是成熟股市。
而A股的上证指数14倍左右市盈率,是以1520多只股票的加权平均价统计的,是全球股市中最完整、最科学的市盈率,整体质量比港股要优得多。即便剔除仅9倍市盈率的上证50样本股,其他在20倍—30倍市盈率的高成长性优质中小盘股也比比皆是。正因为此,连富时罗素指数都采集了1097只A股的中小盘股作为投资标的。可见,A股的中小盘中低价的质量,远非港股的“仙股”所能企及,股价自然要高得多。
因此,A股的中小盘、中低价股,除了沦为连续3年、即将退市的、进入退市程序的*ST股,其余一般不会成为“仙股”。
6、监管力度不同。
港股中的“仙股”都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由于香港股市强调自由交易制度,于是,一些资本玩家就利用港股市场的制度漏洞,通过频繁的低价配售、送股、拆细、缩股等“财技”,将股价不断地“往下做”,将一个又一个的低价股变成了1港元以下的“仙股”,然后故伎重演,再使之变成0.1港元的“仙股”。这是在生吞活剥地洗劫中小投资者的财富,
Wind数据显示,低于1港元的1252只港股中,多达1048只自上市以来就一路下跌,占比84%左右;其中累计跌幅超过50%的有816只,占比33%左右;跌幅超过90%的有362只,占比15%左右;跌幅超过99%的个股有129只——若上市之初就持有至今,便血本无归。
这些暴跌的“仙股”,相当多的是“老千股”,即不是以上市公司盈利为目的,而是专门玩弄“财技”,将股价往下做,以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为目的的上市公司。他们的洗劫套路是:
例如:利用利好消息或1股送3股,将某只3港元的股票,当日拉升300%至12元,吸引二级市场投资者奋力追捧,然后就不断出货、砸盘出货,当日股价就从高位跌90%,跌到1.2元。随后几日再砸到1港元以下,使之变为“仙股”。
又如:假设某只老千股现价0.5港元,总股本2亿股,那么总市值就是1亿港元,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60%。此时大股东拿出20%的股份进行抛售,套现2000万港元,股价从0.5港元一路跌90%到0.05港元。扣除成本,共盈利1000万现金。
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降低后,接下来便是发布公告要供股,2股配1股,并且配股价极低(比如设定为0.01港元,相比当前0.05港元股价折让了近80%。摆在小股东面前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不参与,大股东只需花费1亿股*0,01港元(配股价)=100万港元,就可以让自己的持股比例从40%提升到60%,同时还净套现900万港元。
如果中小投资者觉得该股都已经跌到0.05港元了,已经没有下跌空间,选择参与配股的话,大股东就会祭出另外一张牌——缩股,20股合成1股,股价瞬间又变成了1港元,大股东再抛售手里的低成本股票砸盘,继续之前的财技。
而A股的监管力度明显强于港股。且不说前一种手法,即当天拉高300%,随即暴跌90%的案例不可能在A股发生。如若发生,不仅舆论谴责会铺天盖地,而且监管层毫无疑问会责令该股停牌彻查,并处罚这种明目张胆的操纵市场行为。至于第二种手法,A股的管理层是绝不会批准“仙股”以20%的超低价格大比例进行配股,以及随后在20股缩为1股这类明目张胆危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方案。尤其是A股至今实行T+1交易、10%涨跌停板制度,对“仙股”的形成,也构成了极大的障碍。
7、退市制度不同。
港股除了规定公众股东人数不足25%或15%的上市公司要退市以外,似乎没有其他刚性的退市标准,甚至连美股1美元以下股票,和A股1元人民币以下的股价持续1个月以上必须退市的规定都没有。这就使得港股“仙股化”能长时期大行其道。一半以上的港股在1港元以下,20%的港股在0.1元以下,像瘟疫一样在港股市场蔓延,司空见惯,“久而不觉其臭”,使越来越多的个股向“仙股化”看齐。
而A股的退市制度正日益完善。不仅*ST股连亏3年必须退市,而且股价在1元以下持续1个月以上的公司也必须退市,并且首发欺诈发行、重组上市欺诈发行、年报造假规避退市、重大违法以及产品危害公众健康安全,以及交易所认定的其他情形,都会触发退市。这些强行规定,都有力地地制止了A股的“仙股化”。
6、并购重组或借壳上市的成效不同。
港股的“仙股”大多数失去了持续经营能力、没有实业支撑,债务累累,有的公司只在写字楼里租用两间办公室,沦为皮包公司。而社会上有好资产的未上市企业又少之又少。即使有,多半也会直接申请上市,而很少有人愿意花15亿—20亿港元的买壳费,走借壳“仙股”上市的道路。即使有企业借“仙股”的壳上市,也往往要公众投资者参与配股融资,很难激发投资者的兴趣。因而,港股的“仙股”很难有通过并购重组、借壳上市获得重生的机会。
而A股,这两年,2元以下的个股,之所以由2015年的2只变为50只,主要是因为2016年颁布的、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重组新规”,打击了重组方的积极性,使市场对绩差公司的重组预期大幅减弱,降低了相关公司的重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6月20日,证监会就“重组新规”进行修订,公开征求意见。取消重组上市认定标准中的“净利润”指标,并拟将“累计首次原则”的计算期间进一步缩短至36个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此外,还拟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
上述政策的调整,预示着,为了促使绩差上市公司从外部获得成长性、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新一届证监会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政策出现了放松。这对中小盘、中低价股,包括壳公司、ST公司带来了新生的机会。
中国企业已经历了多年的转型期,未上市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优质公司,拥有大量高科技项目。有的企业虽然一时还未达到上市标准,但是通过并购重组,向绩差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控股,也不失为两全其美的选择。
尤其是国企上市公司,其本身拥有大量的地产房产,以及其他有形和无形资产,股价市值已低于重置该企业的成本。若其大股东的集团公司拥有较多的优质资产,一旦注入到上市公司,就可大幅提高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和业绩,对股价的上涨也具有推动作用。可见,放松并鼓励并购重组的新政是防止A股“仙股化”的有力举措。
以上港股“仙股化”的数据,均来源于Wind数据。笔者从八个方面将港股市场与A股市场作了较全面的比较,得出结论是:A股的大量中小盘、中低价的成长股,整体上不可能出现港股那样的“仙股化”。相反,14倍市盈率左右的A股,在全球范围的投资价值已经日益凸显。这也是如媒体所言“下半年将会有包括MSCI资金,富时罗素资金、QFII和RQFII资金、北上资金等在内的共计有5000亿外资进入A股”的根本原因。
当然,如果当科创板的注册制实施后,过早地在主板和中小创也推行注册制;如果注册制之下的新股发行,又恢复到2017年—2018年每周10—12家新股的大跃进节奏;如果今后注册制下的新股发行标准也放松到港股的水准,造成供严重大于求的股灾,那么届时也不排除A股出现港股的“仙股化”。但愿监管层谨慎决策,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人们需要加强对科创板的注册制下的发行标准和节奏加以密切的关注和研判。
下周市场的走向,乃至能否“七翻身”,很大程度以周六的中美元首会谈结果而定。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