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基建的一些考量
投资大基建的一些考量
今日深沪股指、创业板都是大跌,主要原因还是受周边市场影响,俄罗斯和乌克兰危机确实影响了市场情绪,与其担心个脓包还不如挑破,他国还是会酒照喝,生活依旧,可怜乌克兰边境的人民。这种系统性风险,中小投资者也没有什么手段对冲或规避,卧倒是最好的办法,那些利用危机兴风作浪资本就是让你恐慌罢了。
个人是继续买入低估值的基建股票,主要还是钢铁、水泥、化工。
2021年中国GDP增长6%,从一季度8%到四季度4%,经济下行清晰,2021年进出口规模增长21.4%,投资增速1%,我们的增长秘籍房地产武功被废-现在民营大佬们哪敢奢谈发展都是想办法断臂自保,显然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进出口规模增长,还有一些疫情回复消费;2022年国家提出稳增长,“稳”是什么意思呢?个人理解一是确保增长;二是增长率数值需要稳步增长,前低后高,有个过程;二是年增长率需要稳定达到一个数值。那主要靠三家马车的那一辆呢?出口,受到国际环境、贸易纠纷的影响,在2021年增长20%以上再增长20%,可能性不大;二是消费,估计也指望不上,多年的房地产已经掏空了中国家庭的钱包,疫情过后收入下降,还有国家一些分配政策影响,共同富裕还是个美好愿望,正如曹德旺先生所言中国只有2亿人具有消费能力,现在是有钱人没什么可消费,想消费的人却没有钱。出口、消费不行剩下的就只能是基建投资了,投资带动GDP增长是中国屡试不爽法宝,一是投资政府可控,手段众多;二是效果立竿见影;三是可以惠及底层的劳动者涉及行业广,房地产行业建安成本中有20%-30%左右的人工费用,大基建也容易把宽松的货币润泽普通底层的公认。国家提出了适当超前投资的政策,但为区别先前的投资又提出了新基建和老基建的概念。
年后各地集中开工秀充斥媒体,据统计已经达到11万亿,今天看到报道仅南京就有1.4万亿。虽然中国各地方政府常常好大喜功,虚报战绩,但是从新闻看,开工、拟投资额巨大是一定的,看看中国建筑、中冶等上市公司1月份新签合同的增长估计,可见一斑。如此巨额的投资项目集中开工,必然想到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在当时整个国内、国际市场需求一下消失的环境下,美欧金融接近崩溃,当时口号是救美国也是救中国经济,现在看来根据美国最近对中国的态势,有人说不该救他,或者说4万亿投资后带来的产能过剩现在还有人质疑当年的4万亿的投资决策。事实是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充分证明当年的决策是正确的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可以承受的。
今天国家提出的投资拉动经济,11万亿投资是否会带来产能过剩呢?2008年4万亿超前投资为后期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今天的11万亿的超前投资不仅拉动目前的经济增长也同样为后期的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央对经济的指挥和把控能力今非昔比,今天的投资更多是产业升级和科技新兴产业的投资,新能源、新材料、5G、芯片、储能、云计算。。。。。等等,都是世界领先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此次投资是在一些基础工业例如钢铁、水泥、玻璃灯传统工业的产能限制和碳中和背景下的投资,可能有些行业最终可能会过剩、会重复投资但这些损失和GDP的有效增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结论一:国家目前以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动真格的。
这次投资周期有多长呢?投资机构应该有完整的数据,但个人从最切身的感受房地产的兴衰看,2008年-2015年一个周期;2016年到2023年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大概7年左右。2023年初开工项目11万亿不是一年的投资,以三年建设周期看,这些项目对建设基础材料的需求逐步递增,从证券投资看,大基建板块至少有三年的行业景气时间。
结论二:目前大基建周期的开始,景气度应该要有2-3年,市场是一个慢热的过程,真正需求释放应该在下半年,中国GDP增长速度可能和去年相反,由前高后低,变为前低后高。
目前房地产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降低利率,降低首付,但是慢慢恢复还需要时间;各地开工项目从仪式开始到真正需求还需要一段时间,从去年开始国家对钢材、铁矿石、煤炭价格,相关有色金属等价格管控忙的不亦乐乎,2022年不知能否控制得住,特别那些受国外原材料影响较大的大宗商品。
每年投资证券总是先选择一个大方向,然后就选择行业或板块,2021年选择的是大宗商品涨价方向,2022年选择大基建方向,大基建方向又可以分很多板块,细分一些行业,目前选择基建材料类板块。
个人已经满仓,都是钢铁、水泥、化工的低估值股票,市盈率在5-7倍,至少目前敢于重仓;那些赛道股,反弹也好反转也好,上半年不碰。
钢铁2022年产能、产量还是要限制,钢铁企业利润增长只能靠利润率增长了,2021年钢铁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润率在6-8%左右,提高到8-10%也有可能,铁矿石焦炭的价格大幅波动不利于钢铁企业生产,持有三钢、太钢、华菱等;化工行业去年的高利润率主要在于需求增加、油价是一个上涨过程,2022年油价高涨,产能释放已经释放,石油化工类上市公司销售净利润率可能收窄,但一些化工企业项目投资将在2022年发挥效益,可能做些弥补。例如卫星化学、桐昆石化等。
纯属个人判断,不作为投资建议
20220222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