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中国金融的特色,中国平安的本色
牢记“国之大者” 矢志金融报国。
文 | 华商韬略 陈斯文
金融的人民性是时下的热门话题。
2022年11月15日,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坚守“金融为民”本色,书写“人民金融”新篇》。
这篇文章并不长,只有3700多字,却站在领军企业的角度,向全行业发出了一个凝练的强音:中国的金融事业究竟为了谁,依靠谁。应该说,这篇文章,比较全面、完整、深入地阐述了金融的人民性的本质含义,并且和平安的企业战略、文化价值观及商业模式构建、公司治理等高度关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是难得的一篇学习二十大精神的力作。
【“为人民服务”是价值坐标】
如果将今日平安视为一幅长卷,那么摊开这幅长卷可以发现:
2.28亿的个人客户数量,每7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位是平安的客户;
39.6万名平安员工、51.4万保险代理人,每1500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位平安人;
2021年,中国平安年度分红总金额高达431.74亿元,派发全年股息每股现金2.38元,据统计,中国平安自上市以来累计分红31次,位列沪深两地所有上市公司第三位,金融业第一位,分红总额高达1433.44亿元;
身处大公司云集的深圳,中国平安也是多年来当之无愧的深圳纳税冠军。在2020年,中国平安纳税总额为1036亿元,到了2021年,中国平安的纳税额达到了1114亿元……
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平安是中国最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从公司的股权结构角度看,平安60%的A股和40%的H股,都是全流通股。股东中既有大国企、外资企业、社保基金、公募基金等长期稳定持有的大股东,还有超过100万的散户投资者。
从服务社会的广度,到提供就业的深度,从回报股东的力度,到回馈社会的态度,平安履行了一家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全部职责。而从客户、员工,到股东、公众,这些有厚度的群体聚合在一起,所有的指向都可以聚焦为两个字:人民。
在平安的心目中,人民的含义,包括了客户、员工、股东及履行社会责任时所涉及的其他广泛的利益相关者。
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民”认知,平安才提出了自己的四大使命:为客户创造价值,服务至上、诚信保障;为员工创造价值,生涯规划、安居乐业;为股东创造价值,稳定回报、资产增值;为社会创造价值,回馈社会、建设国家。
这四大使命不偏不废,绝不倾斜于某一方面。而是全面履行、综合平衡,实现企业的长期、均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最终为客户、股东、员工及社会创造更大而长远的价值。
也正因如此,作为平安集团的创始人,马明哲在创业三十四年后再度撰文重申初心:“金融为民”是金融工作的本色,“为人民服务”是金融工作的价值坐标。
在这篇《坚守“金融为民”本色,书写“人民金融”新篇》中,马明哲以一位完整经历了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金融事业腾飞历程的金融工作者身份,阐明了自己结合理论与实践后,对金融工作基本立场与根本宗旨的理解:
“从现代中国金融发展进程来看,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始终贯穿其中,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重申这个立场和宗旨,当属马明哲本篇文章对金融事业最核心观点,也是对一些社会舆论的强有力厘清。它更昭示了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民所忧,我必念;民所盼,我必行。
【人民金融,平安力行】
早在初创时,平安所选择的方向,正是一个“念民所忧,行民所盼”的领域。
1986年的深圳,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热土与窗口,工商业的繁荣,让蛇口工业区聚集了大量外资、港资企业,也吸引了大批南下建设者,因此蛇口工业区不仅需要水、电、通信等基础配套设施,更需要完善的金融设施。
凭借金融保险的力量,为特区建设者提供劳动保障,让劳动者安心工作、有所依靠,成为了平安创业的出发点。1988年,带着浓厚改革气息的平安保险公司由此而生。
现代商业保险,以其互助共济的社会精神和伦理原则,既是人民的需求,也是社会稳定大器。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平安以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的形态诞生,成为了对中国保险事业的有益与有力补充。
在最初的岁月里,平安只有13位员工,连同马明哲在内的那批平安人大多经历过怀揣地图、名片与公司执照复印件“展业三宝”走街串巷为顾客办理保险的场景,也经历过逐家挨户,向顾客耐心解释保险产品功能的时刻。
无论是顶烈日、战台风,还是穿大街、爬楼梯,背后都是平安对每一位普通顾客的珍视,以及尽可能提供更多服务的热情。对于需要“人找人、面对面”的保险行业,这种由“为人民服务”价值坐标激发出来的珍视和热情,成为了平安得以在成立第一年即站稳脚跟的关键。
难能可贵的是,当平安步入更广泛的业务领域后,“为人民服务”,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依旧是衡量业务可行性的核心价值坐标。
这个坐标上,有六个关键点,连接成平安在新时代、新征程下的“金融为民”实践路径。
第一个关键点,在于服务实体经济。
这也是一系列牢记金融人民性、切实服务人民乃至于金融报国的行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马明哲看来,要坚守金融主业初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业务能力,源源不断将金融活水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早在2007年,平安牵头组建的保险团队集体出资160亿元人民币,投资京沪高速铁路项目,为这条纵贯南北的“大动脉”输血助力;而在广袤的西南地区,平安为“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从2016年起,平安产险首席承保了水电站主体工程右岸建筑工程一切险,以及提供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保险保障;在粤港澳大湾区,在广袤的“一带一路”上,在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中,平安的身影从未缺席,全方位运用保险资金、银行信贷及资产管理等金融资源。据统计,截至2022年9月末,平安累计投入逾5.9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白鹤滩水电站
第二个关键点,在于“新市民”。
面对中国汹涌的城市化浪潮,来自农村、乡镇新市民,既拥有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消费需求,也需要必备的保险保障。这引发了平安的关切与重视。马明哲认为,金融业应当聚焦“急难愁盼”的民生大事,主动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这同样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必要举措。为此,平安各产业板块子公司纷纷推出了针对新市民的专属产品与绿色通道。
面对国家政策提倡的“灵活就业群体”,平安产险特别设计了务工意外险,防范灵活务工人员的意外风险;平安寿险则创新设计了“医疗费用支付+就医服务”一体化医疗解决方案;平安养老险为超过5000万参保人提供惠民保业务;平安银行则推出了“宅抵贷”全国通业务,为异地打拼的新市民提供抵押贷款……
这些产品与服务,既是亿万新市民加入城市后收到的礼物,也是他们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开端。
第三个关键点,在于中小微企业。
在马明哲看来,作为产业的“毛细血管”,小微企业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在稳经济、稳就业、稳民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普遍而言,中小微企业融资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同时也有“缺信息、缺信用”的弱点。这使得小微企业需要面对风控偏严、流程繁琐等一系列困难。平安提出的解决路径,是畅通源头资金“活水”,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
以平安普惠为例,其推出了AI智能解决方案——行云,对小微信贷业务流程做了效率改造,小微客户借款申请流程断点因此减少47%,申请流程平均耗时降低44%。
仅在2022年第一季度,就有16万小微企业主通过“行云”方案成功获得贷款服务,从申请到放款的全流程,最短的一笔纪录只有13分钟。而依托卫星技术搭建的“平安星云物联网平台”,截至2022年9月末,接入物联网终端设备超1370万台,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累计超5,500亿元。
当困扰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难题被解决,意味着经济血脉的畅通,也意味着国民经济基本盘的日渐筑牢。
第四个关键点,在于医疗与养老。
在金融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坐标下,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解决老龄化问题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医养创新、养老金融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是金融业责无旁贷的使命。
凭借多年积累的综合金融优势和医疗创新技术,平安创新打造了“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三大“保险+”服务,以及“到线、到店、到家”的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网络。截至2022年9月末,超过1.46亿的平安个人客户使用了医疗健康服务,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32个城市。
第五个关键点,在于乡村与农业。
中国是拥有4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以4亿中国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是中国经济再成长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共同富裕最难啃的硬骨头。为此,平安接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力探索“三农”金融样本。自2018年起,平安发起“三村工程”,许多平安人都能迅速回答它的内涵:帮助贫困地区摆脱“有项目无资金”窘境、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的“村官”;招募名医下乡问诊、提升10000名乡村医生诊治服务能力的“村医”;以及支持贫困边远乡村小学,为其提供图书馆、电教室等设施,培训乡村教师教学能力的“村教”。
在“三村工程”的基础上,平安探索升级了“保险下乡、金融下乡、医疗健康下乡”的“三下乡”模式,沿着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建设和谐美丽乡村两条主线,为“三农”发展增添后劲。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末,平安已累计投放扶贫与乡村振兴资金近500亿元。
第六个关键点,在于“绿色发展”。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敲开了经济发展的新大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平安将其视为创新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发展体系的理论指引,全面升级绿色金融行动。
在服务体系上,平安通过开展客户、产品、作战“三张地图”专项行动,推进绿色产业客群长效经营和资产投放;在金融产品上,平安落地清洁能源扩产能“股+债”一体化业务,创新突破新能源电站项目的前期融资模式,打造新能源电站资产交易平台,为企业在可再生能源建设中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平安也提出了自己的“绿色目标”:到2025年,绿色投资与信贷规模达到4000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总额达到2500亿元,并承诺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
以这六大关键点为抓手,马明哲和众多平安人脚踏实地、矢志不渝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成着社会主义特色金融事业“念民所忧,行民所盼”的使命,以实际行动书写了“金融工作为了谁”的答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特色金融,平安方案】
坚持金融的人民性,实践“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坐标,是中国金融事业的初心与宗旨,也是金融事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指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通篇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在整个二十大会议期间及闭幕后,平安集团组织了多轮观摩、学习以及讨论。无论是在集团内部各级党委组织中,还是在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中,都形成了一个共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事业发展的根本归依,为下一步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
目前,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已转为由金融与信息化与智能化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创新混合驱动。它包括信息化与智能化自身的日新月异,也包括信息化与智能化和金融业的融合。这种融合与发展,既是产业再进化,也是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但无论是金融模式的创新,还是数字科技的服务、融入、推动,都属于产业内的术式创新,有各自的增长边界。真正对行业健康持久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最深层的产业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从现代中国金融发展进程来看,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始终贯穿其中,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金融的“人民性”,既是国家对金融业服务产业经济全局的期许,是责任与使命,同时,也更是金融业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中国特色金融事业的实践者和亲历者,马明哲才在自己的文章中作如此表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根本方向。”
回首来时路,平安的诞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也得益于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更得益于走了一条“为服务人民而生,因服务人民发展”的中国特色金融之路。
从诞生那一刻起,平安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这种命运交织既体现在平安每一步的发展浪潮中,更体现在平安的未来之中。从保险业务起步,到金融+科技、金融+生态,再到“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支撑,平安始终都是一个自我改革、持续进化的样本,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民的不同需求而推动金融业务的自我进化。
对于行业而言,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口与市场,拥有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商业模式与设施,这些都为中国特色金融事业的市场化、国际化,以及科技成果应用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得到强化后,不但意味着其在未来中国找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对整个金融业具有标杆意义——在过去,现代金融业以学习西方为主,今天,社会主义特色的金融事业,正在探索“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中国方案。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金融工作只有承载人民的盼望、回应人民的嘱托才能血脉畅通,企业只有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方能生生不息。”
这是一家金融企业的自我期许,也是中国特色金融事业继续前进的动力。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